【#教案# 导语】《背影》是一篇纪实散文,也是一篇描写亲情的极好的叙事散文。以下是®爱学范文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三课《背影》教案及知识点
篇11、抓住人物的言行和细节描写,感受父爱。
2、能抓住人人物的言行和细节进行对父爱的表达。
教学设计:
一、古诗导入
师:同学们,先让老师念一首古诗吧。《游子吟》 诗中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呢?
师:自古多情伤离别,更何况是骨肉之情的离别呢!母亲看着孩子将背上行囊独自远行去寻找遥不可知的未来。已无语,她只能将牵肠的担忧和揪心的疼爱一针一针地缝进游子厚实的衣服里。
让我们一起饱含深情地朗读这首纯朴的诗吧!
师:爱无需言语,它可能就在一个眼神里,可能就在一个细微的动作里,也正因为这样经常被年少无知的我们所忽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去感觉含蓄而深沉的父爱。
二、学习《背影》
师:让我们先听听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听后告诉我你的感受。
(三个学生进行交流)
师:这是一位普通而又伟大的父亲。文章语言朴实,但是无不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使我们情不自禁地想走近文章,走近这位伟大的父亲。
师: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最能让你感受到父爱的地方找出来,进行品味。(可以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和神态中去找,还可以抓住细节的描写。或可以抓住一句话或抓住一个词去感悟。)
学生把找到的写到黑板上去。
学生交流,老师引导。
有感情地朗读。
三、拓展学习《父亲的爱》
师:虽然这是一个老境颓唐的父亲。但我们从他对孩子的爱中看到了他人格的伟大。
其实我们的父亲 又何尝不是一个平凡的人呢,在我们自心为了不起的成长过程中甚至也在经常暗笑父亲的迂。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一个孩子猛然间发现在父爱吧,在你的脑海里是否也闪现出诸如此类的生活画面呢。
学生自由读
师:现在请同学们回想你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是否也有被你忽视的父爱呢。如果你现在感受到了也能不能抓住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谈一谈呢。
四、小结
同学们,请让我们更加倍爱我们的父亲吧。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三课《背影》教案及知识点
篇2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爱的深沉。
2.学习文章抓住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3. 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学习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诵读课文,在品词析句中,体会父爱的深沉。
难点:学习文章抓住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
以上熟悉的文字来自于哪篇课文,你能把其余的部分背出来吗?
学生回答,引入文题,走近作者。
二、美读赏析,聚焦“背影”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突出作品描写的重点,进行初步赏析。自读,提问,感知。
1.文题为“背影”,那么文中几次写到了父亲的背影?“背影”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你认为最感人的是哪一次背影?
3.文中描写普普通通的“背影”,为什么会如此感人?描写“背影”时主要刻画了哪些细节?(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现在,再读这幅文字描绘的画面,你又读出了哪些刚才你没读出的东西?(学生朗读,再次体会第二次背影)
三、品词析句,读懂“橘情”
通过主问题的挖掘,让学生体味出父亲买橘的不易以及生活的艰辛,在反复的揣摩中体会父爱的深沉。
问题探究:父亲为什么给儿子“买橘”?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四、总结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三课《背影》教案及知识点
篇3朱自清(1898—1948),散文家、诗人、学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代表作有《春》《绿》《荷塘月色》《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二、故事背景
本文记叙的是1917年的事。那年冬天,作者的祖母死了,在徐州工作任职的父亲朱鸿钧也被解除了职务。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读书,得到祖母去世的噩耗,便从北京赶到徐州,同父亲一道奔丧回家。父亲朱鸿钧没有积蓄,回到扬州后,借钱办了丧事。办完丧事后,作者回北京念书,朱鸿钧到南京找工作,父子二人便在浦口车站依依惜别。《背影》所写的就是这一段事。
三、文学常识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1.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散文与韵文、骈文相对,不追求押韵和句式的工整。这是广义上的散文。
2.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这是狭义上的散文。
四、理解词义
1.祸不单行: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2.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3.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4.典质:(把财产、衣物)典当、抵押出去。
5.赋闲:失业在家。
6.勾留:短时间停留。
7.踌躇:犹豫。
8.颓唐:衰颓败落。
9.蹒跚: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10.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11.情郁于中:感情积聚在心里。
12.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13.琐屑:细小而繁多的事。
五、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①):开篇点题,点明自己对父亲的背影难以忘怀。
第二部分(②-⑥):车站离别,望父买橘,刻画背影,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情。
第三部分(⑦):写别后思念,泪光中再现父亲的背影,抒发怀念父亲之情。
六、问题归纳
1.文章是以什么方式开头?有什么好处?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以倒叙的方式开头,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从而吸引读者。这段话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为全文定下略带伤感的感情基调,又提示全文中心内容,突出“背影”。
2.文章的第二、三小节交代了朱自清当时的家庭状况,这段叙述是否属多余笔墨?
家中“祸不单行”,遭受不幸的变故,家境衰败,这惨淡的环境、悲凉的气氛,与下文父亲送别时对儿子的满腔挚爱形成对照。在这种特定背景、环境下父亲的“背影”,不同于随处可见的普通背影,更充满感情、饱含深意,更显示出父爱的崇高。这一段正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看似偏离话题,实则紧扣中心。
3.“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说说这里用两个“终于”、两个“踌躇”有什么表达效果。
用两个“终于”、两个“踌躇”写出了父亲矛盾的心理,父亲虽然事忙,但又对“我”不放心,更突出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4.“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这句话包含父亲怎样的情感?
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的心目中重于一切,他唯恐儿子在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还是决定由自己亲自送。
5.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在描写父亲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时用了哪些动词?有什么作用?
作者通过父亲穿铁道、爬月台的行动来描写父亲的背影。作者用了“探”“穿”“攀”“缩”“倾”等动词,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描写出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买橘子的艰难情景。“攀”既写出了月台的高度,又让人想象父亲爬时的吃力;“缩”点明了他爬时的困难;“倾”说明了他身子肥胖,爬时很费劲。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爱护之情就是通过这一系列的动作含蓄地表现出来的。
6.父亲在这一段中共说了三句话,找出来并作简要赏析。
①“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赏析:父亲已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自己没尽够心意,看见月台上有卖橘子的,便要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父亲也看在眼里,自己费点事,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②“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赏析:父亲担心儿子路途是否平安,要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后,才能放心。
③“进去吧,里边没人。”
赏析:父亲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他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他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7.课文中对“我”的第二次流泪写得很详细,“我”流泪是因为什么原因?
(1)对父亲的感激:父亲不顾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为“我”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
(2)对父亲的理解:父亲不放心茶房,亲往为“我”送行,千叮咛万嘱咐,不厌其烦,表现出中老年人的“迂”,这都是对儿子的怜爱之情,不是他人所能比的。
(3)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买橘子时的蹒跚艰难,一下子引发“我”的联想,家庭生活的重压何时才能解除,父亲的这种艰难还得延续支撑多久。
(4)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父亲渐显老态,但还得继续生存挣扎以维持自己及家人的生计,今后他又怎样生活,从身体到心理的逐渐变化,做儿子的又能帮助多少呢?
(5)对自己误解乃至责怪父亲的深深忏悔:对父亲特殊时刻所表现出的照顾关心,不仅不领情,反而有所埋怨和嫌弃,但当为自己艰难买橘的过程特别是“背影”映现,自己终于内疚、愧悔,无声的谴责,借助有形的“泪水”表现了出来。
七、课文主题
本文追忆了作者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慈父形象,表达了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之情。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