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导语】《给予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在沙漠中迷路后,饥渴已极、几近死亡,面对一壶能救命的水做出的选择:他选择了付出这壶救命水,结果不但自己喝上了甘甜的泉水,还给别人留下了救命之水。故事赞美了高尚无私、给予奉献的品格。©爱学范文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冀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给予的故事》教学设计
篇11、学习各种不同的讲道理的方式、方法,了解不同的文体特点。
2、学习把握不同文体中的主要内容,领悟文章深刻含义的方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为哲理单元,或故事、或童话、或诗歌表达见解,阐明道理,是人读后受到启迪。
阅读链接中介绍了几种常见的阐述道理的文体,寓言、打比方、哲理诗漫画等。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字里行间所蕴含的道理。
阅读链接是本单元几篇课文的扩展和补充。
用故事讲道理
通过众所周知的《守株待兔》的故事,了解寓言的特点。
用打比方讲故事
以《泗水河畔师生游》以及两幅蕴含哲理的对联,引导学生体会打比方说理的委婉与奇妙。
对话框里的文字把学生由课内引向课外,指导学生课外了解更多的揭示道理,蕴含深意的作品。
【教学建议】
教材介绍的几种讲道理的方式不必面面俱到地让学生了解掌握,可以选取学生感兴趣的一种方式,深入了解、研讨、学习,学生在搜集资料、创作、理解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掌握技巧,享受学习的快乐。以下几个方面可以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课题某一角度深入进行。
一、自读《守株待兔》等寓言故事,了解语言特点。
“寓言”一词出于《庄子》。寓有寄托的意思,所谓寓言,就是作者用故事的形式巧妙的表达对人生的认识和感受。这些故事很简短,含有比喻和象征的意思,蕴含着人类的知识和智慧,是艺术化了的人身哲理。寓言起源于民间,劳动人民用生动、机智的故事寄托自己的生活经验。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和游说之士,大量吸收和借用这类民间故事,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一种手段,他们进而创作新的寓言故事,以便说理生动、通俗易懂。
韩非子是当时最杰出的寓言作家,先秦寓言故事,《韩非子》一书中不仅多而且精采。大家熟悉的有《滥竽充数》《自相矛盾》《郑人买履》等等。
关于寓言的特点,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有所接触与了解,例如《陶罐与铁罐》《伊索寓言》等,本次教学前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的故事,尤其是搜集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进一步感受寓言的特点。
有条件的班级可以让学生自己创作寓言故事,编辑成册或张贴出来大家交流、评议。
二、了解打比方说明道理的好处,学习打比方说明道理的技巧。
中国人说话爱打比方,用于文章叫比喻。比方打得好,可以生动形象、通晓明白,帮助人们理解问题,所以好的演讲者都会打比方。
打比方的第一个关键是要抓住共同点。换句话说,原问题和所打的比方必须具有相似点。
例如孔子用水比喻人的道德修养。“水奔流不息,是不予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谁没有一定的形状,或长或方,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谊……”再如孔子曾经还用流水比喻时间的流逝,他说:“逝者如斯夫,不彻昼夜!”水的一去不复返不正和时间的流逝一样吗?
打比方的第二个关键是必须用简单的东西来比喻复杂的问题,而不是用复杂的东西来比喻简单的问题。水是实实在在的事物,而人的德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孔子以水相比,生动形象地概括了“君子”的德行修养。
水还用来可以比喻什么?生活中常见的哪些事物还可以用开打比方说明道理?开启学生的思路,启迪学生的智慧,引发他们大胆想象是这项专题研讨的关键。
三、搜集有关哲理诗、对联,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引导学生搜集整理哲理诗,并从中体会诗句的含义,加强积累,以便写作时能够恰当地运用。
以下诗句可供参考。
1、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迷茫中坚定执着地前行,才会有希望的惊喜。
2、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世间万物总不能摆脱消亡,但是同时又会有新生命的诞生,表达一种欣慰的情感。
3、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表达一种历尽艰难险阻后取得成功的骄傲情感,告诉人们成功的韵味,从而激励世人。
4、朱熹: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人应当有奉献自己,服务他人而且默默无闻的精神。
5、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层。
站的高看的远,每个事物都能发挥他的作用,即使饱受他人的压制摧残也要实现自己的价值。
6、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死而后已的一种爱恋。感动他人的往往还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所以好好去守护他人吧。
7、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由阴晴圆缺。
自然万物包括人都是分分合合,不必难过,可是你不是他,怎知别人的痛苦。表达无奈时的内心感受。
8、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人生就该豪迈洒脱,不谓权贵,做自己想做的事。
课时安排:本课建议教学2`3课时。
冀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给予的故事》教学设计
篇2知识与技能:
1. 正确认读本课4个生字,学会书写10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相互给予的快乐和幸福。
过程与方法:
1. 利用故事《给永远比拿愉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让学生自读自学疏通生字词,大体了解文章内容。
3. 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思考并讨论,把握文章中心。
4. 回味课题,深化理解,提高认识,明辨事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相互给予的快乐和幸福,感受高尚无私的胸怀,置生死于度外的品格。
重难点分析:
揣摩一个在沙漠中饱受饥渴折磨、濒临死亡的人面对一壶水和一张纸条的抉择。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给予的意义。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一)教师讲述故事:高尔基的《给永远比拿愉快》。出示课件。
(二)学生畅谈生活中给予他人与得到给予的经历。出示课件。
(三)板书课题,过渡:我们看看《给予的故事》又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一)自读课文,边读边划出本课的生字词,标好段落。出示课件。
(二)开火车认读生字,指导识记生字。课件出示。
(三)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三、置身场景,畅谈感受。
(一)学习第一个场景。
1、主人公是在什么样的处境中面临生死的抉择?你是从哪看出来的?(第一自然段)出示课件。
2、读了这一段,在你眼前展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让学生想象着说。
3、假如是你,头顶上是火辣辣的太阳,脚下是茫茫的大沙漠,此时的你又饥又渴,还迷失了方向,描述一下你当时的感受。
幻灯出示茫茫的沙漠,感受炎热与饥渴。
4、让学生带着这种感觉来读一下这一段。
5、主人公遇到这么大的困难,他放弃生的希望了吗?从哪看出来的?
(二)学习第二个场景。
1、过渡:他的坚强,永不放弃求生的希望,支撑着他一步一步的向前。命运之神没有抛弃他,这时他看到了一丝希望,是什么呢?
木屋、水壶、汲水器、纸条……
2、对于一个在沙漠中饱受饥渴折磨、濒临死亡的人来说,哪怕是一壶水也能挽救他的生命。恰在这时,真的在他面前出现了一壶水,然而他并没有立即喝下这壶救命的水,因为他在水壶上看到了这样一段话——生齐读。
3、课件出示纸条上的话:“要先把这壶水灌进汲水器,才能打出水。走之前,一定要把水壶装满水。”
4、如何理解纸条上的话?
纸条上的话有两层意思:(1)满足自己的需求。(2)方便别人。
5、学生齐读,体会:当他看到这壶水和纸条上的字时,他的心情怎样?
6、带着上面所谈到的这种心情读一读?
(三)学习第三个场景。
1、课件出示第四段:水壶里有水,证明了纸条上的话有一部分是真的了。这时我们的主人公面临了一个很艰难的抉择,是什么呢?
2、在这种情况下,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
3、生死就在一念之间,他又是怎样的心情?他做出了怎样的抉择呢?
犹豫再三:引导学生一步步由浅入深体会 “犹豫”什么意思,“再三”呢?“犹豫再三”可能会是什么样子?
4、把水倒入,按纸条上的话做。按纸条做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5、这时主人公是什么样的心情呢?你体会到了什么?
四、设置悬念,承接研读。
是什么促使他这样去做,让他把生死置之度外呢?
下节课我们继续研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通读全文。
(一)听写生字词。
(二)四人小组内分段读文。
(三)过渡:是什么促使那个人按纸条上说得去做呢?
二、反复揣摩,重点理解。
课件出示: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尝到甘美的泉水。
(一)结合课文内容与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此时此刻,你想对主人公说些什么?
(三)主人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人们,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尝到甘美的泉水。所以他在纸条上加上了几句话:请相信我,纸条上的话是真的。你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尝到甘美的泉水。这是主人公的肺腑之言,谁来读一读他加上的这几句话?
(四)在茫茫的沙漠中,寸草不生,骄阳似火,主人公饥渴难耐,他如果不管纸条上的忠告,选择喝下水壶里的水,也无所谓错,而那又会有怎样的结果?出示课件,学生展开想象讨论。
(五)主人公在冒着牺牲自己生命的危险,也要试一试,为更多的人找到生命之水,这是何等高尚的品质呀。
(六)我们与主人公一起经历了这个艰难的抉择,共同体会到了给予的幸福和快乐。此时此刻,你们想在纸条上加上一句什么话呢?出示课件
三、品味“给予”,总结全文。
(一)学完课文,你对“给予”又有什么新的理解?
(二)小故事中蕴涵着大道理,谈谈你学完本文的感受。
四、感情升华,拓展延伸。
有句话叫付出永远比索取快乐。此时,老师有很多想给予同学们:课件出示
一束花
一句话
送去的是温暖
表达的是关爱
伸出你的手
别人握住的就是力量
露出你的笑
别人感受的就是阳光
只要我们心中充满爱,我相信,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里,你、我、他,我们大家都能在自由的天空下创造出更加美好的世界。
希望同学们可以永远的记住一句话:“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五、课下作业,推荐篇目。
(一) 把《给予的故事》讲给家长和朋友听。出示课件
(二)搜集阅读有关以爱为主题的文章读,如《善念的回报》、《掌声》 等。
冀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给予的故事》教学设计
篇3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4个生字,学会书写10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相互给予的快乐和幸福。
3.在讨论交流中流露真情,明辨事理,提高认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独立思考问题。
2.引导学生继续深入阅读,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给予别人是一种快乐和幸福,培养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相互给予的快乐和幸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做人的道理:一个人应该多为别人着想,付出越多才能得到更多。
预习作业
1.自学生字、生词,读准字音。
2.熟读课文。
3.把不懂得问题记在预习本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水是生命之源。如果你在沙漠中迷路后,口干舌燥、几近死亡,一壶水或许就是你救命的稻草,面对这壶水,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聆听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给予的故事》。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小组读课文
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下面我们按预习要求,在小组中检查预习结果。
呈现小组检查预习要求:
A.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B.把易错的字、不理解的字词和你喜欢的词语写在小本本上。小组解决不了的问老师。
学生自己在小组中读课文。
2.交流易错的字。
教师针对存在的共性问题在全班强调。
强化指导易错字:
(1)文中读错的字。(2)教师预设的易错字。
3.指名读课文或开火车分自然段读课文。
【设计意图:用多种方式来理解词语,教给学生自主识字方法,提高自主识字能力。】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试着说一说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理清文章脉络。小组选派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给予的故事》,初步的了解了课文内容。谁来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指名回答。
二、自读自悟,体会感情。
请大家打开书,拿起笔,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最感动你的是什么?在文章中找出相关的字、词、句,并画下来。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读课文,主要目的是让他们对课文有一个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三、小组讨论。
四人一组,把自己的感受在你的小组里边说一说。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四、全班交流,畅谈感受。
1.师:看大家刚才读书的样子,老师真高兴。因为你们读书时非常专注,而且大部分同学做到了“不动笔墨不读书”,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作了批注。这就是的读书方法:边读边思,边思边写。
2.畅谈感受。文中哪最让你感动?
学生可能感受到的几个场景:
场景一:
(1)迷失方向、饥渴难耐是在沙漠中最可怕的困难,可他偏偏都遇到了。
(2)周围仍是黄沙茫茫,看不到一点绿色。同学们想象一下,头顶是火辣辣的太阳,脚下是一望无际的沙漠,此时又饥又渴,还迷失了方向。假如是你,请描述一下你当时的感受。
(3)师:同学们的感受很真实,也就是在我们看来真实一点希望都没有了,然而他没有放弃求生的希望,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着。他表现得很坚强。
(4)你对这段体会得很好,谁能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段?
(师评:你很勇敢,但老师从你的读中没感受到在茫茫的沙漠中行走的艰难,谁再读读?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一望无际的大沙漠,而且自己仿佛正感受着这种行走的艰难)
场景二:
(1)对于一个在沙漠中饱受饥渴折磨、濒临死亡的人来说,哪怕是一壶水也能挽救他的生命。恰在这时,真的在他面前出现了一壶水,然而他并没有立即喝下这壶救命的水,因为他在水壶上看到了这样一段话——生齐读。
(2)当他看到这壶水和字条上的字时,他的心情怎样?(矛盾、犹豫)请你把描写这种心情的段落读一读,把这种心情读出来。
(评价学生的读,并指导学生的读)
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也是一种很好的感悟课文的方法,它能反映你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充分表达你对文章人物的情感。
场景三:
(1)师:如果纸条上说的是真的,那么就会得到源源不断的泉水,不仅可以解救自己,还可以供给更多的同样在沙漠中面临困境的人;但是如果把水倒进汲水器后,汲水器不出水,那就白白浪费了这救命之水,并且是以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的。这的确是艰难的抉择。如果你是这位沙漠旅行者,你会怎么做呢?
师:同学们都能设身处地的去想,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虽然你们的做法不一样,但是你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意识到这壶水对自己的生命有多重要。
(2)他明明知道这湖水对自己的生命是多么重要,为什么还要把水倒入汲水器中?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五自然段。你怎么理解“一种奇妙的灵感”?(宁愿冒着牺牲自己的危险,也要试试为更多的人,找到救命之水。)
(3)读了这段,你除了感觉到他这种舍己为人、甘于奉献的精神,你还体会到什么?
(4)书中无文字,文中无图画,但是你们通过想象,感受到了主人公为自己关爱、帮助别人而兴奋不已,这正是他从给予中体味到的快乐。现在,他想把这种欢乐告诉每一个沙漠旅行者。齐读他在纸条上加的这两句话。
(5)“你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尝到甘美的泉水。”请你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师:这位沙漠中的旅行者发自肺腑的话牢牢地写在沙漠的那把水壶上,时时提醒着在沙漠中将绝处逢生的人们,老师希望这句很富哲理的话,也会时时提醒着我们每一个同学。齐背这句话。
【设计意图:自主交流自己的看法,不仅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还给了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口语表达的能力。】
五、读写结合,畅谈感受:
1.一段生动的故事,一份浓浓的情谊,一个做人的道理,像甘泉一样流进老师的心田。于是我写了这样的一句话表达读文后的感受。(小黑板展示:关爱别人,并不会使自己丢失什么,相反,我们对别人关爱越多,自己获得的也将越多。)
2.我相信,同学们学习了课文以后,感受一定很深,你能把自己的感受像老师一样,用精练的语言写出来吗?(生动笔写)
3.写完的同学板书,大家拜读。
【设计意图:写作方法的渗透。】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