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及设计理念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是中华舞蹈史和中国民族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舞蹈是由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不断积累发展形成,基本上是各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史。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有必要了解中国各地特色文化,并透过舞蹈体验到艺术的魅力所在。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音乐与舞蹈》。介绍了蒙、藏、维、朝鲜四个少数民族歌舞的主要风格。本课教学设计选用了学生相对熟悉的维吾尔族民族歌舞。以聆听音乐----欣赏舞蹈----体验动作为主线,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舞蹈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艺术世界,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魅力。进而激发了他们爱好舞蹈的兴趣以及主动参与舞蹈表演的热情。
二、案例教学目标
1.通过维族舞蹈的欣赏及学习维吾尔族舞蹈的基本动作,激发学生对学习舞蹈的兴趣。
2.了解维族民间舞蹈的特点。
3.通过维族舞蹈欣赏、问题讨论、创意表演等实践活动初步掌握维族舞蹈的基本动作,感受维族舞蹈之美。
三、教学重、难点
1.在感受舞蹈音乐风格和体验舞蹈动作相结合的基础上,了解维族舞蹈的特点。
2.掌握维族舞蹈动作特点与风格。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
课前播放音乐《掀起你的盖头来》
(二)组织教学,以问答式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所聆听的那首《掀起你的盖头来》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
师:这是一首维吾尔族的歌曲,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间的歌舞艺术渊源流长,绚丽夺目。今天老师就要带大家去领略一番独具魅力的维吾尔族舞蹈。
(三)欣赏与分析
1.教师展示(使学生对维吾尔族的民族特点有一个初步的直观的感受。)
教师示范维族舞蹈《掀起你的盖头来》(要求教师事先经过精心编排与反复练习)
设计说明:课堂就像一个舞台,教师在这个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是多样的。既要有“演员”的魅力,又要有“导游”的能力,还得要有“导演”的实力。在维族舞蹈欣赏环节中,如果再让学生看舞蹈视频来进行赏析,会让学生在教学形式上产生疲劳。新课标强调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活泼多样的教学形式是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持久而稳定的兴趣的关键。教师自己表演舞蹈,配合舞蹈的又是学生所熟悉的具有新疆典型节奏特征的旋律,这种面对面直观的教学方式,不仅充分调动了课堂的学习气氛,更为学生后续的舞蹈动作学习与特点归纳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2.设计问题(使学生试分析维族舞的风格特点)
师:刚才的舞蹈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动作?
生1:扭脖子
生2:翻手腕
生3:身姿挺拔
3.分析总结(使学生对维族舞的风格特点形成初步概念)
师:大家观察的很仔细,维族舞蹈舞姿造型是“立腰、拔背、挺胸、昂首”,这个体态要贯穿舞蹈始终并形成维族舞蹈风格特点。还有很有特色的一个动作就是移颈。另外像托帽、翻腕也都是新疆舞蹈中的代表性动作。
4.技巧性学习的导入(教师在介绍时穿插动作示范,与学生互动,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技巧性学习
1.单一的体态控制训练(“闻花香”的感觉)
教师示范:体态强调“挺而不僵”。
2.舞姿造型上的体态控制训练(选几个代表性手位辅助训练)
教师示范:强调体态的同时要求手臂经“摊手、绕腕”到舞姿的过程。
3.舞姿造型上的摇身动律(鼻尖划横线)
教师示范:做摇身动律时舞姿造型不能受到影响。
4.舞姿造型上的摇身点颤动律(在脚位上进行训练)
教师示范:动作脚点地时有“粘粘感”,支撑腿膝盖微颤而不窜。
5.动作连接中的体态控制训练(用“风格性短句”进行训练)
教师示范:用“情景式”启发注意强调体态的保持。
6.步伐中的体态控制训练(用走步进行流动训练)
教师示范:注意走步的同时强调上身舞姿的保持。
(设计说明:学生学习動作的过程是一个审美体验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感受、鉴别、判断、创造、表现和享受舞蹈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除了自身的动作示范要到位,还要积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舞姿的形态,体会动作的风格,让学生对维族舞蹈动作的基本特征有深刻的印象。)
7.学习与创造(分小组进行创作)
运用已学知识编排4个八拍的流动动作。
8.整合组合加强练习(在学生的基础上整合训练组合)
教师协助引导。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是师生双边活动的环节。在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既让学生巩固了所学的舞蹈动作,又培养了学生的表演力、创造力,真正突出了新课标中所强调的“以学生发展为本,师生共同参与,共同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和创作潜能”。)
课堂小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今天我们大家领略了素有“歌舞之乡”美誉的新疆维吾尔族舞蹈,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把维族舞蹈的体态动律反复练习,提高舞蹈表现力,为今后舞蹈表现、教学、创编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教学反思:
维吾尔族民间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融入了西域乐舞风味,既开朗风趣,又豪迈奔放,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非常具有代表性,如何让时尚的学生们对少数民族歌舞艺术产生兴趣,并能积极的参与表现,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该课上过后,我个人认为做的比较成功的是:
(一)课堂语言的组织和运用
音乐老师课堂语言的运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个人上课的风格。教师幽默、生动、富有艺术性的语言为学生营造出了一个宽松、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堂互动环节的设计
这节课能以学生为主体,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亲身感受、体验、表现、创造舞蹈,积极的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让教学过程变成了一种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维吾尔族舞蹈》教学案例分析一、舞蹈素材的概念及挑选原则
(一)什么是舞蹈素材
“简言之,舞蹈素材就是编创者在创作舞蹈作品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社会现象、风俗人情、历史事件和自然事物等。”这就要求编创者要多看、多想、多动脑,心思要细腻,还要求编创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舞蹈界一般对素材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素材是指舞蹈作品所表现的生活范围,如农村题材、工业题材、军事题材等;狭义的是指作品中具体表现的生活现象。”[1]生活是一切艺术的来源,舞蹈也是来源于生活的艺术,舞蹈素材就是舞蹈创作的材料。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古今中外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都可以成为舞蹈创作的素材。
(二)舞蹈素材的挑选原则
编创者要根据自己所需要创作的作品的主要思想来挑选舞蹈素材,在《舞蹈编导知识》中,作者指出:“在选择舞蹈素材时,我们要遵循动作性、新颖性、抒情性、直观性这四个主要的原则。”[2]动作性原则指的是舞蹈素材有明确的动作行为,这些行为能够作为编舞过程中的原形或元素;新颖性原则指的是素材具有时代特色、贴近现实的特点,这类素材让舞蹈艺术更加贴近生活、反映现实,并能够更大程度地激发编舞者的创造力;抒情性原则是指素材具有情感依托,可以是直接表达出人物情感,也可以是间接地传递出舞蹈背后的深意;直观性原则是指素材能够直接地展现在舞台上,能够给观众最直接的感受。
二、对于舞蹈创作素材挑选的建议
(一)素材对舞蹈创作的重要性
一个成功的舞蹈作品是由很多个不同的因素构成的。“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对素材的选择,素材是决定一个作品成败的重要因素。”[3]要想吸引更多的观众,就要有好的舞蹈素材,创造出更多优秀的舞蹈作品。
(二)对于舞蹈创作素材选择的建议
1.选择贴近现实生活的素材
传播文化是舞蹈的重要任务,但目前以当代社会发展为主题的舞蹈作品不多。舞蹈艺术在实践探索的道路上,应该承担起传递文化的责任,应该加强对社会现实的了解与探索,不断地丰富创作素材,创编出更多优秀的舞蹈作品。
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的素材就是我们所说的现实题材,比如反映真实的农民工日常生活的素材,在舞蹈中可以通过比现实生活更夸张的艺术化表现出来,在适应观众的审美观的同时,又保持了素材的舞蹈化。舞蹈艺术对现实情境的合理转化,是对传统舞蹈形式的挑战,是对创造美的追求,是当代舞蹈艺术美学观念的体现。舞蹈以生活为起点,用美化的方式来展现生活的情境。因此才会有《红绸舞》来表达人民翻身解放后的高度激情和热情,才会有《丰收歌》中镰刀、锤子跟汗巾交织飞舞的热情洋溢的场面来表达人们丰收的无限喜悦,所以舞蹈是需要从现实出发的。
2.选择易于被观众理解的素材
舞蹈素材的选择还需要重视观众的喜好。舞蹈艺术家们在创作舞蹈作品时不妨多了解观众的想法,从他们的角度去思考,尽管观众们对舞蹈的理解与艺术家们对舞蹈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差别,但是这种差别可以通过舞蹈艺术家们的调节来消除。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是需要舞蹈艺术家们不断努力才能够化解的。这样就能够让舞蹈更加贴近生活,并让观众对舞蹈作品更加了解。
3.坚持舞蹈素材的挑选原则
根据舞蹈素材的挑选原则来看,具有直观性的舞蹈也需要得到大众的关注,直观性的舞蹈可以让更多的观赏者了解舞蹈,接受舞蹈。再者,就是抒情性的舞蹈,这样的舞蹈表现形式,可以感动更多的观众,使观众对舞蹈的表达能力有更高的认可。
“在社会发展飞速的今天,不断发达的物质文明的积累和多种多样的精神文明生活的需要,使得人们对舞蹈艺术的要求日益增高。”[4]所以,舞蹈创编者们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以社会现实为起点,弘扬社会文化,跟随社会发展的脚步,创作出更多优秀的、受到大众喜爱的作品,让舞蹈艺术成为人民群众心中的里程碑,让舞蹈事业的发展跟随时代发展大步向前。
《维吾尔族舞蹈》教学案例分析一、教学背景及设计理念:
维吾尔族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新疆的天山南北各地。新疆属古西域地区,美丽的“丝绸之路”横贯疆土,使之成为沟通中西文化的重要区域,维吾尓族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凝结了中原文化及西域文化的精华,被誉为歌舞民族。
新疆维吾尔族舞蹈有着热情潇洒、活泼奔放和欢快幽默的独特风格,“昂首、挺胸、拔背、立腰”的舞姿造型,“颤而不窜”的动律特点,以及独特的“附点节奏”。本课教学设计选用了以聆听音乐----欣赏舞蹈----体验动作为主线,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舞蹈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色彩斑斓的艺术世界,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魅力,进而激发他们爱好音乐与舞蹈的兴趣以及主动参与舞蹈表演的热情。
二、教学描述: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维族舞蹈的欣赏及学习维吾尔族舞蹈的基本动作,激发学生对学习舞蹈的兴趣。
2、了解维族民间舞蹈的特点。
3、通过维族舞蹈欣赏、问题讨论、创意表演等实践活动初步掌握维族舞蹈的基本动作,感受维族舞蹈之美。
(二)、教学重点:
在感受舞蹈音乐风格和体验舞蹈动作相结合的基础上,了解维族舞蹈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掌握维族舞蹈动作特点与风格。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方法:
1、启发引导、言传身授
2、学生参与、互动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
课前播放音乐《掀起你的盖头来》
(二)、组织教学,以问答式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所聆听的那首《掀起你的盖头来》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
师:这是一首维吾尔族的歌曲,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间的歌舞艺术渊源流长,绚丽夺目。今天老师就要带大家去领略一番独具魅力的维吾尔族舞蹈。
(三)、欣赏与分析
1、教师展示(使学生对维吾尔族的民族特点有一个初步的直观的感受。)
教师示范维族舞蹈《掀起你的盖头来》(要求教师事先经过精心编排与反复练习)
设计说明:课堂就象一个舞台,教师在这个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是多样的。既要有“演员”的魅力,又要有“导游”的能力,还得要有“导演”的实力。在维族舞蹈欣赏环节中,如果再让学生看舞蹈视频来进行赏析,会让学生在教学形式上产生疲劳。新课标强调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活泼多样的教学形式是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持久而稳定的兴趣的关键。教师自己表演舞蹈,配合舞蹈的又是学生所熟悉的具有新疆典型节奏特征的旋律,这种面对面直观的教学方式,不仅充分调动了课堂的学习气氛,更为学生后续的舞蹈动作学习与特点归纳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2、设计问题:(使学生试分析维族舞的风格特点)
师:刚才的舞蹈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动作?
生1:扭脖子
生2:翻手腕
生3:身姿挺拔
3、分析总结:(使学生对维族舞的风格特点形成初步概念)
师:大家观察的很仔细,维族舞蹈舞姿造型是“立腰、拔背、挺胸、昂首”,这个体态要贯穿舞蹈始终并形成维族舞蹈风格特点。还有很有特色的一个动作就是移颈。另外象托帽、翻腕也都是新疆舞蹈中的代表性动作。
4、技巧性学习的导入(教师在介绍时穿插动作示范,与学生互动,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技巧性学习
1、单一的体态控制训练(“闻花香”的感觉)
教师示范:体态强调“挺而不僵”
2、舞姿造型上的体态控制训练(选用几个代表性手位辅助训练)
教师示范:强调体态的同时要求手臂经“摊手、绕腕”到舞姿的过程
3、舞姿造型上的摇身动律(鼻尖划横线)
教师示范:做摇身动律时舞姿造型不能受到影响
4、舞姿造型上的摇身点颤动律(在脚位上进行训练)
教师示范:动作脚点地时有“粘粘感”,支撑腿膝盖微颤而不窜。
5、动作连接中的体态控制训练(用“风格性短句”进行训练)
教师示范:用“情景式”启发注意强调体态的保持
6、步伐中的体态控制训练(用走步进行流动训练)
教师示范:注意走步的同时强调上身舞姿的保持
(设计说明:学生学习动作的过程是一个审美体验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感受、鉴别、判断、创造、表现和享受舞蹈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除了自身的动作示范要到位,还要积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舞姿的形态,体会动作的风格,让学生对维族舞蹈动作的基本特征有深刻的印象。)
7、学习与创造(分小组进行创作)
运用以学知识编排4个八拍的流动动作
8、整合组合加强练习(在学生的基础上整合训练组合)
教师协助引导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是师生双边活动的环节。在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既让学生巩固了所学的舞蹈动作,又培养了学生的表演力、创造力,真正突出了新课标中所强调的“以学生发展为本,师生共同参与,共同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和创作潜能”。)
课堂小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今天我们大家领略了素有“歌舞之乡”美誉的新疆维吾尔族舞蹈,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把维族舞蹈的体态动律反复练习,提高舞蹈表现力,为今后舞蹈表现、教学、创编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反思:
维吾尔族民间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融入了西域乐舞风味,既开朗风趣,又豪迈奔放,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非常具有代表性,如何让时尚的学生们对少数民族歌舞艺术产生兴趣,并能积极的参与表现,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
该课上过后,我个人认为做的比较成功的是:
一、课堂语言的组织和运用
音乐老师课堂语言的运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个人上课的风格。教师幽默、生动、富有艺术性的语言为学生营造出了一个宽松、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堂互动环节的设计
这节课能以学生为主体,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亲身感受、体验、表现、创造舞蹈,积极的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让教学过程变成了一种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