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导语】《记承天寺夜游》一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在其中。以下是®爱学范文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及知识点
篇11、与
相与步于中庭:跟,向。介词
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
2、遂
遂至承天寺:于是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打洞(《狼》)
3、盖
盖竹柏影也:原来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原来是(《狼》)
4、至
遂至承天寺:到
寡助之至:极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寻
寻张怀民:寻找
未果,寻病终:不久(《桃花源记》)
6、欲
解衣欲睡:将要
欲穷其林:想(《桃花源记》)
二、古今异义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古义:只是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
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
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
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
今义:与事无关的人
2、月色入户
户
古义:多指门
今义:窗户、人家
3、念无与为乐者
念
古义:想到
今义:纪念,思念,读
4、盖竹柏影也
盖
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三、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
步:名词作动词,散步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
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
(3)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五、重点句子翻译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2.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地面犹如一池空灵澄澈的积水,水中藻、荇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及知识点
篇21、掌握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解读“闲人”二字,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流程】
(一)导入:(教师唱《但愿人长久》,营造氛围,引入课题)
师:知道这首歌的名字是什么?这首词的作者是谁?词中的名句是哪句?月是诗人墨客笔下的宠儿,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月的名句?下面让我们学习苏轼的另一写月名篇《记承天寺夜游》,学习《记承天寺夜游》,走进苏轼。(板书)
(二)解读标题。
明确:文体(记),时间(夜),地点(承天寺)
补充介绍承天寺(展示图片):“承天寺”是张怀民居住之所,张怀民在元丰六年也被贬谪到黄州,他修了一座亭,苏轼给亭命名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送给张怀民,其中有一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三)交流预习体会,明确学习目标。
1、学生资料展示,走进苏轼,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生交流预习收获与疑难,明确个体学习目标与全体学习重点。
(四)初读课文,体会层次美。
1、自由朗读,明确朗读要求。
要求:读得流畅响亮。
读得字正腔圆。
读得抑扬顿挫。
读得层次分明。
2、小组再读课文,体会文章层次美。
指导:表达方式的不同,感情不同,语气语调不同。
读叙事。读出闲适、欣慰之情。
读写景。第二段描绘庭院月色,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要读出喜悦、闲适之意。
读抒情。既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闲时赏月欣喜,漫步的悠闲。
3、指名读,读出记叙、描写,抒情的不同感情。
4、播放视频,听读课文,体会层次美。
5、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体会抑扬顿挫、节奏分明的层次美。
(五)疏通文意,合作研讨。
1、学生交流以往学习文言文的经验及明确重点。
•教师补充(媒体出示)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留——如人名、地名、年号等不翻译,保留。
•换——用近义词替换。
•补——补充省略成份。
•调——倒装句式进行调整。
•删——将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去掉不翻译。
2、小组合作,借助课文注释,理解句意,并在便利贴上整理重点。抓住重点字和特殊句式,重点句子翻译等。
3、学生整理汇报,解决疑难。
4、全文整体感知。
(六)深入探究,感受胸怀美。
1、思考:文中那个字最能体味到作者的内心情感?苏轼是“闲人”吗?
扣住文眼“闲”字做文章,引导学生到文中寻找答案。学生自己找,自己讲,自己归纳,老师点拨。
2、明确主旨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体会人物胸怀境界美。
教师小结:苏轼看上去真的很闲,无官一身轻,有闲情雅致欣赏美景,(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但苏东坡内心深处不愿意做一个无官一身轻的闲人。他不断被贬,却能够随遇而安,我们从苏轼的身上看到了豁达乐观,看到一生屡遭贬谪,身形万里,但始终释然安然,达观豁达。
3、探究“文人心境”。
补充欧阳修、范仲淹等材料,课外延伸。
(七)拓展迁移,培养胸怀美。
1、展示烦恼清单。可以是学习方面的,与朋友、父母交往方面的,可以是体态长相方面的。通过实物投影展示清单。
2、讨论:遇到烦恼时,应该如何面对?
(八)学生谈体会及疑惑。
(九)教师布置作业并结束语。
苏轼一生坚守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他的那份豁达乐观如皎洁的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那么当我们面对生活的风雨时该如何呢?请同学们齐读寄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面对风雨坎坷,让我们改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这样,也许我们就会找回人生的坐标,用纯净的笔去书写我们大写的人生!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及知识点
篇31.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句。
3.品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心境。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心境。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合作探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让学生直接关注文本。
二、初读感知
1.出示幻灯片,引导学生关注作者。
明确: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成就,被誉为“千古第一文人”、“唐宋八大家之首”。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此文写于元丰六年,流放生活中又有怎样独特的体验。
2、学生默读课文,读准字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介绍相关的历史背景和人物经历。通过默读,解决字音疑难,为学生解读文本扫除障碍。
三、解读记叙
1.学生朗读课文,关注记叙部分,寻找信息。
明确:时间、地点、事件、人物、夜游的原因
2.读记叙部分,解决疑难字词、疏通文意,把握情绪变化。
明确:夜游要读出宁静的氛围,语气要舒缓些。“欣然、亦”要读的快乐一点。“念”要拖长,语气要稍显低沉。把握合理的断句。
设计意图:本文篇幅短小,前三句浅显易懂,引导学生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关注记叙部分,在朗读中把握内容和情感。
四、细读写景
1.学生读写景部分,疏通文意。
明确:理解句意,读出心无杂念的宁静,“盖”要拉长。
2.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写景的妙处。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喻成积水空明,把竹柏喻成藻荇交横。作者笔下的月光有如一池春水那样静谧,透明,澄澈,令人神往。全文无一个“月”字,却使人感到月光无处不在,有动有静,动中愈见静。这就是作者写作的妙处。难怪古人惊叹这是“仙笔也”。在这静静的月夜之中,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3.创设情境,学生闭目想象,描绘承天寺的月夜景色。
明确:调动感官,合理想象。如从动静、明暗、点面、线条等角度,调动多种感官来描绘。
示例:在皓月照耀下,庭院里自上而下,都洒满了透明清澈的水。而水中呢?水藻、荇菜参差错落,漂浮游荡。清风拂来,树影婆娑、月光澄澈、竹影斑驳,幽静的恍如仙境。”
设计意图:从反复诵读、想象描绘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写景文字的妙处,初步体会其中透露出来的作者心境。
五、品读情怀
1.朗读抒情议论句。
2.质疑问句理解,学生分组讨论,然后交流。
明确: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在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点明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3.“闲人”为何重读,怎样理解?
明确:由于作者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闲”是相对于“忙”来说的。它包含着作者的感慨和愤懑:眼前景色虽美,自己却壮志难酬。这其中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有闲赏月的欣喜,令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乐观的态度,旷达处世的胸襟。
设计意图:主要是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感悟文本,体会作者的独特心境,提高欣赏文言文的品味。
六、熟读成诵:
通过自由读、齐读等方式,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情感。
设计意图:对文言文熟读成诵,增加学生的文言积累,不断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七、作业设计:
推荐阅读《水调歌头》、林语堂《苏东坡传》。
设计意图:推荐阅读文本,开阔学生阅读视野,进行文化积累。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