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学范文!

当前位置:爱学范文网>>实用资料>>沪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小探究》教案

沪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小探究》教案

标签:
时间:

【#教案#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爱学范文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沪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小探究》教案

篇1

  1. 知道一个个地数,10个一是十,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是百,一百一百地数,十个 百是千。

  2. 知道并能说出数位顺序表的排列及每位的实际意义。

  3. 会用正方体积木块、千数简图、人民币等不同方式表达数。 教具: 方块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内容 教师活动

  一、情境引入

  1. 出示多媒体花图

  师:这些花多美,想知道究竟有多少,可以怎么办? 根据学生回答小结: 一朵一朵地数用.表示 十朵十朵地数用-表示 一百朵一百朵地数用□表示 这是上节课学习千数简图的知识。

  出示:□□□ 师:看简图你就知道花的朵数了,先写数再读数。 (师出示答案校对)

  2. 揭示课题:数可以用千数简图表示,还可以怎样表示?今天我们继续探究千以内的数。(板书:小探究)

  二、探究过程

  1. 认识十进制数位表,会用正方体积木块表示数。

  引:我们先看看小丁丁在做什么? 演示媒体,提示学生轻轻地跟着数。

  问:看了电脑演示,你知道了些什么知识? 根据回答,小结并输入结果。 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百),十个百是(千)。

  小结:用正方体积木块也可以表示数。

  尝试表示数。

  A 板书:312,要求:从学具中挑出合适的表示。 (校对,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B 问:4种学具中还有一种未使用过的,让312变大,并写出这个数。

  小结:(出示表格)通过动手摆学具我们已经知道4种学具各代表什么,请试着再说说。(输入结果) 针对练习:比比谁摆得又快又对? 205 出示答案(说说哪种学具未用到,为什么?哪一位上没有单位?

  板书:(个位、十位) 根据你所掌握的本领与刚才学到的结论,你能说说还有哪些数位吗?按一定的顺序说出。 出示数位顺序表,请学生提问。

  小结:从左到右变大,满十个千还有更大的,所以用省略号。

  2. 练习运用 要求将引入题改为用正方体表示,并说组成,检验自己对否。 出示结果校对。

  A 完成书3(1),先说组成再写数。

  出示:243

  要求:用手中的学具或桌上的笔纸等材料,自己试着表示这个数。 出示媒体,看看你与谁的想法一致。 介绍人民币的表示法,想想怎样准备。

  小结:同一个数可以用多种方法表示。

  B 针对练习:书3(2)(3) 口头说说302改用正方体表示如何改?230改用人民币表示如何改?501改用千数简图表示如何改?

  小结:大家学得真不错。

  三、综合运用

  按1到4号编一题,考考其他3人,可以是读数、写数、分拆或说组成,也 可以是今天所学的内容。

  四、课堂小结 说说今天学到的本领。

沪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小探究》教案

篇2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0.1与1之间的进率是10。

  2.使学生理解1.1只能是1+0.1,也即1+ 1/10。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再一次加深对0.1、0.01、0.001之间的进率认识,加强学生十进制的观念。

  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阶段:

  1.用小数表示数射线中的分数(p18/2)

  我们已经知道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0.1,0.01,0.001,……都是小数的计数单位。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教师直接告诉学生“0.1,0.01,0.001,……都是小数的计数单位”,开门见山地讲授知识。]

  中心阶段:

  利用导入阶段的数射线。

  (一)出示p18图1:提出疑问

  学生讨论汇总

  10个0.1是——“零点拾”

  10个0.1是1

  请学生说说各自的理由。

  0.1就是1/10,10个1/10就是10/10,也就是“1”

  出示p18图2,引导学生理解。

  出示,提出下一个问题

  学生讨论汇总

  11个0.1就是10个0.1再加上1个0.1,就是1.1。

  (三)出示p18图3,引导学生理解

  [通过学生看图,同桌讨论,自己得出结论,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练习阶段

  1.P18试一试

  [在练习中,巩固知识点,帮助学习困难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总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沪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小探究》教案

篇3

  1.培养学生十进制的数学建模能力,用自己喜欢的模型来表达数,建构适合自己的数 世界。

  2.认识数位顺序表。

  3.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操作、探究,培养学生协作与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千数图的简图来表示千及千以内的数,你知道这张图表示哪个数吗?(出示图) 它表示( ),由( )个百、( )个十和( )个一组成。 写作( ),读作( )。

  2. 能不能用其它的方法来表示千以内的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用其它的数学模型来表达数。 出示课题:小探究。

  二、探究新知

  1. 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用小正方体积木块来建构千以内的数。

  (1)请小朋友仔细看看能不能用桌上的学具小正方体来表示数呢?

  引导: 一个一个地数 10个小方块组成一条 10个一就是十 十个十个地数 10个条组成一板 10个十是一百 一百个一百个地数 10个百组成一大块 10个一百是一千 多媒体演示,完成表格。 你们知道一块、一条、一板、一大块分别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吗?请你填入表格。 导出数位顺序表: ……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2)练习:它表示哪个数?书最后一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2. 用货币来表示数(课前准备好面值一百元、十元、一元的人民币)

  (1)小朋友请你数一数学具中共有多少人民币?

  (2)你是怎样数的?个别交流。

  (3)你们小组一共有多少钱?它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三、综合应用

  1. 请小朋友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表达243。 你怎样表示243?学生交流。 多媒体演示。小胖:用货币来表达243。 小巧:用小正方体组成的块、条、板来表达243。 小亚:用千数图的简图来表示243。

  2. 现在我们来看图写数。 书第三题,个别完成后交流,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3. 游戏:同桌互动,说说我摆的数或者我说数你来摆。

  4. 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
  四、拓展提高 可以合成几(必须合成三位数)?

  比一比、赛一赛,你能写出几种?

  9   400   30   

  8   70   500

推荐阅读:

    想了解更多实用资料的资讯,请访问:实用资料
    下载文档

    看过《沪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小探究》教案》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延伸阅读

    一、指导思想1、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引,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抓好常规教学,转变教学理2、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教

    电力供应是人们经济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每年反季节常态化的电荒暴露出我国持续多年的煤电矛盾趋于恶化。以下就是由小编为您提供的解决发电企业运营中的煤电矛盾的路径。 除了天灾原因导致水电欠发

    应急预案是各类突发重大事故的应急基础。通过编制应急预案,可以对那些事先无法预料到的突发事故起到基本的应急指导作用,为了让大家熟悉火灾的逃生方法,小编特分享关于配电室火灾的应急预案以便大家参考熟悉。应急预案

    表彰令是一种奖励文件,是军事纪律规定的一种奖励。公告应当分别以会前、会议和书面形式进行,并登记备案。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四有个人嘉奖主要事迹的文章3篇,欢迎品鉴!【篇1】四有个人嘉奖主要事迹XXX,

    幼儿园大班教育教学工作总结模板汇编十篇总结就是把一个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它可以明确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提高工作效益,不如我们来制定一份总结吧。我们该怎

    寒假钢厂社会实践报告范本参阅我于寒假期间在位于xxx市西部的xxx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进行了几天的考察实践活动,在活动期间我对邯钢有了一些了解,对我们的国有企业有了一些感触。?在1XX年以前,人们恐怕还是自己在家股

    &nbsp意见的初衷是人们对事物的看法或想法。意见是上级领导机关向下级机关部署工作、指导下级机关工作活动的原则、步骤和方法。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支部委员会讨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

    企业管理培训个人学*结-学*结1通过此次管理培训,从中得出一些企业管理培训心得体会,身为企业领导者对不良品是如此的痛恨至极,又有哪位企业员工敢无视产品品质?企业领导者对于执行不折不扣的表率,如同下面是

    前台年度总结范文汇总(精选18篇)前台年度总结范文汇总篇1在这半年的工作中,我发现要能自如的做好一项工作,无论工作是繁重、繁忙还是清闲,要用积极的态度去完成我们的每一份工作,而不是因为工作量比例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