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几千年的饮食文化,那你想知道我国古代时候的餐桌礼仪吗?下面是本站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古代餐饮礼仪”,仅供参考,希望您喜欢!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本站查看。
中国古代餐饮礼仪
在古代筵席的各种礼制中,座次礼节最能表现宴饮者的高下尊卑,席置、坐法、席层等无不受到严格的礼制限定,违者就是非礼。
在宴饮座制的严格规范下,人们根据各自的社会地位、身份及宗族关系等就席,宴饮进程因此而井然有序。
统治者正是运用这种手段来强化社会秩序。具体言之,统治者对筵席座制相当看重,就是因为它具有建构一个长幼有序、君臣有别、孝亲尊老、忠君礼臣、层层隶属、等级森严之社会体系的功能。
早在三代时,人们即于宴饮活动中明确了席位的尊卑问题。在非宴饮场合中,古人以右为尊,如“右姓”“右族”即指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右职即指要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注:“秦汉以前右为上。”《汉书·诸侯王表序》颜师古注:“汉时依上古法,朝廷之列以右为尊。”
然日常起居(包括宴饮活动)则以左为尊,“丧尚右,右,阴也;吉尚左,左,阳也”(《礼记·檀弓》郑注),“男子行左,女子行右”(《荀子·号令》)。
设酒者,其左边即为尊席,“尊者以酌者之左为上尊”(《礼记·少仪》),常言所谓“虚左以待”,就是指空着左边位置以待宾客的意思。《史记·项羽本纪》中“鸿门宴”的座次安排则颇有趣味:“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依礼而论,项羽留沛公饮酒,刘邦为客,应东向位。但项羽自己“东向坐”,傲然居于最尊之位,且项伯、范增补居尊位,刘邦、张良卑居其后,项羽之霸气跃然纸上。
另据《后汉书·明帝纪》载,明帝宴于桓荣府,以荣坐向,自持弟子礼,其余座次以尊卑顺序为南向、北向和西向。如此座制,至今犹有影迹。
宴饮者的尊卑等级,除了通过坐席方位之不同而加以区别外,设置专席也是“定上下明贵贱”的重要标志。在宴饮过程中转席之礼也是一项重要的座制内容。尊者必设专席,这在三代之时未成风尚,然进入秦汉后,人们对此颇为重视,尤其是宫廷之宴,帝王、皇后皆布专席。
《后汉书·王常传》在叙述皇上宴请群臣之事时云:“王常为横野大将军,位次与诸将绝席。”可见王常在聚宴场合中有专席地位。
东汉时,为了提高尚书令、御史中丞、司隶校尉决策和监察官员的地位,自建武元年起,在包括宫宴在内的君臣聚会活动中,皆为他们设专席而坐,故京师号为“三独座”。
唐代以前尚无桌椅,置酒筵于席上,大家盘腿或跪坐进食。宴饮之时,因席地而坐,故登堂必须脱履,以免弄脏席子;非但如此,即便脱鞋之举亦不可在台阶上进行,所谓“屦不上于堂,解屦不敢当阶”(《礼记·曲礼》),正是此意。
如果陪侍国君宴饮,则莫说鞋子,就连袜子也要脱。公元前470年,“卫侯出奔宋。卫侯为灵台于藉圃,与诸大夫饮酒焉。”可见,古筵席座制是食礼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明确尊卑等级的一种重要手段。隋唐后,桌椅出现并迅速普及,人们改席地而坐为垂足而坐。
但宴饮座制的朝向未变。时至今天,座制礼仪的等级色彩已消失,繁杂的座制细节也有不少被简化。但必要的礼节、礼貌在今天的宴会上仍被人们重视,如在师长和女宾面前姿态要端庄,敬酒时双方都避席互敬等。
此外,今天的宴会座次安排也有些变化,一般宴席用的是八仙桌或圆桌,重要客人往往都安排于面朝门的席位,主人面对客人落座,如此安排是从古时演化而来。至于入室脱履,这种习俗仍在日本和朝鲜保留着。
那么是谁制定了就餐时的这些礼仪和规矩呢?史书上说的“周公制礼作乐”,就是指辅佐周成王管理国家的周公旦,为了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加强对分封诸侯的控制。他从政治到文化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典章制度。
这是把宗法制和等级制结合起来而制订的君臣、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等等方面的礼仪。饮食既是人们一天也离不开的行为,所以《周礼》对饮食方面也规定了很多礼仪。因此我们得知这些礼仪是由来已久的。
殷、周时,人们崇鬼神好祭祀,所以甲骨文中有许多的祭典名称。像衣祭、翌祭、侑祭、御祭等等都是。祭祀,得有祭品表示心意。祭品和盛祭品的礼器便随之产生。古代最隆重的祭祀食品是牛、羊、猪三牲组成的“太宰”,其次是羊、猪组成的“少宰”。
这是祭天神和祖宗用的。如果单祭田神,祈求丰收,一只猪蹄便可以了;如果单祭战神,确保胜利,一只狗也就行了。至于礼器,有樽、俎、笾、豆、登等。每逢大祭,奏乐唱诗,十分隆重。礼仪结束后,凡国祭,君主必须将祭品分赐大臣享用,凡家祭,亲属朋友就一起将祭品吃掉。它已是具有一定规格的社会交往和宴会聚餐的萌芽。
至于“飨”这种平时的宴乐并无一定的名目,仅称飨。但到了“祭礼、尚施,事鬼神敬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的西周,周公旦就将殷人祭祀中的宴乐改变过来,订出许多为活人而设的宴会礼仪,其名目有“乡饮酒礼”“大射礼”“婚礼”“公食大夫礼”“燕礼”(燕礼即周王飨燕四方宾客的宴会)等等,并且立为国家的礼仪制度。
据说,这是周公看到殷人宴饮无时,挥霍无度,“胜而无耻”的弊病,想加以节制而制订的。后来的各个朝代对其绝大部分都沿袭下来,被取消的不多,可见周公饮宴礼仪的影响是颇为深远的。
周公制订的筵宴礼仪很多。《周礼》记载:“设筵之法,先设者皆言筵,后加者曰席。”孙诒让《周礼正义》:“筵长席短,筵铺陈于下,席在上,为人所坐笈。”“筵席”二字,开始是坐具的总称。因为古代没有桌子,进食的时候,大家都席地坐在筵席之上,酒食菜肴自然置于筵席之间,故《诗经》有“肆筵设席”之说。“筵席”二字就是有了酒馔的含义。
饮食宴会旧时简称饮宴,饮宴作为饶有风趣的一种进餐方式,是人们饮食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古代千姿百态的宴会活动,在饮食风俗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什么叫“宴”?各种辞书对“宴”一词的注释,除了与饮食关系不大的“安逸”“乐”两个义项外,与饮食活动挂钩的第三个义项都做“以酒食款待宾客”解。另外还有人说:“宴是以社交为目的的进餐活动”。
上述两种解释都算抓住了饮宴的主要特征,但似乎都欠完满。例如我国历史上有一种“家宴”,指的是那些富裕的大家庭,因人口众多,成员辈份、关系复杂,祖孙、叔侄、兄弟、姊妹、妯娌等人,平时不在一起进餐,遇有节日或其他原因,家长决定备办丰盛的酒肴,合家欢聚一堂饮宴取乐。
这种宴会并不一定有外来宾客。它虽然有促进全家团结和睦的作用,但不能称为社交活动。另外还有一些饮宴活动,例如志同道合的文人骚客举行的“文酒会”等,虽然有主有宾,但其主要目的往往不在于社交,而另有其他主题。
宴会与日常进餐还有一个不同之处,即具有一定的仪式。古代天子、诸侯、大夫、士庶飨宾客,仪式非常复杂,后世日趋简化,但总有一定的仪式。例如民间的婚宴、寿宴、接风、饯行等宴会,都有东道主或司仪简单说明举行宴会的意义,即使家宴,家长也得说几句话,相当于致辞。
综上所述,宴会似乎可以说是:在疗饥、味品之外,另含某种目的、意义的,具有一定仪式的集体进餐活动。
我国历史上的宴会,名目繁多。除了通常所说的“国宴”“军宴”、各级官府举行的宴会统称“公宴”,私人举办的“婚宴”“寿宴”“接风”“饯行”等宴会统称“私宴”外,有的以规格高低、规模大小、仪式繁简,划分为“正宴”“曲宴”“便宴”。
有的以设宴场所分为“殿宴”“府宴”“园亭宴”“船宴”等。秦末项羽在鸿门阪宴请刘邦,史称“鸿门宴”;汉武帝在柏梁台宴请群臣称“柏梁宴”;唐代皇帝每年在曲江园林宴请百僚史称“曲江宴”等等。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