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还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道德观、廉耻观。
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育,在德育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无法比拟的特殊性。语文课堂以教材为依托,通过教学过程完成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升华,陶冶学生的情操。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德育渗透呢?下面结合我的教学案例谈谈我的一点看法:
一、在反复朗读中进行德育渗透
四年级上册第9课《巨人的园花》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童话故事。这篇童话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巨人拥有一个美丽的花园,但当他看见孩子们在里面玩时很生气,把孩子们都赶了出去,在花园周围筑起了高墙,将孩子拒于墙外。从此,园里一片荒凉,只有冬天永远留在这里,他的自私换来了花园的寒冬。后来经一个男孩的提醒,巨人明白了自己的自私和冷酷,他把花园送给了孩子们,自己也获得了快乐和幸福。
课文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文中有许多处进行了对比,如,巨人砌墙与拆墙后态度的对比,巨人砌墙与拆墙后花园情景的对比,在这些对比中,故事的情节,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显现出来。我在讲《巨人的花园》一课时,设计了一个“我会读”的环节。PPT上打出四组词语:
第一组:洋溢允许训斥拆除凝视火辣辣
第二组: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草翠花开
第三组:砌起围墙禁止入内大发脾气大声叱责
第四组:狂风大作雪花飞舞冰雪覆盖瑟瑟发抖
课堂上同学们反复朗读(有点名读,有分组读,有男女生对读,有老师引读),由读正确、读流利到有感情朗读,甚至读出了画面,读出了表情。我们不难发现第二组词语描写的是有孩子的花园的景象,第四组词语描写的是没有孩子的花园的景象,第三组词语是反映巨人以前的态度。总之这些词语紧扣故事情节,学生在朗读中不仅积累了语言,丰富了词汇量,还加深了对童话故事情节的理解,同时为领悟文章揭示的道理埋下了伏笔。
二、在语言表达中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母语教学承载了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任务,同时也承载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
我在讲《巨人的花园》一课时,设计了一个“我会说”的环节,PPT上打出:荒凉的花园没有了(),没有了(),也没有了(),巨人感到()。其实这个口头说话练习贯彻了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还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了初步的熏陶。
是啊,荒凉的花园没有了美丽的鲜花,没有了鸟儿的歌唱,也没有了孩子们欢乐的笑声,巨人感到非常孤独。巨人终于醒悟:唤来寒冬的,是他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
三、在品词析句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教学中,抓住最能表现课文中心思想的词句,指导学生思考、揣摩、品味、交流,从而体会词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是德育渗透的最佳契机。巨人终于醒悟:唤来寒冬的,是他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如何理解这句含义深刻的句子?在自主阅读、交流感受的环节时我继续追问:为什么巨人的花园有那么大的变化呢?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新课标反复强调要“以生为本”,语文学科要重视学生“钻研文本”,“珍视儿童独特感受与体验”。我抓住契机我继续追问:如果巨人这样对你呵斥你有什么感想?学生思维被激活,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老师的对话让课堂熠熠生辉……
四、在读写结合中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课离不开“语言文字训练”,在读写结合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语句的表达方式、文本的写作特点,也要关注文章所蕴含的人文内涵。
巨人拆除围墙后,花园里又是怎样的景象呢?此时,我设计了一个“我会写”的环节,让学生想象巨人与孩子玩耍的情景,写一段话。
孩子们的想象力果真丰富:孩子们有的坐在巨人的大腿上,有的爬到巨人的肩膀上,有的在与巨人捉迷藏,还有的与巨人爷爷撒娇……“巨人爷爷,你以前好自私、好凶哦”“我的宝贝,从今以后,我好好待你们,你要天天陪我玩哟……”
五、在总结升华中进行德育渗透
王尔德在童话故事的结尾写道:许多年过去了,巨人变得年迈体弱。他已无力再与孩子们嬉戏,只能坐在一把巨大的摇椅上,一边观看孩子们玩游戏,一边欣赏着自己的花园。他常说:“我有许多美丽的鲜花,但孩子们才是最美的花朵。”
童话故事的结尾意味深长,孩子们对这篇童话故事的深刻寓意也不言自明: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共同分享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可以抓住很多契机进行德育渗透,朗读感悟、品词析句、读写结合都是很好的切入点。只要老师引导得当,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民族的美德就能如涓涓细流沁入孩子们的心田。古人说的“文以载道”就是这个意思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