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在哲学史上的作用好比一个蓄水池的作用,在此之前的一切哲学流派皆流向康德,而在此之后的哲学流派又都由康德这个蓄水池流出。因此,康德的哲学企图调和各种矛盾的哲学倾向,康德企图调和唯理主义和经验主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唯名论和唯实论以及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之间的矛盾,结果就是康德的哲学是一个混合的体系。后世的哲学家们往往都能够在康德这里找到他们哲学中需要的东西,发现他们的哲学在康德哲学中保留的痕迹,然而又都发觉康德和他们的哲学又有明显的矛盾,因而对康德的哲学加以改造,所以说康德哲学招到了后来的哲学家从不同的角度的批判。其中黑格尔和叔本华对康德的批判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的方向,对后来的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黑格尔通过发展康德成为了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标志着传统的行而上学的完成,创造了属于他那个时代的哲学;而叔本华在时间上几乎与黑格尔是同时代的人,却在其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默默无闻。然而,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他的哲学是属于未来的,时间是它的盟友,它的生命是不可抑制的,正是他的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一个转折,为现代西方哲学的出场揭开了序幕。
康德哲学有两个区别他之前的哲学的突出特点,一个是对理性认识中的主体自身的能动性的发挥,和对主体自身的反思的考察,这是康德的批判用的方法;一个是由这种考察所产生的结果,就是对理性的范围的划界,和对理性能力和权利的限制,从而保留了物自体,以捍卫人的自由、尊严。黑格尔和叔本华可以看作是分别继承了和发展了康德的哲学中的一个方面,批判了另一个方面,正是这两种对待康德哲学的不同的继承的态度决定了传统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分野,并对后来的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叔本华对康德哲学所进行的批判历来没有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一、康德的哲学革命
现象和本质、主体和客体、物和心、思和在之间的关系从来是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的核心问题,尤其是近代以来,从笛卡儿开始,认识论问题日益成为哲学的核心问题。洛克就认为,为人的感官所把握的感觉(颜色、声音、气味、味道)并不是外部事物自身的属性,而仅仅是主体受刺激之后在主体自身中产生的东西,因此,他区分了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认为只有形状、广延等第一性的质是事物自在的属性,而第二性的质并不在事物之中。他的区分让人们注意到,主客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沟通,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也并不是直接的复现客体,居间的还有主体的认识的能力存在,因此,事物就可能不是按它们本来的面目被认识。而休谟哲学对人类的知性进行考察则得出了对传统的行而上学可以说是毁灭性的结论。因为我们所有的认识都来自直接经验,也就是来自感觉印象,而印象我们根本不知道它们来自我们之外的什么东西还是就只是我们自身心灵产生的,甚至还可能根本就不来自它们两者。而我们的知识都来自感觉印象,因此,我们之外的任何实体甚至我们的自我都是不可知的,而对于行而上的本体、上帝等我们更没有关于它们的知识,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与这些观念相对的感觉印象。而随之失去基础的还有因果律,因为原因和结果间的必然连接既不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也不是可以通过逻辑证明的,是属于实际的事情,而其他的情况也是可以想像的,也就是说并不是不可能发生的。因而,他认为因果律只具有心理意义上的普遍性,并不具有逻辑上的普遍性,是长期观察同样的情况而产生的“心理联想”。康德同意休谟对人的认识能力的考察和他的逻辑上彻底一致的论证,但是否定了休谟的结论。康德认为以往的行而上学家在进行他们的体系构建之前都没有注意到一个问题,就是行而上学是否可能,或者说我们有没有能力去把握和认识行而上的本体,如果我们和对象间有居间的认识能力存在,那么我们没有对认识能力进行考察就认为我们有了对于对象自
更多信息请查看哲学范文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