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代背景下,00后逐渐成为大学生群体的主力军,他们受社会、家庭与自我主观因素的影响存在独特的情绪特征。情绪与身心健康息息相关,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准确把握00后大学生的情绪特征,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加强对他们情绪管理的教育研究,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养成。
[关键词]00后;大学生;情绪管理;心理健康
[作者简介]周民凤(1992—),女,山东菏泽人,理学硕士,山东师范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30-0090-02[收稿日期]2019-11-28
新时代背景下,00后逐渐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主力军,他们成长在21世纪人工智能时代,自信、个性是他们的性格标签。但由于成长在多元化的文化时代,加上大多数为“4+2+1”家庭模式的独生子女,他们身上同样存在过度强调自我、情绪管理能力差等问题。本文从新时代00后大学生情绪特征入手,通过分析其情绪特征的成因及情绪管理的意义,提出情绪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00后大学生的情绪特征
情绪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主观且有意识的感受与体验,并伴随一些生理反应[1]。它是动态变化的,无好坏之分,一般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当前国家正处于快速发展的转型时期,00后大学生出生并成长于这个时代,其情绪受到社会发展、互联网技术、文化碰撞、家庭环境和教育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存在独特的特征。具体表现在:第一,自我意识强烈,个性心理突出。00后大学生拥有多元性格,存在追求独立自我和过分依赖他人的矛盾心理。第二,自控能力差,行为冲动性明显。0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4+2+1”的家庭模式中,由于家人的溺爱与迁就,大多数适应力和自控力较差且情绪不稳定,存在偏激想法,易产生冲动性行为。第三,抗挫折能力差,自我认知不准确。由于00后大学生自小的学习生活大多由父母包办,让他们回避了很多挫折与困难。进入大学后,离开了父母的羽翼呵护,他们出现抗挫折能力差,遇到困难后易退缩等问题。除此之外,00后大学生成长于互聯网飞速发展的时代,虚拟网络为他们减少或逃避现实的社交活动提供了第二世界,很多学生缺乏竞争与危机意识,对自我认知不准确,甚至沉迷网络世界无法自拔。
二、00后大学生情绪特征的成因
00后大学生出现以上情绪特征的成因有很多,主要包括社会、家庭与主观因素等。首先,高速发展的经济、交融碰撞多元化的文化与信息发达的网络为00后大学生营造了开放、自由的成长环境,减弱了传统思想对他们的束缚。这样的成长环境让他们个性张扬,注重自我话语权,在追求多元发展的同时,他们的身心健康却面临严峻挑战。其次,随着00后大学生父母教育层次的提高,他们为学生提供的物质条件和生活环境也相对优越,但由于平时陪伴学生成长的时间较少,很多家长无暇顾及学生情绪行为的引导与纠正,更多的是迁就或严厉的批评,不利于良好情绪的养成。最后,00后大学生的主观心理承受与抗挫折能力较差,缺乏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及时调整自我情绪。
三、00后大学生情绪管理的意义
通过分析00后大学生的情绪特征与成因,我们发现情绪具有普遍性,有着社会认可的接受方式与调整方法,所以情绪需要管理。情绪管理是根据社会环境要求对自我情绪进行控制、疏导与调节和对他人情绪认识与适度反应的能力,包括情绪的感知、表达与调节三个方面。00后大学生正处于情绪管理的敏感时期,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他们必须学会情绪管理。
(一)情绪管理能够改善0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马斯洛认为心理健康标准中最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度表达与控制情绪,由此可见,情绪与心理健康直接相关。长期处于消极的情绪容易造成不同程度的身心损伤,易出现焦虑、抑郁、人格障碍等心理问题,所以00后大学生应加强情绪管理,培养积极健康心理。
(二)情绪管理能够提升00后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力
良好的情绪管理可以引导00后大学生正确看待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提升个人魅力,增强社会适应力。情绪管理能引导他们冷静平和地分析问题,学会换位思考,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误会与争执,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同样,良好的社会适应力也会提升情绪管理,促进个体积极情绪状态的持续。
(三)情绪管理能够促进00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情绪管理可以通过跑步、阅读、听音乐和倾诉等方式进行,这些开展方式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体魄,建立积极心态。00后大学生也可以通过培养兴趣爱好来合理宣泄情绪,并为情绪调节寻求支持和保障,从而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
四、00后大学生情绪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构建同向同行的情绪教育氛围
情绪健康有助于00后大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提高情绪智力和社会适应力。一方面,高校可以营造温馨、友善的校园环境与积极健康的情绪氛围,开设情绪管理相关的选修课程,并将情绪管理渗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教学活动中。另一方面,高校也可以举办情绪管理为主题的活动,例如专题讲座、心理沙龙、情景表演剧等等,以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引导他们参与到情绪管理教育中来。还可通过辅导员、心理学教师和专业心理咨询师对00后大学生的情绪困扰进行疏导排解,为他们提供有效的情绪宣泄途径,引导他们进行正确地情绪管理。
家庭教育是00后大学生接触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对其影响最深远的基础性教育,因此,家庭成员有义务去营造良好的情绪管理氛围。家长应当深入了解00后大学生的情绪特征,以身作则去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适时适度与子女沟通、交流,可采用共情的方式,给予其足够的关心与耐心,及时关注心理动态,并对不良情绪进行有效疏导。学校与家庭之间也应建立必要联系,及时有效地沟通学生的情绪问题,采用协同合力的方式给他们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帮助,引导其正确对待情绪困扰,实现自我情绪管理。(二)提高00后大学生的情緒认知能力
情绪智力的核心是情绪认知能力,不仅包括情绪的自我认知还包括对他人情绪的识别,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情绪的适当表达和合理宣泄[2]。提高情绪认知能力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第一,增强00后大学生的情绪感知能力。他们应有意识地去分析自我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通过调节与控制,减少不良情绪的产生。第二,帮助00后大学生合理表达情绪。在认清自己情绪的基础上,了解他人感受,适度评估对方的情绪感受,学会换位思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三,引导00后大学生正确宣泄情绪。情绪宣泄可通过倾诉、运动、听音乐等方式将自我的负面情绪通过积极的方式释放出来,从而达到缓解心理压力,恢复积极状态的目的。
(三)推进00后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制度化、常态化
在科学了解情绪管理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从主观方面(00后大学生)和客观方面(学校、家庭等)共同推进情绪管理教育制度化、常态化。引导00后大学生准确自我定位,了解生活和成长的时代背景,积极主动地克服消极情绪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主动学习情绪管理的理论知识,积极参加心理团辅活动等,不逃避、不冲动,将情绪管理能力当成必备的生存技能来掌握。由于情绪管理专业性较强,个性与共性并存,所以学校应当重视情绪管理理论课的落实和实践课的组织与实施,及时关注学生情绪的动态变化,将学生不良的情绪问题化解在萌芽中。同时,还应将辅导员、专业心理咨询师经手的经典案例整理成册,推进情绪问题的制度化、常态化发展。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00后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主力军,应当重视情绪管理,建立积极的情绪认知,合理宣泄不良情绪,促进自我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刘立欣,等.性格分类视角下大学生差异化情绪管理策略[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1):157-159.
[2]杨维东.以情绪管理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养成[J].中国高等教育,2016(19):52-53.
大学生情绪管理论文摘要: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在德育工作中尤为重要,有效的情绪管理能够引导“95后”大学生及时解决来自心理的“青春困扰”。然而,在当前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中还存在缺失“具身”理念、忽视情绪智力、存在说教隐忧,缺乏情绪体验等问题。具身认知做为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对情绪管理教育实践提供了全新的“身体转向”研究进路。在具身认知理论为指导下,构建以“具身”理念为基础,以情绪智力培养为内容,以具身参与实践为支撑,以人文关怀情景为环体的情绪管理能力培养系统能提升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情绪管理;具身认知;情绪具身性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10-0408-02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多元思潮价值观念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当代“00后”大学生在面对纷杂的社会环境、涌动的社会思潮、多元的价值观念的冲击下,大学生在理想与现实的困惑中、学业和就业压力中、交往与情感的迷惘中,各种焦虑、迷茫、孤独等负面的情绪甚至是抑郁等心理问题影响着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价值观念的形成、政治认同,甚至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的“人生走向”。青年大学生是负面情绪的波动期和高发期,有效的情绪管理能够引导青年大学生及时解决来自心理的“青春困扰”,提升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成为高校德育工作重要的课题。
一、具身认知理论内涵及特征
具身认知理论是二十一世纪四大前沿科学认知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其研究成果也在教育学、哲学、等领领域出现“身体转向”新进路。传统认知科学中用计算机符号模拟人的心理表征,认为认知是简单符号的传输。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与具身模仿理论一起为认知具身化的合理性奠定了神经生物学的基础,身体、大脑、神经、感觉影响着人的认知,大量的研究证据证实认知的“具身性”。从第一代认知科学到第二代认知科学身体在认知中的经历了从“离身”到“具身”的转变。第二代认知科学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认知不是简单的符号的交换,身体是认知的前提和基础,认知的过程是身体、大脑、认知的动态耦合。在具身认知理論最新研究中,情绪具身观也显示“具身”身体的感觉、情境的体验会影响人情绪的认知。情绪管理作为一种对情绪的认知、调节和控制特殊的认知过程,身体的感官、情境的营造、环境的耦合互动三个要素在认知的过程中都不可或缺。具身认知理论的研究成果在情绪管理教育中的应用将为情绪管理研究开启新的研究范式。具身认知理论具有三个重要特征:第一、身体参与性。认知是依靠人的身体、大脑、神经、思维、心智等物理的机能相互作用的结果,认知是内化的经验和具身化的过程,认知是不能脱离身体进行的。第二、情境性。认知活动是在一定的情景之中进行的,情绪具身观表示情绪的感知、认识和调节是要在个人的身体体验和情景的耦合下产生作用的,情绪的情景体验和共情体验影响着情绪的认知。第三、认知的交互性。认知是身体、动态耦合过程,身体、环境、大脑是置身在统一的系统机构中,也是身心合一的认知活动。在这里不同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分工,进行符号、信息、能量的交换与供给,共同塑造了认知的过程和方式。
二、具身认知理论参照下情绪管理教育的问题分析
在具身认知理论的最新研究中发现,情绪具有具身性,即在情绪认知的过程中身体的感官、环境的、动态的耦合对情绪的产生和认知具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具身认知理论的参照下,情绪管理教育过程中对情绪的认知、调节、控制这种特殊的认知方式中“身体”的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当前情绪管理教育实践中存在着“失身性”、“说教式”的隐忧,大学生对“身体参与式”情绪认知、情绪体验、情绪管理教育模式具有较高期待,构建具身认知理论指导下的情绪管理教育模式尤为迫切。
1.在教育理念上缺失“具身教育”的理念
一直以来,“身心二元”一直影响着人的认知方式和教育方式,“离身教育”的理念也弱化身体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当前的情绪管理的教育中“身体参与”的“具身教育”理念没有有效发挥其作用,情绪管理教育现状普遍存在“离身教育”的现状。在调查中显示,当前高校情绪管理教育中“身体”参与的团辅和实践课程较少,知识讲授的选修课模式在高校中较为普遍。情绪管理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对自身情绪的认知、心理的调节、情绪的管理,身体参与的“体认”的认知方式是合理认知、正确宣泄、有效调节情绪的方式,情绪管理教育不仅仅是失身式、灌输式的教学,“具身教育”“身心合一”的教育理念是当前情绪管理教育亟需的全新教育理念。
2.在教育内容上忽视“情绪智力”培养
在高校的德育工作中,忽视了大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和情绪智力的培养。当前“95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成长环境较为优越,具备个性张扬、思维活跃、过于理想、不能吃苦等学情特点。当遇到心理上“青春的困扰”、入学的适应期、毕业向社会过渡期时,负面的情绪会成为大学生的心理困扰,甚至引发一系列的心理的问题。调查现实,在大学期的适应期和过渡期经历长期负面的情绪困扰和心理困扰的学生高达89%,学校开设情绪管理课程或实践的仅占23%,通过情绪管理教育中了解掌握合理的情绪管理方法的学生仅有25%。当前高校在情绪管理的教育中仅仅局限在辅导员教育、心理咨询中心和校园及社团文化活动,教育的内容的缺失及教育模式的单一使得高校的情绪管理教育存在诸多的弊端。
3.在教育方法上存在“说教灌输”的隐忧
情绪管理的对自身情绪的认知、感知、调节和控制,运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和外界的介入使得自身形成良好的情绪状态。具身认知理论中认知是在一定的情景中,通过身体的参与和情景的互动耦合才能形成有效的认知过程。一方面,在当前情绪管理的教育过程中,情绪的认知、体验、调节的过程是单一的知识讲授型教育方式,情绪的认知、调节、传统的情绪管理教育实践是一种灌输的书本教育,缺少在具身的情绪中“身体”参与,使得情绪的认知、理解和体验中环节中身体的缺场。另一方面,在情绪管理的方法策略上缺乏“具身”体验的教学方法,在身体参与的团辅课程、情绪管理身体策略以及体育、社会实践等教育方式上存在身体的缺场,情绪管理教育需要将身体从“隐身”变为“显身”,在身体参与的实践活动中加强情绪管理能力。4.在教育实践上具有“情境缺失”的困境
情绪认知理论中认知的情景、身体的实践行对人情绪认知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情绪的认知过程连接大脑、思维、身心等多个身体感官系统,离身的情绪管理教育大大减弱了教育的效果。具身认知理论中的具身和情景性的特征注重认知过程中的体验,良好的情绪情景和情景体验能使人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中。情绪管理这种特殊的对情绪状态的认知、调节和控制的认知过程需要良好的情绪认知情境和身体参与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强调实践的作用,中国自古就要“纸上得来终觉浅”的身体认知的方式。当前的情绪管理教育中缺乏“具身”的教学情境、“体验”实践情境。调研显示,当前情绪管理的课程中大多以知识讲授课程为主,具有体验活动的团辅性课程、“情绪面具表达”等特色课程活动覆盖面较小,体验感的社会实践课程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具身认知做为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对情绪管理教育实践提供了全新的“身体转向”研究进路。具身认知理论强调在认知的过程中身体、心智、大脑、环境是动态耦合与互动。情绪管理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对自身情绪认知调节教育活动中迫切需要以具身认知理论为指导,构建以“具身”理念为基础,以情绪体验为支撑,以身体参与实践为保障,以为人文关怀情景为环体的情绪管理能力培养系统。
1.树立“以人为本”的具身教育理念
情绪管理的教育在教育理念中当摒弃“重心轻身”的理念,身体域场在教育中的回归是“以人文本”的具身教育理念的体现,树立“以人文本”的具身的教育理念为导向在高校情绪管理的教育中应用能够提升其教育的有效性。在当前情绪管理教育中发扬“以人为本”的具身教育理念一方面要改变情绪管理教育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方式。情绪认知的过程是感性的、情境化、具身化的,在教育的理念是要树立“身心合一”的具身理念,在教育方式上以情景化教学、身体参与度高的实践课程为主,教授情绪管理的策略和体验方法,提升教育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要加强辅导员、心理咨询中心、校园文化活动三位一体的人文关怀作用,从受教育者的立场出发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关心帮助,引导学生在遭遇情绪困扰时积极主动求援,让情绪关怀的“正能量”在教育中发挥作用。
2.引入“情绪体验”的情绪管理教育内容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纳入“情绪管理”教育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让积极情绪“正能量”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在爱党爱国坚定信念的积极情绪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其次,在高校开设“情绪体验”的情绪管理教育课程,以“具身参与”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和表达自身的情绪状态,在正确的教育引导下调节、控制管理自身的负面情绪,并正确认知自身负面情绪归因。如:开设“认知自我”情绪团辅课、“情绪艺术面具表达”特色活动、“情緒的自我管理”等理论课程。最后,通过在教育内容中教授“情绪体验”的情绪管理调节策略和方法,提升学生在负面情绪状态时及时掌握调整策略,通过心理积极暗示法、自我呼吸调节法、肌肉放松法等身体体验调整策略掌握。
3.采用“具身认知”的情绪管理教育方法
具身认知强调身体、认知、情景三者统一的认知方式,情绪管理教育中的“具身认知”教育方法要通过身体、环境、心理、情绪的动态耦合互动中感知、理解、调整自身和他人的情绪。一、具身引导法。情绪管理的一种复杂的心理机制和主观内在体验,作为教育者要不断掌握情绪的管理专业知识,做到教育中的“具身引导”,通过情绪的疏导、共情的机制、身体语言的教育过程寓情于景,以情动人。二、在教育中使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使用慕课、电脑投屏互动、音乐教学体验等教学工具、增强体验教育的情景,让情绪的体验处于真实的情景之中,认知、体验自身和他人的情绪。三、艺术教育法。学生可以在情绪管理教学中运用音乐舞蹈、绘画演绎、面具表达等艺术表达方法,在艺术教育情景中获得积极情绪体验。
4.开展“身体参与”的情绪管理教育实践
随着具身认知理论的具身参与理念在认知的各个学科领域的应用,具身学习、具身教育、情景的互动的教育理念在教育的各个学科中不断实践,通过情绪教育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中。一、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思想引领作用,通过组织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参观实践活动中、用实地参观、感官体验和具身参与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爱国的情感,用正确的信念教育活动引领思想,从而让学生摆脱情绪的困扰。二、进一步发挥志愿服务实践活动情绪体验作用,鼓励学生在“身体参与”的志愿服务团队活动中体验正面、积极的情绪情感,在志愿奉献的体验中团队的活动中收获积极情绪,让团队“共情”的情绪体验形成良好的情绪认知的动态耦合。三、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辅助作用,通过心理咨询老师、辅导员老师对学生社团、品牌活动的开展的指导中融入情绪教育内容,组织心理社团和文化活动开展学生喜爱的情绪艺术表达、情绪沙盘体验等特色活动,在校园文化活动进一步加强情绪的体验和教师的人文关怀,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情绪管理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李荣荣,麻彦坤,叶浩生.具身的情绪:情绪研究的新范式[J].心理科学.2012,35(3):754-759.
[2]姚海娟,王金霞,苏清丽,白学军.具身情绪与创造性思维:情境性调节定向的调节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8,16(4):441-448.
[3]管福泉.正面管教视角下的学生情绪管理[J].江苏教育,2018(10).
大学生情绪管理论文摘要:在新形势下,辅导员工作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由客观的政策、经济、环境而影响的,也是由我们所培育的学生主观意识和自我情绪管理而影响的。作为辅导员我们在日常事务的工作中,对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意识、心理问题进行引导,目前学生的心理问题对现在学生的影响巨大是我们不可忽略的。而学生良好的情绪管理会更加有利于我们心理辅导和其它各项工作的开展。文章通过高校学生的情绪管理的研究,希望对辅导员在心理辅导工作方面进行优化,可以为高校找到辅导员新的工作方法切入点提供参考意见,使高校辅导员工作方法更符合时代潮流。
关键词:辅导员;学生;情绪管理
在高校教育不断地深化和改革的背景下,高校辅导员的个人素质要求、工作能力和工作内容都提出了相应变革要求。高校辅导员体系更加完善,高校辅导员工作更加专业化、制度化、具体化。高校辅导员在日常事务工作中对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意识、心理问题进行引导,这要求我们辅导员要具有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储备,同时根据时代潮流不断地变化,不断地提高个人素质。目前,大部分的高校在校生是“95后”,他们的心理方面相对于以往的高校学生,更加脆弱和敏感。他们的心理的问题成为了各高校辅导员最重视的问题之一。而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管理的方式,会让辅导员在开展心理辅导和其它工作时更加顺利。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文章笔者结合实际的心理辅导的工作经验,对高校学生目前在情绪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几点解决方案,希望可以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提出新的切入点,使高校辅导员工作方法更符合时代潮流。
一、学生情绪管理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
近年来,高校学生心理问题成为了辅导员重点关注的问题,高校学生心理问题也层出不穷。以高校的新生心理普测为例,学生心理普测中有心理问题趋向的学生数量在不断地提高。心理问题不仅应该做在事后,而是在学生心理问题为成熟之前,良好的情绪管理可以合理避免学生的心理问题上涨趋势。1995年,戈尔曼(Gorman)在《情绪智商》一书中最早明确提出情绪管理的概念。他非常重视情绪智商对个体成功与否的作用。他指出情绪管理实际上是一种幫助个体和群体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从而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的管理手段。简而言之,它是基于个体和群体对自身及对他人情绪的认识、互动、引导、协调和控制,从而对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智商进行挖掘和培养,培养他们对于情绪的驾驭能力,从而达到管理自身情绪的目的。所以学生的情绪管理是对高校辅导员十分重要的,辅导员应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的情绪管理。
二、学生情绪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高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缺失
每一年成千上万的学子为考入而寒窗苦读,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学生在最后都可以考入自己心仪的大学。高校的学生,一部分会因为不是自己所喜欢的大学进入而觉得失望、一部分学生会因为自己的大学和自己所想象中的有所差距而产生很大的失落感、一部分学生会因为自己地域差异、生活方式、语言交流等方面对校园生活感到难以接受甚者感到恐惧。而这些都是因为学生对自己学校的校园文化和校园生活不够了解而产生的,从而缺失了对自己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学生情绪疏导体系不完善
一是,目前高校针对学生的情绪疏导,只是以高校辅导员或班主任谈心谈话形式开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但是学生们对老师存在着很大的距离感,他们的表达和行为会拘谨,有可能不会将内心真实的想法袒露。学生会短时间的隐藏自己的情绪,让辅导员产生学生情绪好转的假象;二是,学生对高校的心理咨询具有很强的排斥性,在他们的个人意识里只有心理有疾病的学生才会去咨询,对心理咨询也产生了抵抗和排斥情绪;三是,单一的情绪疏导方式,没有一个健全的情绪疏导体系,在高校建立学生情绪疏导体系时只考虑到了应运已有的资源设备,缺乏与社会外界的资源链接和整合,辅导员也应该学习最新的情绪疏导的方式和方法。
(三)学生情绪管理意识和能力不足
高校学生从成为学生开始,他们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更多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涵养,但是家长和老师们往往疏忽了,应该教育学生去如何释放自己的压力、缓解的自己情绪、解决自己的情感问题。高校学生他们处在青春期,不仅有学习的压力、情感的问题、就业的压力等等。每一次的压力和情绪波动较大的时候,他们没有掌握到合理的缓解自己情绪的方式,将情绪挤压太久,心理问题就会逐渐形成。同时他们也没有意识到自我情绪管理的重要性,自我情绪的良好管理会让学生生活和精神状态更好。
三、学生情绪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增强学生对高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高校在开学初会以院或者系为单位对新生做一个校园文化的介绍和学校概况的介绍,但是都只是重在形式。学生对新的环境,存在着恐惧感、陌生感和不适应,这些都需要高校辅导员对所在的群体为他们减少自身的不适感。不仅从学校层面对学生进行校园文化和制度的灌输,更需要辅导员深入学生当中为他们解疑答惑。首先,针对新生各位负责的辅导员应该利用新生来校前的一周的时间,与学校的迎新志愿者一起,为新生解答各种学习和生活中的疑问,让学生在未来校之前就可以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其次,新生入校之后,多次召开班级会议,让学生把对来校的感受、想法、问题和所遇到的困难进行阐述,辅导员做好整理工作,利用班会的时间解答学生们的疑问,如果问题超出自己的解决能力范围就应该及时的上报;最后,让自己所培育的学生提出他们对学校的看法、设想,同时让他们建立自己班级的特色文化,让学生参与到班级、学校的管理事务中来,他们增强自己主人翁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对高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完善高校的学生情绪疏导体系
高校的情绪疏导体系不能只依托单一的辅导员和心理咨询老师。首先,高校的辅导员作为和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确实应该做好学生情绪疏导的第一层。目前的高校辅导员大多来自各个专业,并没有很多专业的心理咨询方面的知识,是无法开展专业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在心理辅导的专业化和能力方面有待提高,更需要我们辅导员不断地学习最新的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和谈话技巧,更有效的帮助学生,疏导他们的情绪;其次,各高校的心理咨询老师,是相对较少的与高校学生的数量是不成正比的。高校的心理老师不仅是要在学生出现问题之后进行咨询和辅导,更多地是利用课余通过座谈会、讲座、课程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观念的纠正、对学生自我情绪缓解提供更加专业的方法、对学生对心理方面的疑问提出解答。让学生对心理辅导正视,学习到更多自我情绪的管理方法;最后,高校的学生情绪疏导体系不能只依托辅导员和心理咨询老师,高校应该定期找专业的素质拓展团队进行学生集体性的拓展活动,不仅是让学生提高团队意识更是学生发泄、放松、缓解情绪的良好途径。(三)增强学生情绪管理意识和能力
运用优势视角,建立积极的、主动的情绪自我疏导机制。首先,学生是一群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群体,他们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高校辅导员从入学以来就应该让学生意识到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告诉学生一些缓解情绪的方法,例如:运动、听歌、旅行、倾诉和转移注意力等等。找到不同专业学生他們具有的优势,美术专业学术,他们具有相对高的画画技巧,辅导员可以推荐他们去帮助班级、学校设计他们的班徽、吉祥物等等,或者让他们去帮助需要人利用他们画画的特长满足别人的愿望,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帮助他人,又可以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提高自信心,得到满足感;其次,学生在情绪管理能力不足的时候,辅导员可以邀请专业的老师或专家为学生讲解如何提高个人的情绪管理能力,同时提醒他们经常使用管理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最后,辅导员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座谈会,听听学生们的情绪问题,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同时提高学生积极的、主动的情绪自我疏导机制。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学生的自我情绪管理是十分重要的。高校辅导员应该不断地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和谈话技巧,更加高效地工作。同时,提高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建立了完善的高校学校情绪管理体系、提高学生自我情绪管理的意识和能力。运用优势视角,发现学生的长处建立积极的、主动的高校学生情绪自我疏导机制。为高校辅导员更好地服务学生找到新的工作切入点。
参考文献
[1]丹尼尔·戈尔曼,杨春晓.情商:whyitcanmattermorethanIQ[M].中信出版社,2010.
[2]成伯清.情感、叙事与修辞:社会理论的探索[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3]范小庆,谢阳熙,汪小翠.辅导员处理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思考—以一则大学生急性而短暂的精神病性障碍处理为例[J].科技资讯,2019(10):228-229.
[4]颜文,高耀远,李慧.新时代背景下辅导员的职业定位及角色转换[J].高教学刊,2019(13).
[5]邓钥琼.辅导员处理抑郁倾向学生失踪行为的过程和启示[J].教师,2019(23).
【大学生情绪管理论文】相关文章:
1、正确认识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形式论文
2、关于尝试的议论文
3、大学生职业规划3000字论文范文
4、师德师风工作纪律“八个不能”论文
5、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1500字
6、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7、幼儿园课程总结报告论文
8、新能源论文3000字
9、军事理论2000字论文
10、幼儿园教师经验论文小班
11、小学教育电大毕业论文
12、正确教育孩子议论文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