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文库】
第一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A、型题
1、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中,镶嵌蛋白的形式:
A、仅在内表面 B、仅在外表面C、仅在两层之间D、仅在外表面与内面 E、靠近膜的内侧面,外侧面,贯穿整个脂质双层三种形式均有 2、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中,脂质分子的亲水端:
A、均朝向细胞膜的内表面B、均朝向细胞的外表面
C、外层的朝向细胞膜的外表面,内层的朝向双子层中央D、都在细胞膜的内外表面E、面对面地朝向双分子层的中央 3、人体O2、CO2进出细胞膜是通过:
A、单纯扩散B、易化扩散C、主动转运D、入胞作用E、出胞作用 4、葡萄糖进入红细胞膜是属于:
A、主动转运B、单纯扩散C、易化扩散D、入胞作用E、吞饮 5、安静时细胞膜内K+向膜外移动是由于:
A、单纯扩散B单纯扩散、C、易化扩散D、出胞人用E、细胞外物入胞作用 6、以下关于细胞膜离子通道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静息状态下,Na+,K+通道都处于关闭状态
B、 细胞受刺激刚开始去极化时,就有Na+通道大量开放 C、 在动作电位去极相,K+通道也被激活,但出现较慢
D、Na+通道关闭,出现动作电位的复极相 E、Na+ ,K+通道被称为学依从通道7.在一般生理情况下,每分解一分子ATP,钠泵运转可使: A.2个Na+移出膜外 B、2个K+移人膜内C、2个Na+移出膜外,同时有2个K+移人膜内 n D、3个Na+移出膜外,同时有2个K+移人膜内
E、2个Na+移出膜外,同时有3个K+移人膜内
8.细胞膜内外正常的Na+和K+浓度差的形成和维持是由于;
A.膜在安静时对K+通透性大 B.膜在兴奋时对Na+通透性增加
C Na+,K+易化扩散的结果D.膜上Na+—K+泵的作用 E.膜上ATP的作用
9.神经细胞在接受一次阈上刺激而出现兴奋的同时和以后的一个短的时间内,兴奋性周期性变化是: A.相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B.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 c、绝对不应期—低常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 D.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低常期 E.绝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相对不应期 10.以下关于钠泵生理作用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逆浓度差将进入细胞内的Na+移出膜外B.顺浓度差使细胞膜外的K+转入膜内 C、阻止水分进入细胞D.建立离子势能储备已是神经、肌肉等组织具有兴性的基础 11.以下关于动作电位的描述,正确的是:
A.动作电位是细胞受刺激时出现的快速而不可逆的电位变化 B.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C、一般表现为锋电位
D.刺激强度越大,动作电位幅度也越高
E.受刺激后,细胞膜电位的变化也可称为复极化 12.静息电位的实测值同K+平衡电位的理论值相比: A、前者大B、前者小 C、两者相等 D、前者约大10%E、前者约大20%
13.细胞膜在静息情况下,对下列哪种离子通透性最大: A.K+ B.Na+C. Cl D.Ca2+E.Mg2+
14.人工地增加离体神经纤维浸浴液中K+浓度,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将: A.先减小后增大B.先增大后减小C.减小D.增大E.不变 15.静息电位的大小接近于:
A、钠的平衡电位B、钾的平衡电位C、钠平衡电位与钾平衡电位之和
D.钠平衡电位与钾平衡电位之差 E.锋电位与超射之差 16.在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去极相,通透性最大的离子是: A.K十B.Na+C.ClD.Caz+E.Mg2+
17.人工地增加细胞浸浴液中Na+的浓度,则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幅度将: A、先减小后增大B.不变 C减小D.增大 E.先增大后减小 18.下列关于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形成原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内的Na+浓度高于膜外 B.细胞受刺激兴奋时,Na+通道开放造成Na+外流C、大量Na+外流使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
D.达到Na+的平衡电位时,Na+外流停止 E.Na+通道失活,K+通道进一步开放,动作电位自然出现下降支 19.阈电位是指:
A.造成膜对K+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 B.造成膜对K+通透性突然减小的临界膜电位 C.超极化到刚能引起动作电位时的膜电位 D.造成膜对Na+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 E.造成膜对Na+通透性突然减小的临界膜电位
20.单根神经纤维受到刺激而兴奋,当它的兴奋性处于低常期时,相当于其动作电位的:A.阈电位B.去极相 C超射时期D、负后电位E.正后电位 21.神经纤维中相邻两个峰电位的时间间隔至少应大于其:A.相对不应期B.绝对不应期C超常期D.低常期 E.绝对不应期加相对不应期
22.单根神经纤维受刺激而兴奋,当它的兴奋性处于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时,相当于动作电位的: A、阈电位B.去极相C.超射时期D.负后电位E.正后电位 23.判断组织兴奋性高低常用的简便指标是:
A.阈电位B.时值 C.阈强度D.刺激强度的变化率巳刺激的频率 24.刺激阈指的是:
A.用最小刺激强度,刚刚引起组织的最短作用时间
B.保持一定的刺激强不变,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适作用时间 C. 保持一定的刺激时间不变,引起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D.刺激时间不限,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适刺激强度E.刺激时间不限,能引起组织最大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25.下列有关同一细胞兴奋传导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动作电位可沿细胞膜传导到整个细胞
B.传导方式是通过产生局部电流刺激未兴奋部位,使之也出现动作电位C.在有髓纤维是跳跃传导
D.有髓纤维传导动作电位的速度比无髓纤维快
E.动作电位的幅度随传导距离增加而减小。
26.兴奋通过神经—肌肉接头时,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使终板膜;A.对Na+,K+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B.对Na+,K+通透性增加,发生去极化C、仅对K+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
D.仅对Ca2+通透性增加,发生去极化E.对乙酰胆碱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 27.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阻断剂是:
A、丸阿托品 B.胆碱酯酶 C、美洲箭毒 D.六烃季铵 E.四乙基铵 28.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化学递质是: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7—氨基丁酸 D、乙酰胆碱E、5—羟色胺
29.当神经冲动到达运动神经末梢时,主要引起接头前膜的:
A.Na+通道关闭 B.Ca2+通道开放C K+通道开放D. CL-通道开放E、水通道开放
30.骨骼肌细胞中横管的功能是:A.Ca2+的贮存库
B.Ca2+进出肌纤维的通道C、营养物质进出肌细胞的通道D.将兴奋传向肌细胞深部E.使Ca2+和肌钙蛋白结合
31.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过程的必要步骤是:A、电兴奋通过纵管传向肌细胞深部B.纵管膜产生动作电位
C.纵管终末池对Ca2+的通透性升高D.纵管终末池中的Ca2+逆浓度差进入肌浆
E.Ca2+与肌钙蛋白亚单位T结合
32.骨骼肌收缩时释放到肌浆中的Ca2+被何处的钙泵转运:A.横管 B.肌膜 C.线粒体膜 D.肌质网膜 E、粗面内质网[B型题]
题干:33—36
A.极化 B.去极化 C复极化 D.超极化 E、反极化 33.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膜内电位负荷减小称作:B 34.膜内电位负值增大称为:D
35.安静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着正常数值的电位差称为:A 36.动作电位产生过程中,K+外流增大出现:C
题干:37—40
A.K+内流 B.C1-内流C Na+内流 D. K+外流 E.Ca2+内流 37.神经细胞动作电位上升支是由于:C 38.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下降支是由于:D 39.静息电位的形成主要是由于:D 40.动作电位到达运动神经末梢时引起:E 题干:41—45
A.锋电位 B.阈电位 C、负后电位 D.局部电位 E.正后电位
41.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组成是: A
42.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复极相,K+外流至膜外,又暂时阻碍K+进一步外流,结果形成:C 43.可兴奋细胞受刺激后,首先可出现:D
44.刺激引起兴奋的基本条件是使跨膜电位达到:B 45.生电性钠泵可使膜暂时发生超极化,出现:E 题干:46—47
A.河豚毒 B.四乙基铵 C、阿托品 D.箭毒 E.异搏定 46.选择性地阻断Na+通道的物质是:A 47.选择性阻断K+通道的物质是:B
题干:48—52
A.一次单收缩 B.一连串单收缩 C不完全强直收缩 D.完全强直收缩E.无收缩反应
48.当连续刺激的时距大于收缩期而小于单收缩时程时出现:C 49.当连续刺激的时距短于收缩期时,肌肉出现:D
50.当连续刺激的时距大于单收缩的时程时,肌肉出现:B 51.肌肉.受到一次阈下刺激时,出现:E 52.当肌肉受到一次阈上刺激时出现:A
[X型题]
53.与细胞膜流动性有关的因素是细胞中:
A.脂质的熔点B.胆固醇的含量C. 脂质含脂肪酸的饱和度 D.蛋白质的含量E.糖类的含量
54.关于突触后抑制正确的叙述有:
A.可分为回返性抑制和传人侧支性抑制两种B.是由突触前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引起的C.突触后膜产生IPSP
D.突触后膜产生EPSP
E.一个兴奋性神经元不能直接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抑制 55.电解质离子通过细胞膜的扩散量取决于:A.膜对该离子的通透性B.膜两侧离子的浓度梯度C、该离子的化学性质D.该离子所受的电场力
E.该离子的半径大小
56.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的特点是:
A.竞争性抑制 B.不依赖细胞膜上的蛋白质 C. 饱和现象 D.有结构特异性E.依赖细胞内糖类
57.细胞膜对物质主动转运的特点是:
A. 多逆浓度差进行 B.顺电位差进行 C.不消耗能 D.以“载体”为中介E.消耗能量
58.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相比,细胞内液含有:
A. 较多的Na+B.较多的C1-C.较多的Ca2+D.较多的K+E.较少的C1-
59.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相比,细胞外液含有:
A.较多的Na+B.较多的CI-C.较多的Ca2+D.较多的K+E. 较少的Na+
60.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幅度:
A. 不随刺激强度变化而改变 B.不随细胞外Na+含量的变化而改变C. 不随传导距离而改变 D.不随细胞的种类而改变E.不随细胞内Na+含量的改变而改变
61.在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中,下列哪些因素影响轴突末梢囊泡的释放: A.细胞外液中Ca2+B.细胞外液中Mg2+C.轴突末梢动作电位的幅度D.接头后膜的电位变化 E.接头后膜受体的密度
62.终板电位的特点是:
A.无“全或无”现象 B.无不应期 C.呈电紧张性扩布 D.可以总和E.可发生不衰减性传导
63.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特点是:
A.单向传递 B.化学传递 C. 时间延搁 D.不易受环境因素影响E.“1对1”的关系64.在运动终板处;
A.产生的终板电位即是肌膜的动作电位B. 终板膜本身不产生动作电位
C. 终板电位与局部电位无共同之处
D.终板膜上的离子通道是化学依从性通道E.终板膜上的离子通道为电压门控通道65.横桥的特性是:
A.可与肌纤蛋白结合,拖动细肌丝向M线方向滑行B.可与肌钙蛋白结合,使原肌凝蛋白分子构型发生改变C.具有ATP酶活性
D.具有腺苷酸环化酶活性E.具有GTP酶性
66.固定前负荷,改变后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是:
A.后负荷加大时,可使肌肉收缩的张力增大,缩短速度变慢
B.后负荷加大到一定程度,可使肌肉出现等长收缩C. 后负荷减小到零时,肌肉收缩的缩短速度达到最大值D.只要有后负荷,总是缩短出现在前,张力产生在后E.肌肉收缩时,总是张力产生在前,缩短产生在后 67.前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表现为:
A.前负荷加大时,肌肉最大张力随之加大
B.加大到超过最适前负荷时,肌肉最大张力随之减小C. 最适前负荷可使肌肉产生最佳收缩效果
D.最适前负荷使肌肉处于最适初长度
E.只要有前负荷,总是缩短出现在前,张力产生在后 参考答案
A型题
1.E 2.D 3.A 4.C 5.B 6.C 7.D 8.D 9.D 10.B 11.C 12.B13.A 14.C 15.B 16.B 17.D 18.E 19.D 20.E 21.B 22.D 23.C 24.C 25.E 26.B 27.C 28.D 29.B 30.D 31.C 32.D B型题
33.B 34.D 35.A 36.C 37.C 38.D 39.D 40.E 41.A 42.C 43.D 44.B 45.E 46.A 47.B 48.C 49.D 50.B 51.E 52.A X型题
53.ABC54.ABCE 55.ABC56.ACD57.AE 58.DE 59.ABC 60.AC61. ABC 62.ABCD 63.ABCE64.BD65.AC 66.ABCE67.ABCD 第二章 神经系统
[ A型题]
1.突触前抑制的特点是: A. 突触后膜的兴奋性降低 B.突触前膜超极化
C. 突触前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D.潜伏期长,持续时间长 E.通过轴突-树突型突触的活动来实现
2.当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A. 钠、钾离子通透性增加,出现去极化B.钠、钙离子通透性增加,出现超极化C. 钾、氯离子通透性增加,出现超极化D.钾、钙离子通透性增加,出现去极化E. 钠、氯离子通透性增加,出现去极化
3.GABA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其结果是:
A. 直接引起一个动作电位
B.先引起EPSP,经总和达到阈电位,产生一个动作电位C.先引起IPSP,经总和达到阈电位,产生一个动作电位D.引起IPSP,突触后神经元出现抑制。 E.引起一个较大的EPSP
4.突触前抑制产生的机制是:
A. 突触前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增多
B.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增多C. 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兴奋性递质减少
D.突触后膜超极化,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降低E.突触间隙加宽 5.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是:
A.人泡作用 B.出泡作用 C.易化扩散 D.主动运输E.单纯扩散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