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有限,人口增加,增加工时甚至让机器代替人是历史潮流无法阻挡。怕就怕船已经在沉了,还嫌自己房间不够宽敞要把墙敲掉的那些(不光米帝韭菜,国内吵着要减负的其实本质上差不多),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要总把以前自己的经验套用到未来来衡量对错。
当然年纪大到一定程度了总归要有被社会抛弃的那一天,无非是自己人动手还是外族人动手。
美国工厂观后感《美国工厂》最近在微信上很火,尤其对中国制造业的相关从业人员,更是必修课。我也算是圈内人,今天花了两个小时从头开始,把包括尾声、字幕都看完了,还阅读了一篇戴老板的深度文章。
先说说我的背景,国内985院校机械工程本科,加拿大机械工程硕士。在加拿大工厂里做过工人,在美国工厂里做过机械工程师。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作为美国硅谷某公司的首席机械设计工程师,和中国几十家工厂(光宝、伟创力、富士康等)合作过无数的项目,现在主战马来西亚工厂。
这部电影在中国火,主要火在了主题。美国制造业上的衰退和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已经进行了20年。但是,中国汽车玻璃大王要返回美国建厂,这确实夺人眼球,中美媒体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重振美国制造业,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口号易喊,落实到建厂、量产,可是千头万绪的工作。电影极大地满足了我们的好奇心。顺着镜头推进,让我们实地看到了真实的美国底层工人、基层主管、高管、工会、议员的面貌,同时对比了中国工厂工人,以及派驻美国的工程师、主管、高管、以及曹德旺本人的想法、做法。
看到中国骨干手把手教美国工人,重要的技术岗位全都要靠中国人,确实很感慨。当年所有的先进工业技术都在外国人手上啊。这才多少年,时移世易。
制造业本身的确非常辛苦,无论在哪个国家都难逃这个命运。为什么?因为制造业工人只需要按照设计好的流程操作,除了自己的辛苦重复的劳动,没有创造性的贡献,非常容易被同类,或是机器手取代。注意我没有用机器人,因为产线上只需要简单动作的机器手,这里没有深度学习,用不上更复杂的机器人。辛苦对付出者本人来说值钱,那是他们能提供的全部价值,可是能提供辛苦的人太多了,社会能回馈他们的,仅仅是冷酷+最低工资。我注意看了美国底层工人的状态,包括年龄、身材、表情、语言,充满了无奈、绝望。我也曾在工厂里做过工人,有一次因为用了办公室人员的微波炉还被人说了,工人只能用工人的微波炉,那是暗无天日的日子。
即使是福耀工厂的这份苦差事,如果不是因为汽车玻璃运费贵、加热沙子的美国天然气便宜,也轮不到美国人来做。因为产业链是全球布局的,只能放在能提供生产必须要素,而压迫人最厉害的国家。最低的工资,最长的工作时间,最大的工作强度。如此的苦差,超出了大部分人的心理上限,只能依靠“企业文化”,“为国为民”,军事化管理这些精神催眠来辅助实现。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国功成的背后又是多少底层人民的心血!有讽刺意味的是,“万骨枯”和“心血”,与功成的将军、老板,从来就是两拨人。
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推论,制造业能回流美国吗?富士康的美国威斯康星州液晶显示工厂就是个例子,招募不到合适的工人,也没有配套厂商。制造业必须成规模,搞过生产的人都知道,一个产品的背后是无数的协作工厂。我正在经手的一个案子,该公司在美国生产,价格很贵,还在谋求到亚洲生产呢。莫说回流,已有的还要迁走呢。制造业的辛苦和美国人理解的美国梦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川普高喊”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可是谁来当万骨枯呢?如果当了万骨枯,那么美国还伟大吗?
东南亚能取代中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吗?据我的亲身实践来看,难。马来西亚、越南、泰国人口就不足,即使组装放在那里,很多零器件、元件、原材料也还是得来自于中国。模具、生产自动化辅助设备,也得靠中国。可以说中国仍然是东南亚制造的幕后大佬。印度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崛起的制造业大国,如穆迪所说,一个八亿年轻人的国家,什么事做不了呢?年轻人的成长,需要时间啊。制造这碗饭难吃,可有人眼热,有人抢。
关于工资的问题是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20xx年之前,通用汽车付给片中那个工人的工资是每小时约29美元,这个工人在福耀玻璃的薪水却只有12美元多。那个美国工人可以靠简单体力劳动做中产阶级的时代过去了。通用汽车为什么关门?工人的工资高就是原因之一。福耀玻璃能维持和中国工厂一样的毛利率,压低薪水也是必须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工作机会向工资更低的地区流动,是一个历史的必然。首先流走的,当然是低技能的工作。我在生活中经历到的,还有工程师、研发科学家这样的工作流失。我工作过的一家公司,就把研发放在了台湾、东欧,那里的工资与美国的比例是1:5,老板直接解散了美国总部,只在纽约华尔街设立了办事处。压低了工资,公司账面自然好看,股票上涨了好几倍,得益的是资本方。硅谷这边的工资也是高得离谱,每年30万到40万美元很常见。我现在工作的这家公司,研发也主要放在了英国、以色列,那边的工资就比美国低。人才往高薪水的地方流动,工作机会却向低薪水的地方流动,这是一个有趣的平衡。
资本、科学技术、高级人才、商品都是无国界的。想靠着国界来吃红利的人,终将为历史所淘汰。
工会是这些蓝领抱团取暖、和资方一较高下的最后阵地。在美国汽车工人工会和汽车寡头的争斗中,工会赢了,但工会像寄生虫一样拖死了宿主。工人的贪婪不亚于资本的贪婪。因为背后都是人性,人性至善也至恶。就是这些铁锈地带的绝望工人托起了川普,川普也喊出了他们的心声,让美国再次伟大,引申的含义是让蓝领的高工资回来,奥巴马投资的这部片子想告诉世人,这是不可能的,这有悖于客观的经济规律。
片中最后提到了用更多的机械手来取代工人,对老板来说这是多么令人鼓舞的场景。在中国,也有越来越多的工作机会被机器人所取代。现在机器人行业是个受资本追捧,非常火爆的产业。越来越多的低技能人口会面临没有剥削价值、不被社会需要的尴尬处境。创造这个世界的,其实就是那头10%的人。90%的人面临不被需要,9%的菁英阶层面临降薪,只有代表资本的那1%要拥抱更大的财富。
美国工厂观后感第一时间看完netflix最新的纪录片《美国工厂》,讲述的是中美经济交流的故事。这部纪录片聚焦于20xx年发生在俄亥俄州的一次著名事件:中国福耀玻璃在美国本土建厂,原本打算带动当地经济和促进工人就业的企业投却引发一系列管理和文化层面的摩擦。
值得一提的是该片是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夫妇创立的制作公司首次发行的电影作品,由获奥斯卡提名的导演史蒂文·伯格纳和朱莉娅·莱切特执导,于20xx年8月21日在奈飞和部分院线上影。
电影看完后,感觉心情复杂,以前在上海做国际贸易时走南闯北source过不下100家中国工厂,太了解建造狂魔国度的工人了。
08年申请美国MBA时也是在浙江一家工厂的出差途中在宾馆通宵完成最后一篇申请论文的,赶在最后一轮dedline的最后一刻钟检查完最后一遍点击提交后,天已经亮了,足足写了一个通宵,巧合的是最后一篇论文我写的也是中国制造。 去工厂后实在太困了,干脆就在厂长的休息室里睡了几个小时。感谢当年和我一起出差的同事体谅我的的不易,让我安心睡觉,而她帮我做了我该做的工作,现在不知道她过的好不好。
20xx年也并不遥远,20xx年我已近MBA毕业,当年还在加州一家做自动化供应链ERP系统的软件公司做产品经理,刚入职不到一个月,老板就让我一人飞到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分公司分部去几个当地工厂去熟悉了解我们的产品。
第一次去美国中西部绣带,从Ohio国际机场出来后自己一人租车上275高速一路狂奔60miles,记得对Ohio的很深的印象是一马平川,宁静的乡村,人烟稀少,很重的南方口音,考察的几个工厂工人非常少,基本已经高度自动化,为数不多的蓝领工人和《美国工厂》一样大部分是有色人种和上了年纪的工人。当时就突然想起了读书时一个白人同学对我说的话,“即使制作工厂回流到美国,年轻人谁想去做那些laborious的工厂苦活呢?我们需要非法移民,要不那些刷马桶的脏活累活谁去做呢?”...
思绪飞远了,言归正传,《美国工厂》这部记录片拍的及其成功,整个拍摄角度,叙事没有偏向任何一方,也没有任何引导,模式化,完全从不同视角出发,给了每一方同等的时间去表达自己的观点,表面看起来是东西文化,不同种族,工会和管理层的冲突,其实在我看来都不是,那都是流于表面的东西,内核是人性,资本和阶级的冲突! 恰如电影结尾字幕,17年后美国富耀玻璃终于盈利了,因为自动化最终取代了那些不听话的人。
最后一个问题,如果20xx年人类可以永生了,地球还需要那么多人吗? 当资源越来越少不能承担人类的消耗后,那谁应该有生存的权利呢 ?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