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导语】《十六字令三首》创作于长征路上,时间是1934年到1935年之间。课文中的“山”并非指哪一座具体的山,而是作者在云南、贵州和四川一路上对山的整体印象。三首小令豪放洒脱,气韵天成,句句是神来之笔,尽显山之气势、风骨,也折射出作者宏大的胸襟和抱负。本文看似写山,实则写人。©爱学范文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长春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十六字令三首》教案范文
篇11、会认1个生字,会写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这三首小令。
3、想象这三首小令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能够通过多种朗读方式体会诗人咏物言志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入:《十六字令三首》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读准字音,读出韵味,读懂词意
(一)读准字音
1、知道什么是“十六字令”么?“令”是词的一种,16——58字的词称为“小令”,59——90字的词称为“中调”,91字以上词称为“长调”。“十六字令?是词牌名,指每首小令由十六个字组成。(学生根据预习情况解题)
2、大声朗读《十六字令三首》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读,其他同学在心里跟着读。
4、说一说,在朗读时应注意哪些字的读音?(学生汇报,教师板书)齐读这些字及所在的句子。
(二)再读,发现格律,读出韵味
1、师:字音读准了,怎样能够读得更有味道呢?请大家把这三首小令放在一起仔细观察一下,除了每首小令共有十六个字,你还发现他们有什么特点?
(1)每一首都以“山”开头,读这个字时,我觉得应该用赞美的语气。
(2)每首词都是长短句相结合的,节奏鲜明。
(3)每首词都很押韵,韵脚是“an”(指出押韵的字)
按照你们所发现的格律,我来读一读,并请大家为我的朗读作出评价。
2、指名评价并试读。齐读
3、默读,结合注释,读懂词意。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得多了,自然就懂一些了,现在,请大家结合书后的注释,说一说三首小令的大概意思。如果愿意也可以把你的理解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
4、指名汇报
二、感受山的形象,人的形象
1、读成一个词
字面意思解释出来了,你们能不能把每首小令的16个字分别读成一个词?静静地读,静静地思考。
板书:峻峭 巍峨 雄险 立地 顶天
2、读成一幅画
都说“诗中有画”毛泽东的这三首小令画面感特别强,请你结合我们从小令中读出的词,再仔细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想像,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1)生描绘自己想象到的画面,师提示:说一说是哪个词或者哪句话给你这种印象,启发你想想到这样的画面。引导生抓住“离天三尺三”中“三尺三”这一数字及夸张的修辞方法,体会山的高大、巍峨、峻峭;
师:离天真的只有“三尺三”么?引导学生理解夸张的修辞方法,这不仅仅是写高山仰止,气势磅礴,而是衬托诗人慷慨豪迈之情。
(出示民谣:上有骷髅山,下有八宝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联系民谣体会山高到了难以翻越的程度。板书;翻越难。
师:山是如此之高,翻越如此艰难。既然民谣中说“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文中为何要写成“快马加鞭未下鞍”呢?深入理解写作背景。
一个“未”字,表现出红军战士坚强的意志,大无畏的精神,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而这一句也描绘出红军战马奔腾穿山而过的英姿,而不是民谣中的屈服于山,下得马来。板书:勇往直前 意志坚
师:如果你也是红军队伍中的一员,看到如此高峻的群山,你会怎样读?(齐读)(2)第2首小令。
生描绘画面,有感情地读第二首小令。引导学生关注“海”“江”“澜”
师:写山的小令为什么用了这么多带三点水的字?
引导学生体会到,诗人化静为动的艺术夸张,把层峦起伏的千山万岭写活了,写出了山磅礴的气势,雄浑的力量;联系上下文“快马加鞭未下鞍”,体会静态的山在诗人毛泽东眼中动了起来,侧峦起伏的千山万岭仿佛“倒海翻江卷巨澜”静态的山,在诗人的笔下写活了!
师:从“奔腾急,万马战犹酣”你读懂了什么?
抓“酣”,体会红军征战的酣畅。透过“酣”字,想象,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英勇
出示红军长征胜仗连连的资料,联系资料,谈对“万马战犹酣”的理解,带着这种体会有感情的读第二首小令。
师:红军长征锋芒所向,锐不可当。女同学们,让我们用声音描绘红军英勇的战斗的雄壮场面吧,读“奔腾急,万马战犹酣”男孩子们让红军奋勇杀敌的精神再现吧,读“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3)第3首小令
生描绘想象的画面,引导学生结合“刺”“拄”,体会山的坚固陡峭,象征着红军战士顶天立地的形象,他们就像这锐利的山峰一样,无坚不摧,又像这雄伟的高峰可擎欲堕之天,他们是我们民族的中流砥柱擎起了中华民族和平的蓝天。板书:砥柱 擎天
师:让我们一起读出他们那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
师梳理板书:山 人
俊俏巍峨翻越难 勇往直前意志坚
真雄险 好英勇
立地又顶天 砥柱可擎天
指名读,体会山的特点,人的形象
让我们回过头来,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遍这三首小令
三、作业
1、背诵《十六字令三首》
2、搜集整理毛泽东诗词
长春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十六字令三首》教案范文
篇21、了解十六字令词牌的格式特点,在诵读中体会长短句的节奏之美
2、感受作者笔下群山巍峨的气势、体会诗人借山抒发的万丈豪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朗读节奏,感受作者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所刻画的巍峨磅礴的高山形象
2、难点: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解读作者借山抒发的万丈豪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利用课前的阅读课,推荐学生阅读毛泽东的相关诗词,初步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二、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1、学生交流介绍毛泽东及其作品
2、教师补充并小结:毛泽东是中国革命的伟大领袖,新中国的建立者他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毛泽东又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一旦进入到创作的时候,他跟主席身份、领袖身份、党的领导人的身份和他身上的重担分开了,他就变成了一个诗人,他在长征途中写《十六字令&8226;山》也是比较典型的山是红军长征途中的天险,是长征中艰难险阻的象征,但他对于山的雄伟、险峻、奇妙,完全是以一种审美的眼光来看它,而且写得十分磅礴大气由于十六字令形式过于短小,只有16个字,常常使英雄无用武之地,还没开头就结束了,就十六个字怎么写?但是毛泽东能写出来绝妙好词,而且成为中国诗歌十六字令里面的名篇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散读课文: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请个别学生朗读课文,检查散读情况
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1)提醒学生韵字延长的读法;(找出韵字,尝试韵字略微延长的读法如:山,鞍,三;山,澜,酣;山,残,间)
(2)确定重音强调的字词:有些突出表现内容、强化情感的词语要用重音并确定重音(如:未下鞍 惊回首 三尺三等 )
4、全班齐读
四、朗读赏析、拓展深化
整体感知
1、说一说这三首词体现了作者对山持抱的是怎么样的情感态度?(赞美)
2、出示毛泽东的其他关于山的作品,说说毛泽东的诗的艺术特点?并从本课中找出体现这一特点的词句?(从《十六字令》遣词用字赏析中体会毛诗“豪放大气”的艺术特点体会“大”的字眼,名词“山、海、天”,量词 “亿、万、千”,是他喜欢的字眼《十六字令》“倒海翻江”“万马战犹酣”,《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卜算子 咏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等这里面大的景,大的数字,整合在一起变成一种气势,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根据学生水平,还可补充一些毛泽东诗词的名句来赏析)
深入品析
1、第一首赏析要点
快马加鞭未下鞍”与民谣中的“马过要下鞍”两种不同的境界比较:
——将民谣中的“马过要下鞍”改为词中的“快马加鞭未下鞍”,写出了红军战马奔腾穿山而过的英姿,这完全不同于民谣中对高山“须下得马来”的屈服从而表现出一种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惊回首”中“惊”字的品读:
——这里的“惊”字用得极好:诗人的动感、神态、眼神以及高峻之山巅全都溶入这一字之间,显得内涵尤其深邃、丰富而且这“惊”字也一贯到底,不但在第一首中写了惊叹山之高,而且在第二首中写了惊叹山之多,还在最后一首写了惊叹山之险,连惊三次,气势畅通,浑然磅礴
2、第二首赏析要点
山的动态形象品读:
——在这里,作者运用形象的比喻,使山如狂涛巨浪成翻江倒海之势,奔腾向前,连绵不绝,犹如一幅巨型的红军万马奔腾图
学习这首小令中对山的描写:
——这首小令中运用“倒”、“翻”、“卷”、“奔腾”、“战”等词语,让沉睡着的群山一下子“觉醒”了,限度地动了起来——其动态显得气势磅礴无比、力量强大非凡
3、第三首赏析要点
从状貌和气概上体会山险峻之势
——山高得可刺破青天,山高得可为天柱支撑起天顶天立地之山,既是写景又是象征着诗人及红军战士作为民族中流砥柱之顶天立地的作用
4、知人论诗:现已公开发表的毛泽东诗词有五十多首,其中大约用了五十五个“山”字直接以“山”作为标题者九首,如《西江月&8226;井冈山》、《忆秦娥·娄山关》、《清平乐·六盘山》、《念奴娇·昆仑》、《五律·看山》等,长征途中的七首诗词,更是篇篇都离不了山毛泽东诗词,为什么有那么多的 “山”呢?首先,与作者的战略思想及中国革命斗争的历史环境有关从“农村包围城市”开始,上了井冈山;五次“围剿”凭借“龙冈千嶂”,利用“白云山头”,始得“赣水苍茫闽山碧”;两万五千里长征,“五岭逶迤”、“乌蒙磅礴”、“更喜岷山”;解放战争,一曲“钟山风雨”,唱彻“天翻地覆”;社会主义建设,登庐山、到韶山,重上井冈山毛泽东爱山,情有独钟由爱山到写山,把山写得千姿百态,出神入化“万山红遍”,“不周山下红旗”,有气吞八荒、包举宇内之势; “白云山头云欲止”,“黄洋界上炮声隆”,乃披坚执锐、势如破竹之勇“截断巫山云雨”,“天连五岭银锄落”,言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妙香山上战旗妍”,状国际主义精神“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对比;“山下山下”,重叠“离天三尺山”,高也;“刺破青天锷未残”,利也;“赖以拄其间”,坚也“苍山如海”,宽也,“江山如画”,静也,“一山飞峙”,动也“要似昆仑崩绝壁”,其恨无穷“关山阵阵苍”,其美无比……
山,是他的道路,是描写对象,又是创作的灵感山,是他的胸怀,是他的性格,又是他的的形象山的深沉,山的坚韧,山的博大精深,与他的诗词浑然一体
五、拓展练习
1、请选择毛泽东其他的诗中关于山的诗句加以品析,如:毛泽东在《沁园春&8226;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等句子中对山的描写,恰到好处地运用了“舞”、“驰”、“试比”等词语,使本属静态的山一下子成了“活物”
2、用几分钟时间,背诵课文并摘录自己比较喜欢的毛诗名句段背一背
六、作业布置
1、背诵本文,并完成《点击》练习
2、从毛泽东诗词中再选取一到两首你喜欢的,摘抄并背诵
3、请整理你所了解的古诗词中写山的名句下次进行课堂交流
长春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十六字令三首》教案范文
篇31.采用多种朗读方式,感受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
2.引导学生抓住表现山势的关键字,体会革命者不畏艰险、一往无前的豪迈精神。
教学重点:抓住富有表现力的关键字,讨论其在词中的具体作用。
教学难点:品读词中表现山势的关键字,从而领略革命者不畏艰险、一往无前的豪迈精神。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出示毛泽东的历史图片。
2、出示毛泽东的诗词书法作品图片。
目的在于让学生从熟悉的知识内容入手,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老师的补充说明,激发学生对毛泽东其人其作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已有历史和文学知识积累,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并且在导入中,让学生了解有关十六字令的文学常识,让学生了解此三首令是以“山”写作对象的。
二、初步感知:
1、请同学熟悉课文。对难以理解的地方可结合注释进行提示。
2、教师有感情示范朗读课文。
3、指导学生朗读、朗诵课文。
(1)延长法朗读。
(2)读好重音。
朗读不仅是读准字音、字正腔圆,还要指导学生在朗读的同时,体会语言形式所独有的韵律美,其中节奏和重音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在斟酌节奏、重音等技巧的同时,也是对其内容及情感进行深入理解的过程。这正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才能品味出其中的韵味。
三、赏析拓展
1、指名朗读(三到四人),品评每人的朗读特点。
2、结合写作时间“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这一时间的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体会领袖的革命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以此关注《十六字令》中山的形象的描写,整体体会词中的情感基调。
3、从《十六字令》抒情对象——山的描写赏析中体会毛诗“豪放大气”的艺术特点。
这三首小令写于一九三四到一九三五年长征期间。红军长征,翻越了数不清的高山峻岭。据不完全统计,从1934年10月开始长征后,仅随红一方面军团行进的毛泽东,就先后翻越了二十多座主要的大山。诗歌的解读可从三个方面着手,即对创作者的解读,对创作背景的解读,对文字的解读。所以解读毛泽东的写山的《十六字令》,既要适当的了解这一时期的背景资料,又要引导学生领悟在毛主席的心中的山的形象所蕴含的精神和意义。山,在我们民族文化的字典里,是艰难险阻的象征。征服高山就意味着战胜困难、不畏艰险的革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知人论诗,依据文如其人。读懂作者才能读懂诗作的真意。
四、增加积累:
用几分钟时间,背诵课文。并摘录自己比较喜欢的毛诗名句段背一背。可以采用竞赛的方式,比较适合低年龄的预备年级,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课堂积累。
五、课后作业:
1、摘抄好语段,朗读背诵。
2、从毛泽东诗词中再选取一到两首你喜欢的,摘抄并背诵。
3、请整理你所了解的古诗词中写山的名句。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