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media/image2.gif常见传染病诊断与预防手册
20xx年月
第一部分内科常见的传染病
一、猩红热
猩红热是由产生红疹毒素的A级B型溶血性链球菌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少数患者于病后2~3周发生变态反应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及风湿热等。
1.临床表现
前驱期,起病急,有发热、咽痛、纳差。体温一般在38~39℃这间,重弄可达0℃以上。扁桃体充血、发炎,有时局部见黄色或白色化脓性渗出物,易被拭去。上腭粘膜充血肿胀,甚至有出血点。整个口腔粘膜出血,舌质红,舌乳头红肿呈杨梅状,称“杨梅舌”,此为猩红热特征。
出疹期,发热数小时至1天后开始出疹。皮疹初见于颈部、腋下及腹股沟,于1日内迅速蔓延至全身,呈弥漫性猩红色针尖大小点状红疹,可有痒感。皮疹间皮肤一片潮红,用手指按或划后皮肤红晕隐退呈白色,数秒后皮肤潮红及皮疹再出现,此称皮肤“划痕症”,也是猩红热特征之一。
脱皮期,于病程第1周末开始脱屑及脱皮,此为猩红热恢复期特征。
2.诊断和鉴别诊断
典型病例根据急起发热,明显咽峡炎、杨梅舌、皮肤典型猩红色细小皮疹,即可作出临床诊断而进行咽拭培养。咽拭培养阳性可确诊。本病应与及风疹、幼儿急疹、麻疹等急性传染性出疹性疾病鉴别。
3.治疗
一般治疗不需要住院,可用抗菌消炎药。以青霉素族为首选,因为复方新诺明对溶血性链球菌不敏感,故不用以治疗或预防猩红热。
4.预防措施
4.1隔离患者;
4.2带菌者处理;
4.3减少接触;
4.4避免去人品拥挤的公共场所;
4.5室内注意通风,维持空气新鲜。
二、肺结核
肺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支杆菌引起的慢性肺部感染性疾病,其痰中排菌者称为传染性肺结核病。
1.临床表现
结核病分为原发性肺结核,血型播散性肺结核,继发性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肺外结核。根据结核病人的临床症状轻重缓急不一,且20%的病人可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多为缓慢起病,长期午后或傍晚低热,可伴有倦怠、乏力、夜间盗汗、食欲减退、消瘦、面颊潮红、女性病人可月经失调,可有多关节肿痛、四肢结节性红斑或环形红斑,当病变急剧进展时,则出现高热,畏寒,但肺结核高热患者全身状况相对良好,肺部体征常不明显。浸润型肺结核患者咳嗽轻微,干咳或少量粘液痰;粟粒型肺结核偶可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约1/3~1/2病人有咯血或痰中带血。干性胸膜炎仅有胸膜摩擦音;渗出性胸膜炎常有发热、胸痛、咳嗽等,大量积液者呼吸困难等。
2.诊断
有于肺结核病人密切接触史、影响不良、糖尿病史、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应用史等是结核病的高危因素。有咳嗽、咳痰三周以上,可伴有咯血、胸痛、呼吸困难、午后低烧,可伴盗汗、结节性红斑、泡性结膜炎或结核风湿症等症状应考虑肺结核的可能。
3.临床诊断
3.1胸部X线检查
3.2结核菌素皮肤试验
3.3痰结核菌检查是确诊肺结核最特异性的方法。
4.治疗
对症治疗抗结核药应用。
5.预防
5.1控制感染源;
5.2切断传播途径,提高人群抗病率;
5.3防结核宣传教育;
5.4抗结核病药物预防性治疗。
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又称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是由一种变异冠状病毒引起的新发的呼吸道传染病。
1.传播途径
病人是主要传染源。
呼吸道传播,近距离接触通过飞沫传染是主要传播途径;间接接触,有些患者通过接触病人分泌物或被分泌物污染的物品也被会感染;消化道传播;空气传播;昆虫传播;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从小儿至90岁老人均有发病,部分有明显接触史,感染来源不明者,以青壮年为主,因为青壮年外出活动范围大,接触广泛感染机会多。有慢性疾病及老年人病死率高。
症状:潜伏期一般为1~1天,平均5天。
2.临床表现
起病急,变化快,肺部体征不明显,从起病至第十天进展至疾病高峰,如无并发症则逐渐平稳好转。
常见的全身症状有发烧、畏寒、头痛、关节痛,全身酸痛,乏力。
呼吸道症状,早期不明显或无,在中后期出现干咳、少痰、个别病人有血痰;可有胸疼,咳嗽或深呼吸时加重,部分病人在10~15天出现气短、呼吸困难,肺部体征不多,偶有少许湿啰音。
其他系统症状,少部分患者有腹泻,也可有心悸,个别出现心、肝、肾功能损害。
并发症,气胸、纵隔气肿、皮下气肿、细菌或真菌感染、休克、心率紊乱、消化道出血,肝肾功能衰竭等。严重病例病情进展很快,可先是一侧肺炎,2~8小时内发展至双侧,氧分压明显下降,病人迅速进入呼吸衰竭而死亡。
3.治疗
3.1对症治疗;
3.2抗病毒治疗;
3.3激素的应用;
3.4中药治疗;
3.5重症患者合理掌握气管插管。
4.预防措施
4.1宣传教育;
4.2个人防护;
4.3医院与普通门诊、发热门诊分开,设发热门诊,以免感染传播;
4.4严格探视制度,不能近视,不能陪住,急需要时可穿隔离衣;
4.5室内地面用02%~05%的过氧已酸消毒,清水冲洗;
4.6及时处理病人排泄物;
4.7病人用过的衣物被褥毛巾,用有效1000毫克含一升含录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进行处理;
4.8用具尽量用一次性的,用毕可燃烧。
四、伤寒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潜伏期平均1~2周,其长短与感染菌量有关,食物型暴发流行可短至8小时,而水源性暴发流行可长达30日。
临床分期:初期、极期、缓解期、恢复期。
临床分为五型:轻型普通型暴发型迁延型逍遥型。
1.诊断
在伤寒流行季节和流行地区有持续性高烧0到1度,为时1~2周以上,并出现特殊中毒面容,相对缓脉,皮肤玫瑰疹,肝脾肿大,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低下,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骨髓象中有伤寒细胞(印戒细胞)临床诊断为伤寒。
确诊标准:临床诊断病例如有以下项目之一者即可确诊。
1.1从血、骨髓、尿、粪便或玫瑰疹刮取物中,任一种标本分离到伤寒杆菌;
1.2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肥达反应“0”抗体凝集效价微滴法≥1:160,“H”抗体凝集效价≥1:160,如恢复期效价增高倍以上者则更有意义。
2.治疗
2.1一般对症治疗;
2.2抗菌药物的选择;
2.3控制病发症。
3.预防措施
3.1控制传染源;
3.2切断传播途径;
3.3保护易感人群;
3.4做好疫情报告;
3.5药物治疗预防。
五、甲型病毒性肝炎
传染源,甲肝病人或隐性感染源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传播方式和途径,甲型肝炎病毒的生存能力很强,传染性强,主要的传播途径粪口途径(水、食品、密切接触),其他途径还有血液传播、垂直传播及人与感染动物接触传播等。
1.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15~5日(平均30日)。HAV感染后可表现为隐性感染(33%)、亚临床感染(7%)或临床感染(20%),后者可表现为急性黄疸型和无黄疸型。
急性黄疸型可分为三期:黄疸前期黄疸期恢复期。
一般急性黄疸型肝炎诊断较容易,患者有发热、乏力、尿黄及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无黄疸型与亚临床型不易早期发现,常依靠肝功能及特异血清学检查作出诊断。甲型肝炎发展为慢性肝炎及重型肝炎的几率较少。
2.诊断
主要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或特异性血清学检查综合分析诊断。
3.治疗原则
3.1适当休息合理营养为主,选择性使用药物为辅;
3.2饮食以易消化的清淡食物为宜,应含多种维生素,有足够的热量及适量的蛋白质,脂肪不易过多,以免发展为脂肪肝;
3.3保肝降酶治疗或中药治疗。
4.预防措施
4.1管理传染源,早发现发隔离;
4.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水源、饮食、粪便管理(尤其是甲型肝炎患者的粪便);
4.3对共用餐具、饮水器具均应消毒,实行分餐制,注意个人卫生,餐前便后要洗手;
4.4注射疫苗接种,是预防甲型肝炎流行病的有效措施。
六、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世界性流行的传染病。发展中国家发病率高,主要通过血液及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播。但多数无症状,其中1/3出现肝损害,临床表现多样化,容易发展为慢性肝炎和肝硬化。
1.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15~180天,平均约60天,潜伏期的长短取决于感染HBV的数量和人体免疫力。HBV感染可表现为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和肝炎肝硬化等多种类型。急性无黄疸型肝炎症状较轻,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恶心等消化道症状,但不出现黄疸,大多数急性乙型肝炎都表现为此型,因为无黄疸而不易被发现,成为重要的传染源。急性乙型肝炎迁不愈,根据病情轻重不同慢性乙型肝炎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
2.诊断
乙型肝炎的诊断除参考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体征以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室检查以明确病原,同时还要对疾病的严重程度作出判断。
3.治疗与预防
早期以严格卧床休息为主;症状明显好转可逐渐增加活动量;治疗至症状消失,隔离期满,肝功能正常,可出院。经1~3个月休息,逐渐恢复工作。
饮食以易消化的清淡食物为宜。应含多种维生素,有足够的热量及适量的蛋白质、脂肪不宜限制过严。
药物,主要采用抗病毒治疗,调节免疫或改善肝功能的综合治疗。
4.预防
4.1管理传染源;
4.2切断传播途径;
4.3保护易感人群;
4.4接种免疫疫苗。
第二部分传染性皮肤病
一、疥疮
疥疮是由疥螨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易在集体和家庭中流行。疥螨俗称疥虫,是一种皮内寄生虫,种类很多。主要由人疥螨引起,由人与人直接接触传染,如同卧或握手等,但也可由被褥、衣服等间接传染。
1.临床表现
疥螨常侵犯皮肤薄嫩部位,故损害好发于指缝、腕部屈侧、肘窜、腋窝、妇女乳房、脐周、腰部、下腹部、股内侧、外生殖器等部位,多对称发生。头面、掌跖部不易受累,但婴幼儿例个。经常洗手者,手部无损害或仅有少数。
皮疹主要为丘疹、水疱、隧道及结节。丘疹约小米大小,淡红色或正常肤色,有炎性红晕,常疏散分布或密集成群,少有融合,有的可演变为丘疱疹。水疱一般由米粒至绿豆大,多见于指缝间。
自觉剧痒,尢以夜间为甚。可能由于疥虫夜间在温暖的被褥内活动较强或其分泌物的毒素刺激皮肤所致。
2.诊断
根据接触传染史,常一家人均同患病。皮肤柔嫩之处有丘疹、水疱及隧道,夜间瘙痒加剧等,不难诊断。若能找出疥螨,则诊断尢为确实。
3.治疗
3.1一般外用10%硫黄软膏。治疗前先用热水和肥皂洗澡,然后搽药;
3.21%本丙六六六霜剂,无刺激无嗅味的有效杀螨药物。
4.预防
注意个人清洁卫生。发现患者应立即隔离治疗,家中患者应同时治疗。未治愈前应避免和别人接触,包括握手。患者穿过的衣服,被褥等必须消毒或阳光下暴晒。
二、瘙痒性皮肤病
瘙痒症是指临床上无原发性皮肤损害而以瘙痒为主的皮肤病。临床上可分为泛发性和限局性两种。
1.临床表现
瘙痒易于入睡前、精神紧张或气侯变化时、饮酒或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后发生。一经发生,常难遏止,不停地搔抓。患部除瘙外,别无原发性皮肤损害。由于过度频繁搔抓,皮肤常继发抓痕、血痂、色素沉着,甚至出现苔藓样变、湿疹样变、脓皮病以及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
泛发性瘙痒症常自一处开始瘙痒,逐渐扩延至较大范围,甚至可遍及全身,中年以上人多见。限局性瘙痒症多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
2.诊断
根据无原发性症状,仅有瘙痒等,易于诊断。如有继发损害与虱病,慢性湿疹及神经性皮炎等鉴别。虱病可查见虫、卵;慢性湿疹是由急性或亚急性湿疹移行而来,神经性皮炎苔藓样变明显,且出现较早。
3.治疗
3.1追查病因及原发疾患,并进行相应治疗;
3.2注意皮肤卫生,生活力求规律,避免搔抓、冷热等各种刺激因子,禁用烟、酒以及辛辣等刺激性饮食物;
3.3内用药物可选用各种抗组胺药物以及镇静止痒剂;
3.4局部治疗,应结合全身治疗施行综合疗法;
3.5中医疗法;
3.6针刺疗法;
3.7物理疗法。
三、银屑病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是一种常见的具有特征性皮损的慢性易于复发的皮肤病。
1.临床表现
银屑病可发于各种年龄,男女发病无大差异。初发年龄悬殊颇大,最小者为3个月,最大者可达70~80岁,以15~5岁为最多,10岁以下较少见。
类型一般分为四型,即寻常性、脓疱性、关节病型怀红皮病型,又分为三期,即进行期、稳定期或静止期、恢复期。
2.诊断
依据其皮肤特点、好发部位、慢性经过、易于复发及组织病理学特点等,一般易于诊断。
四、红斑性狼疮
红斑性狼疮是一种炎性结缔组织病。临床上分为两型;盘状红斑狼疮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盘状红斑狼疮为慢性经过,又名为慢性盘形红斑狼疮,主要侵犯皮肤。系统性红斑狼疮可呈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反复发作,侵犯全身多系统,又称全身性红斑狼疮。
1.临床表现
早期症状多不显著,可有关节症状、发热、全身乏力、体重减轻及面部红斑等。皮肤症状多有诊断意义,常为对称性渗出性红斑或红斑丘疹。典型的为面部双颊及鼻背分布的蝶形红斑,多发性小红斑或弥漫性充血潮红,角化及鳞屑甚少,偶有压痛,消退后不遗留瘢痕萎缩。颈部及胸部上方日光暴晒亦可见红斑。
2.诊断
本病临床症状较为复杂,症状出现时时间先后不一,诊断时应详细了解病史,根据累计的多项临床所见及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慎重作出判断。根据各种诊断标准多以临床症状为主。
3.治疗
3.1治疗方案应以患者的病情机体状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
3.2避免日晒、寒冷、过冷,应该注意休息,女性青年应晚婚。
五、风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1.临床表现
儿童多不明显,青少年或成人在发病前1~2小时内可有低烧、头疼、厌食、倦怠、咽痛、咳嗽、喷嚏和结合膜炎等上呼吸道症状。偶有呕吐、腹泻、鼻出血、齿龈肿胀等。体温大多在38℃左右,很少达到39℃以上,上呼吸道炎症状轻微,与皮疹同时消失,风疹患者均有淋巴结肿大,与皮诊前数天开始肿大,主要侵犯枕后、耳后或颈部淋巴结,略有压疼,病后迅速消肿,也有持续肿大达数周以上者。
2.诊断
根据主要依据流行病学资料或临床表现,如出现发烧,红色斑丘疹,耳后或颌下或颈部淋巴结肿大或伴有关节痛应怀疑本病。若12~21小时内与风疹患者有明显接触史,或同时有8年内已接受过麻疹活疫苗接种或末梢血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增多,即可临床诊断风疹。
3.治疗
抗病毒治疗对症治疗。
4.预防
4.1搞好预防接种;
4.2保护易感者;
4.3风疹患者应隔离治疗;
4.4可基础免疫制剂,增强免疫力。
和乐家园佑护长者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