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两天看完了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看过这个作者的很多本书,感觉作者行文越发老练了,还不错。
一直对乾隆印象不错,前有小时候的《戏说乾隆》里郑少秋树立的风流倜傥的形象,近有最近大热的《延禧攻略》里别别扭扭腹黑又申请的聂远大猪蹄子形象,乾隆,在我心中是英俊、帅气、聪明、长寿的皇帝。而这本书,对乾隆以及他的时代做了一个更全面的诠释。
乾隆的成功证明了良好的家庭背景和经历的重要性。爸爸是亲王,妈妈身体好,爷爷是皇帝,一方面给他提供了好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给了他一个好的体魄,爷爷更是喜欢他的聪慧,十二岁开始把他带回宫中养育,经常让他一起旁听军国大事、政治方略,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人,自然是身强体健,气度雍容,世事练达。
自律是乾隆能够成为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以及缔造盛世的原因-且不论这盛世是否是真的还是假的。每天早上五更起床,上午处理政务直至下午,晚上看书、看奏折,请客吃饭从不太晚,吃饭的时候也绝不因为什么好吃就多吃,坚持体育锻炼,拉的弓都要比别人的重,所以,童话里都是骗人的,电视里也都是骗人的,我们的乾小四绝不像电视里说的那般花天酒地,他每天脑子里想的就是如何超越他的父亲和爷爷,也从不肯在各种所谓女色、饮食上大费时间。
爱读书、爱思考也是乾隆成功的因素之一。由于地位和家传经历的不同,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他的想法本就与一般官吏不同,更何况他爱读书、爱思考,在家国天下、家就是国,国就是家的君权思维影响下,他更多地会从维护君权和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思考,是故就彰显的格局更大,关键时刻显英雄本色。
盛世的形成有天时、地利、人和,也离不开参与其中的人的谋划和努力。而盛极而衰,除了自然规律外,也有乾隆本人受制于其思想局限性和整个中国人性的局限从而显露其弊端。但无论如何,我们也要学会一分为二,正如对待一朵花,喜欢它绽放时的绚烂,也爱她凋零后的凄楚。
饥饿的盛世读后感600一、盛世治世的到来
盛世出现总是在王朝的前期,比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雍乾盛世等;总是在战乱之后,人口大量流失之后,大量的土地被开垦出来。
一段段历史是何其的相似,晚清末年外国入侵,鸦片残害众生;民国年间,抗日战争持续了整整八年之久;解放战争又打了三年,直到新中国成立,不堪一击的社会人口和经济才步入正轨。我们应该感到幸福,不管现在是不是盛世,但一定是平稳的发展期,有饭吃,有事做,外无大的战争,内无大的动乱。
盛世总是跟执政的帝王有着必然的联系,帝王雄才伟略、勤勉负责是盛世到来的非充分必要条件。而这个特点也导致盛世总是一时的,执政帝王一旦懒政放松、贪图享受,接下来就会是反弹而来的衰世,这像个恶性循环的怪圈。
而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时期迎来盛世后,却没有衰落,与中国古代政治的特点截然相反,因为英国不断建立新的制度,用制度来遏制腐败,创新体制,持续发展经济,让国家的政治随着世界潮流、工业革命、法西斯战争等各个大势而应变。
新中国成立后的平稳发展期,如果想像外国一样持续下去,就要坚持不断完善民主政治,把几千年来帝王统治的“人治”转变为“法治”,不断创新科学完善的政治制度,用制度把权力关在笼子里,用制度保证民生和经济。
在大动荡过去之后,新王朝只要能保证几十年内不发生大的政治动乱,那么并不需要它提出多么高明的发展策略,只需无为而治,顺势而行,自然就会收获一个丰盈的经济自动恢复期。
二、盛世的崩塌
盛世崩塌的原因有好几方面,让我感触较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是乾隆晚年贪图享受,上梁不正下梁歪,引起官场的贪污腐败之风气。唐代开元盛世后期,唐玄宗也是贪图享受,导致朝纲紊乱,爆发安史之乱。毛泽东晚年爆发四人帮之乱和文化大革命之乱,难道没有相似之初么。
最高权力所有者很容易被大量的正面信息所洗脑。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见到许多官员在掌握权力之前行为做派都很正常,甚至不乏理智精明,而一旦握了重权,马上满面红光而满脑浆糊。
二是腐败。腐败的花样层出不穷,各种各样,令人发指。腐败的人员从宰相和珅到基层的人员,无一不贪,以贪为官。一心都在贪污上,哪有心去赈灾、修河、对战白莲教;贪的银两动辄千两、万两,数额之大,比比皆是。这些钱都来自农民的税收,来自打击商贩的收入,直接扼杀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回想明朝,也是葬送在贪腐之下。
和珅的议罪银制度,虽然充盈了内务府的收入,但却将国家法治弄为空谈,有能之人无银免罪,无能之人花钱当官,管事的人不管事儿。
腐败已经渗透到每一个官员,每一个岗位,每一个政府的领域,腐败已经无处不在。嘉庆下重锤打老虎,但老虎们却结成了一个官僚体系。这个庞大的官僚体系已经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利益共同体,骂不怕,打不醒。
饥饿的盛世读后感600有幸接触到这本书,了解到之前未曾接触过的清代史,虽如此。但也这是冰山一角而已,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清朝无一不是强盛以及落魄的最典型朝代之一。
在康熙万年时,为选立储君忙昏了头,在各个皇子之间细心选择。在这其中有一位皇子显得格外特殊,那就是四皇子雍正。
他整天在宫种闲云野鹤,不问世事,仿佛对储君之争并无太大念想,而实际上却暗藏玄机。这样的雍正很快就被康熙所感到奇怪,在一次雍正有意表达无意说的一句话,改变了他的牧云堂。
雍正说我有一个孩子,希望父亲您可以去见见。话说康熙的孙子有上百个,有一半未曾见过面,宫中早已见怪不怪了。但康熙第一接触这个孙子时,却大为震动。
康熙看俩个小孩,一个为弘历一个为弘昼,弘昼没什么过人之处。而弘历却大不一样,水波般透彻的双目,能言善辩并且深谙为人处世之道。虽12岁,却远超同人。
这样的弘历立马被破格带入皇帝身边,要知道这个可是无上的荣誉。总共才只有一名皇孙有这样的待遇。而弘历也越发受到了康熙的喜爱,也正是弘历陪伴康熙走过了晚年的最后一段时光。
有一次出游狩猎,康熙和弘历一起。康熙用箭射杀了一只大熊,康熙急忙让弘历补剪,而弘历却慌了神,一时间不知所措。康熙觉得奇怪,平日里此子胆大过人,今日怎么畏缩了?于是再叫一声,弘历才纳过闷。刚一靠近,那大熊拔地而起冲着弘历扑杀,好在康熙即使射出几枚箭,才报的平安。
事后康熙越发觉得奇怪,难道弘历此子有大福,真是大贵人有福之人。
康熙死后,雍正篡位。夺得皇位,上位之初雍正对兄弟手足残忍杀害,并且刻薄的性子使雍正在朝中并不受喜,以及种种对民生不利的政策,深受厌恶。
康熙死后,乾隆上位。
乾隆(弘历)在得知父亲雍正丧命时,皇位就已经是他的了,他没有表现出一丝喜悦,反而表现的异常悲伤,连续哭了三天三夜,并且亲自送入灵堂,不管是真是假,这出戏是做足了。
乾隆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将父亲对自己亲戚的斩杀迫害全部给予援助,并且邀请回宫,享受优待。此举一出,震惊朝廷。无一不让人感到新皇帝的英明。
第二发出利民的政策,为民着想。
第三优待前朝大臣,张延玉、鄂尔泰等肱骨之臣。
第四、以史为鉴,打击朋党,不让太后干涉权利,不让太监宦官当道,不让亲王控权,控制朝中大臣等等,无一不是大道!
乾隆前13绝对是仁慈、宽容的,但13年后,却大不一样。
由于丧妻之痛康熙变成了一条巨兽,因为一小点瑕疵或者不足就将其革职。乾隆后期有一些喜怒无常,但还是高瞻远瞩。在得知准葛尔丹国力空虚时,不顾众人反对,力排众议。进攻西域,使西域有了前所未有的安定,和控制。进行屠族的残忍手法来维持安定,有了出奇的效果。
乾隆的勤政绝对是第一,每每上朝,历朝历代都是臣子等皇帝,没有一代像乾隆一样是皇帝等臣子。天蒙蒙亮,乾隆就已经上朝完毕,开始商量国家政事。
乾隆对于灾民,以及农民的情况尤为关注,他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救助灾民,时常为天灾人祸而流泪。有一次地方出的黑米(地下挖的劣质米),乾隆特地让地方上交并且尝了尝。乾隆顿时流泪,并把黑米交给其他皇子,让他们知道人间疾苦
乾隆对贪污痛恨欲绝,毫不犹豫的进行打击以及实打实的手段遏制贪污。
乾隆所实施文字狱的理由也很简单,他认为首先要抹杀人的精神,只有人的精神和灵魂没了,才不会有能力和自己作斗争。朝中的大臣,不允许有自己的想法,皇帝要求并且施加残忍严厉的手段,抹杀了他们的思想,让他们彻彻底底成为了大清朝的奴仆,以至于我们会发现清朝的官员大多有能力和才华,却没有思想。是一具只会工作没有灵魂的躯壳。
关于黎民百姓那就更残了,早期的文字狱尚好。而到后期,担心“禁书”影响自己的朝政,将所有禁书都通通收缴,禁书的主要内容基本都是满族入关时的种种暴行,和吴三桂时的作战,乾隆还修改了大部分明朝历史,将其变成有利于自己的内容。
乾隆大兴杀伐,文字狱使官员、百姓陷入水火之中,因小小的一个字使用错误,被举报就要除以死刑,还有家里人的连坐。读后感www.simayi.net处罚极其严格,甚至有一位三品大臣说,最保险的方法就是不写字,不发表看法。因此人心惶惶,皇帝一边收缴所谓的禁书,官员、百姓一边焚烧自己藏的书字,生怕这是索了自己命的东西。在这期间,文化损失巨大!使明清两代的历史变得云里雾里,同时从那一刻起人民就彻彻底底沦为愚民了。
晚年的乾隆改戏曲为自己所用,传递爱国思想。却缺乏了之前应有的韵味,变得枯燥无味。正如人所说“你所营造的春天,最终会变成寒冷的冬天”。
乾隆晚年比之前显得异常仁慈,对百姓对官员都爱戴有加,由此生成了大祸端。在乾隆中期前期的压制,控制。一旦松开了闸门,就会形成大反弹!一时间政治荒废,吏治松懈,贪污腐败滋生。
皇帝的勤劳善政,由官吏一层一层下达到了百姓时可能只有百分之10。而皇帝的慵懒,就会像放大镜一样扩大十倍返还给底层,官员们对于案牍之劳如畏虎一般,地方官员不管不问,一切很简单的小事儿都不愿意去解决,导致政局的不安,使犯罪提升。
乾隆晚期特别爱接受进贡,在早期乾隆对这种行为深感到厌恶,而晚期却沉迷于珠宝,画作。他也是中国历史最大的一位收藏家,但同时由于大量的进贡,也滋生了很多问题。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