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写了七个人的生与死。凤霞难产而死;有庆在校长生孩子时,为她献血而死;二喜在工地上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家珍因自己的一双儿女死了,伤心过度而死;苦根吃豆子撑死了。只有福贵还活着。
其中有庆的死最悲催。一个年幼的孩子,为了给校长献血,在抽血时,脸色由梅红变苍白,由苍白变青紫,直到死也不说一句话。就这样,被活活地抽干了血。
有庆难道连死都不知道吗?还是他心中,校长的生比自己的死更重要?这个人让我百死不得其解。现在有庆这样的人物在我们身边已经非常少了。但像他这样能为别人着想的人还是挺多的。就说我们班的谭老师吧,她是我们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在我们眼中应该是很厉害的人,她就是“标准答案”。
可有一次,谭老师在算时把3算成了5,我一看这道题,掐指一算结果是4。我正要举手的时时候,我们班同学都异口同声地说:“不是5而是4。”谭老师仔细算了一遍后,说:“哎呀,果然错了。幸亏你们提出来,以后有错都要及时提出来!”我们听了,不但没有嘲笑谭老师,反而更加敬重她了!我们也变得更加自信更加勇敢。我们不但要像有庆一样为别人而活,我们更要为自己活。
我明白了余华想借有庆告诉我们,活着有多难,死却如此简单,唯有为自己活,才能活出风采!
闻名佳作《活着》阅读心得体会20xx年余华的《活着》是以回忆的方式,和第一人称描述“我”徐福贵一生曲折的经历。相对而言,陈忠实的《白鹿原》也是描述清末到解放时间的作品。两者相比,《活着》描写线索单一,从我的角度,表达了,一生命运的不幸。
从败家子将家产输完,把“爹”气死,怀孕的妻子被接回娘家,“我”不幸地被军阀抓走充军,辗转回来后,女儿聋哑,母亲过世。接着后面,儿子被献血却被抽血抽死,女儿好不容易嫁人后难产而死,从娘家回来妻子得了软骨病,后悲伤的死去。
再后来,女婿被石板压死,小孙子吃豆子被撑死,结局“我”就和一头牛相依为伴。主人公的悲惨和时代息息相关,在清末民国军阀混乱,到解放后大跃进大背景下,一个小人物命运曲折,也反映了混乱时代的残酷。
总体说来,这部小说透露着时代的悲剧,阅读的过程中,给人一种沉重的悲伤气氛。而相比《白鹿原》的多主题,多层次的感觉有很大的不同。而又让我联想到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描述的苦难,是一种积极面对,去拥抱的乐观精神,又是很大的不同。
《活着》这部作品,正如作者余华在序言中写到,是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
故事要传达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这就是这部小说的意义。
闻名佳作《活着》阅读心得体会20xx年周日晚上,我花了3个多小时,一口气读了一本爸爸的小说——《活着》。
合上书以后,我有一种很难受的感觉,想哭却哭不出,说他们可怜但好像又不可怜。
余华是在一位名叫福贵的老人身上,用第一人称叙述其看似悲惨的一生。地主家儿子福贵好嫖、赌,花光了家里所有的钱,在还债路上又被抓去当兵,误当成了国民党。几年战争后,死里逃生,逃出来回到家,发现父亲已经死了。接下来女儿因发烧耽误医治也变成哑巴了,原本好好的一个家变得支离破碎。随着时间的推移,女儿风霞、老婆家珍、女婿二喜、还有外孙苦根也相继遭遇不幸,这一大家子最后就剩福贵一个人了,最终跟老牛相依偎。
以多数人的想法看来,他最后的命运一定不是疯就是自杀。可福贵依然乐观地活着,因为他想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也是全书的亮点所在——活着就有希望。
这本书的作者是余华,本应是余华在讲述福贵的故事,应该使用第三人称,可作者采用第一人称,让人觉得更加真切,更加理解书中的我,在历经世间沧桑和磨难之后的坦然。
家人一个接一个相继去世,富贵被一次次的打击,这里面,不仅有活着的真正道理,还有对世界的乐观态度。
他没有抱怨、仇恨,而是认认真真地过好每一天。抱着乐观的态度活着,这才是“活着”的真理。
活着本身就很艰难,延读生命就得艰难地活着,正因为异常艰难,活着才具有深刻的含义。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了,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了。
活着,就够了。
【闻名佳作《活着》阅读心得体会20xx年】相关文章:
1、名作《西游记》个人阅读心得体会20xx年
2、20xx年《红星照耀中国》阅读感悟和启示
3、20xx年《红星照耀中国》阅读感悟和启示3篇
4、20xx年《红星照耀中国》阅读感悟和启示三篇
5、儿童诗群文阅读课教学设计
6、红星照耀中国第四章阅读感悟
7、平凡的世界最新阅读心得20xx年
8、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演讲稿
9、《红星照耀中国》阅读感悟和启示
10、红色经典阅读活动方案范文
11、大班区域观察记录阅读区
12、优秀读物《傅雷家书》阅读心得感想20xx年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