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人们一提档案,往往把它和“内部”“保密”“机密”等字眼联系在一起。很难想到它会和自己的工作生活有什么联系。然而在现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档案也以崭新的面貌悄然走进了百姓的生活中,成为人民大众解决问题,寻根问祖,追忆往事的好帮手。
我是一个年过古稀的退休干部,因本人过去曾当过教师、公社干部、党校教员,又在阜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和市旅游局工作多年,积累了一定的写作能力和经验。所以,退休后被阜康市政协聘为文史资料撰稿员。几年来本人曾先后撰写了十多篇文史资料,均被登载在阜康市政协编印的《阜康文史》中。在撰写文史资料中,我深刻体会到要写好文史资料,不仅要突出亲见、亲闻和亲历的三亲特点,而且重要的是还要借助档案这个好帮手。因为有些事情,虽然是你亲身经历的,但必经已过了好多年,所能回忆起来的都只能是大概,很多具体的内容、时间、地点,不一定记得很清楚。就需要查阅档案帮助你回忆往事。所以,我在撰写文史资料中,有两件事印象最深。
第一件事就是在20xx年,阜康市党委政府发出通知,决定举办阜康撤县设市20周年的庆典活动。阜康市政协为了配合搞好庆典活动,决定编辑出版一本《阜康文史》的精选本。为阜康撤县设市20周年庆典献礼。书中必然要有阜康撤县设市的内容。为此,市政协安排我写一篇关于撤县设市的文章。当我接受这个任务后,总觉得这篇文章很好写,都是自己经历的事,对当时撤县设市的全过程一清二楚。而且记得最清楚的是当时为撤县设市,阜康县政府曾先后呈报了三个报告。这三个报告,都是我本人执笔起草的。所以写这篇文章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当我拿起笔时,却遇到了很多问题。因为当时我写县改市(当时的说法)的报告时,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历史沿革、重要区划、行政变更;全县的现状、面积、人口、非农业人口、国民生产总值、工业体系、交通条件、商业、饮食服务业、旅游业等行业的发展状况;文化、教育、科技、卫生、通讯、体育事业的发展状况;城镇建设、城镇范围、城镇基础设施、城镇规划等;全县的发展潜力和发展规划;撤县设市后行政区域的变更情况、隶属关系的变化以及行政区划变更地图和规划图等。如此多的内容是很难写清楚的,特别是先后三个报告的时间、内容、数字(如人口、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已经20年了,我只能回忆起大概内容。所以,只凭记忆要写好这篇文章是不可能的。于是我来到了档案局,经查阅在档案中保存有当年起草过的三个报告。第一份报告是1990年9月1日,以阜政发(1990)107号文,并以阜康县五套班子名义上报给昌吉州人民政府的,并抄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和自治区民政厅。此报告从六个方面呈报了县改市的理由(略)。从报告中的数据看,当时全县的国民生产总值才2.6亿元,财政收入2000万元,非农业人口6.7万(包括石油)。由于第一份报告呈报后,一直未批复,这样就到了1991年。正好当年的8月份,国家民政部的副部长多吉才让来阜康进行工作调研,走后不久,区民政厅便要求我们写个补充报告,原因是第一份报告已过去一年,各项数字肯定有新的变化,为此,要求我们将全县的社会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工业产值、农业产值、财政收入、总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等详细数据重新呈报上来。为此,阜康县人民政府于1991年10月22日,以阜政发[1991]140号文件,向昌吉州人民政府呈报了《关于阜康县县改市的补充报告》,并直接抄报民政部。
很快到了1992年,仍然没有批复,直到7月底,自治区民政厅打来电话,并传达了民政部区划司的意见和要求,因为从第一份报告到现在已经2年了,各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所以要求阜康县政府再重新写一个综合性的报告呈报上来。为此,阜康县人民政府于1992年8月5日,以阜政发[1992]121号文件,向昌吉州人民政府呈报了《关于将阜康县改为市建制的补充报告》,此报告共写了五个方面的内容(略)。过了不久,我们终于听到了好消息。在1992年11月3日,国家民政部下发了[1992]130号文件,《关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撤销阜康县设立阜康市的批复》。批复中是这样写的: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阜康县,设立阜康市(县级),以原阜康县行政区域为阜康市的行政区域,不增加机构和人员编制。
回顾这段历史,从写第一份报告,到正式批文下发,历经2年零3个月。但无论怎样,阜康县的撤县设市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可以说这是阜康全县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是值得庆贺的。所以阜康市人民政府于1993年2月5日至6日,举行了隆重的庆典活动。当本人撰写的“记阜康县撤县设市的前后”刊登后,凡是看过的人都对我说:这篇文章写的好。其原因,就是文章中既有亲身经历而鲜为人知的过程,也有档案这个好帮手提供的数据和真实内容。而本人通过档案提供的阜康20年发展的数据变化中,也深受教育和鼓舞。在阜康撤县设市的20年中,阜康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20xx年通报的阜康市经济发展的指标来看,阜康市实现了四个突破,即:国民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基本建设投资规模突破100亿;财政收入突破10亿;农牧民人均收入突破1万元。回忆20年前,在申请撤县设市的报告中,全县的国民生产总值才2.6亿元,财政收入才2000万元。前后相比,这是多么惊人的发展速度和变化呀。我做为一个阜康人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我深信,在新一届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阜康市一定会提前实现“三个率先”和长治久安的战略目标,阜康市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第二件事就是20xx年,因准东石油落户阜康已30年,所以,阜康市政协决定编辑出版一本《阜康文史》中的《石油专辑》。要求我市有关单位和部门,凡是和准东有工作业务联系的都要撰写文史资料。我是文史撰稿员,当然是义不容辞了。写这篇文章对我来讲并不陌生。因我是1984年3月调入政府办公室工作的。记得到政办遇到的第一个对外交往的事就是与石油东指谈判。当时石油东指的全称是“新疆石油管理局准噶尔盆地东部石油天然气勘探指挥部”,常务副指挥是姜斌。为了称呼方便,我们经常称“石油东指”或“东指”。当时石油东指的大本营在吉木萨尔县城西十公里处,所以谈判初期,我们经常到他们的大本营去,双方来来往往好多次。正是我在政办工作的经历。让我见证了与石油东指谈判签约的全过程。很快,根据回忆,我撰写了《记石油东指落户阜康》一文。并从谈判、选址、签约、交往、剪彩五个方面,再现了当年的情景。但在撰写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光靠记忆是不行的,必须紧紧地依靠档案这个好帮手。如在“选址”这一章节中,我只知道当时我们为石油东指提供的是二块地方,一是阜康西戈壁,二是东湾化肥厂。但我在查阅档案时,从石油东指的资料中才发现他们自己也选了一块地方,就是三坪农场。所以,石油东指在委托区水文大队测绘时,不是二个地方而是三个地方。最后区水文大队通过对这三个地方的地理位置、交通、气象、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供排水、电力、通讯等综合勘测评估,认为阜康西戈壁是最理想的地方。后经石油管理局呈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后,自治区人民政府以新政办(1984)189号文件正式批准了石油东指基地建设用地的报告,这样选址工作才顺利结束了。后来我补充了选址的内容,这样才觉得更充实,更完善。
再如,在“签约”一章节中,我只记得与石油东指谈判成功后曾先后签了两个《征用土地协议书》。第一个《征用土地协议书》是由县长汪洁和石油东指副指挥姜彬签订的。第二个《征用土地补充协议书》,是由双方办公室的负责人签订的。阜康的签字代表是陈贵源,石油东指签字代表是李振海。我在撰写签约这一章节中,虽然也能回忆一些情节和内容,但签约的具体时间,和详细内容就记不清了。这样,我又想起了档案我的好帮手。在查阅档案中,我看到了《征用土地协议书》和《补充协议书》这两份原件。第一份协议书签约的时间是1984年11月12日,协议内容共有10条(略)。第二份协议书签约的时间是1984年12月24日,协议内容共有7条(略)。两份协议书具有同等效力,签约后由双方各业务部门具体运作实施。在撰稿中由于补充了这些内容后,就使文史资料更真实、更完美。所以此文刊登后,就连石油上的同行们也说这篇文章写得好。
总之,近几年来,我在撰写文史资料中,最大的体会和收获就是认识到了档案资料的重要性。档案确实是过去一段历史的忠实记录者。它真实地记载着一个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好好地利用它,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另外,我通过查阅档案,也看到了阜康市档案事业的不断发展。特別是改革开放以来,阜康市的档案事业有了飞速的发展变化。现己新修了档案大楼,办公条件大大改善。什么打字机、复印机、扫描仪、加湿器;什么防磁柜、密集架、电脑触摸屏等应有尽有。他们还成立了现行文件利用中心,不断扩大档案开放范围和信息资源。积极主动的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百姓,並提供高效优质的免费服务,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和称赞。
档案见证改革开放征文征文《我的档案成长路》篇2乍想,真的不知如何去描摹你,具象也抽象,单纯也复杂。如此亲近又如此陌生,是怎样的距离与关系呢?思之又思,不禁产生些飘渺的情愫与遐思。
如果可以把档案称作朋友,那么,我们的邂逅可谓晚,相交可谓短,相知可谓浅。但这不妨事,毕竟现在我们有足够的时间相伴、相守,足矣!
年轻时,档案于我是无交集的平行体,听之甚少,亲密接触便更少可能。若那样算错过,一段绵长的时光和淳厚的机缘,是令人遗憾的。又或者,这样正好,不会早一步,也不会晚一步,恰在彼时,人生多了许多积淀后相遇,才配交浅言深!
此时刚刚好,不是嘛?在那样不经意间交集成点、成线,既而成面,是惊喜亦是之后悠长的守望。好好的相携着前行,相信是彼此所愿。
与档案厮守的日子,虽忙碌却分外静谧、安然,一颗心沉在旧墨与故纸的香气里,洇出一片如梦如歌的光景。像日影里虔诚少女的祝祷,成路人心中镌刻的剪影。相视相对中,门外、窗外的喧嚣是他们的。我与档案厮磨着日复一日的光阴,心的疲惫在翻拣、修补、整理、装订中舒缓成流溢于齿间、唇边的轻歌浅唱。怎样的逍遥与放纵呀,缤纷的言语亦显苍白寡趣,无以成说。
更像是一种修行,以这样的方式穿行在历史与现实间,一行行一排排。身影或徐行或静止,目光、指尖触及,无不肃然。几多人事沧桑,几许往事依稀;几多丰功卓然,几许伟业辉煌。档案——凝固的历史,以沉默的情状,生长着撼人心魄的力量。所谓深水无声、深情无语,隔着悠远的时空瞩望,洗尽铅华的素淡里蕴蓄着蓬勃的生机。伴悸动灵魂的注目、遥想,成生命长卷上哲人的诗章。
档案是沉默的,亦是生动的,故纸堆里跳动的爱与火焰,情与梦想,照亮着一片一片时间的海洋。
亦师亦友般相处着,春暖秋凉,风飞雪舞。倦了、伤了、痛了,一页页抚平,一张张修复,精细柔婉中絮絮地拂去辽远岁月里那一处叹息,也疗除了发自心底的阵阵疼惜。那靓丽是青春般崭新的,爱且喜着。忧乐相伴的静默光阴是丰富而闪亮的,多了沉静、少了扰攘,真的很好。
每每暂别,都是痛并快乐着。牵挂着你的去处是否安然,是否被善待,是否可以早早归来;欢喜着你去发挥着你的使命与功效,怎样的厚积薄发,怎样的克尽职守,怎样的化腐朽为神奇。那一篇篇精妙论文、一部部恢弘巨著的诞生;那一份份繁复工作、一项项重要科研的完成,都有你强力的支持,都有你巨大的贡献,你却依然沉默着。在需要时付出,在绚烂处无语。我心疼着,更骄傲着,那样深邃的情怀,那样广博的内涵才是你的模样。
指尖、心上,你是鲜活而灵动的,像历史的精灵飞越时间的浩渺,停歇在我平凡的生命里,是乐是幸!不去想这样的缘分长或短,深或浅,只去好好珍惜、好好拥有,眼下、当前才是最重要的。
因为把档案看作了朋友,才会渐生几许相见恨晚的情愫。以史为伴,与友为邻,一颗心向着清明与睿智。孤独不近、烦扰难侵,故人般守护着,无言的相交,无语的相知。满眼的你令言语失色、时间停滞,初遇时的慌乱与欣喜如昨。今天的你,依然那么新鲜而神秘。常怀好奇与探索之心,向着你。
我知道,一切的过往都还不够,在将至的守望里,会有更多的传奇和故事,会有更深的思索与探寻,彼此成长、相互丰富,是渴望更是祈愿。
这样略显矫情的生发,独独是我眼里、心中的。但怎么办呢,于我,档案无言却多情,似故人。那些点滴、那些怀想,充耳萦怀,是友人的舒解与规诫,是故交的相扶与陪伴,看似无形无声,却以一种后知后觉的方式存在着。细细思量着,便冒昧地矫情、切切地生发了。
真挚也好,言过也罢,如此成说,且算作一种纪念吧!一段神交的益趣,一场静默的喧哗。
档案见证改革开放征文征文《我的档案成长路》篇3过去,人们一提档案,往往把它和“内部”“保密”“机密”等字眼联系在一起。很难想到它会和自己的工作生活有什么联系。然而在现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档案也以崭新的面貌悄然走进了百姓的生活中,成为人民大众解决问题,寻根问祖,追忆往事的好帮手。
我是一个年过古稀的退休干部,因本人过去曾当过教师、公社干部、党校教员,又在阜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和市旅游局工作多年,积累了一定的写作能力和经验。所以,退休后被阜康市政协聘为文史资料撰稿员。几年来本人曾先后撰写了十多篇文史资料,均被登载在阜康市政协编印的《阜康文史》中。在撰写文史资料中,我深刻体会到要写好文史资料,不仅要突出亲见、亲闻和亲历的三亲特点,而且重要的是还要借助档案这个好帮手。因为有些事情,虽然是你亲身经历的,但必经已过了好多年,所能回忆起来的都只能是大概,很多具体的内容、时间、地点,不一定记得很清楚。就需要查阅档案帮助你回忆往事。所以,我在撰写文史资料中,有两件事印象最深。
第一件事就是在20xx年,阜康市党委政府发出通知,决定举办阜康撤县设市20周年的庆典活动。阜康市政协为了配合搞好庆典活动,决定编辑出版一本《阜康文史》的精选本。为阜康撤县设市20周年庆典献礼。书中必然要有阜康撤县设市的内容。为此,市政协安排我写一篇关于撤县设市的文章。当我接受这个任务后,总觉得这篇文章很好写,都是自己经历的事,对当时撤县设市的全过程一清二楚。而且记得最清楚的是当时为撤县设市,阜康县政府曾先后呈报了三个报告。这三个报告,都是我本人执笔起草的。所以写这篇文章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当我拿起笔时,却遇到了很多问题。因为当时我写县改市(当时的说法)的报告时,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历史沿革、重要区划、行政变更;全县的现状、面积、人口、非农业人口、国民生产总值、工业体系、交通条件、商业、饮食服务业、旅游业等行业的发展状况;文化、教育、科技、卫生、通讯、体育事业的发展状况;城镇建设、城镇范围、城镇基础设施、城镇规划等;全县的发展潜力和发展规划;撤县设市后行政区域的变更情况、隶属关系的变化以及行政区划变更地图和规划图等。如此多的内容是很难写清楚的,特别是先后三个报告的时间、内容、数字(如人口、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已经20年了,我只能回忆起大概内容。所以,只凭记忆要写好这篇文章是不可能的。于是我来到了档案局,经查阅在档案中保存有当年起草过的三个报告。第一份报告是1990年9月1日,以阜政发(1990)107号文,并以阜康县五套班子名义上报给昌吉州人民政府的,并抄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和自治区民政厅。此报告从六个方面呈报了县改市的理由(略)。从报告中的数据看,当时全县的国民生产总值才2.6亿元,财政收入2000万元,非农业人口6.7万(包括石油)。由于第一份报告呈报后,一直未批复,这样就到了1991年。正好当年的8月份,国家民政部的副部长多吉才让来阜康进行工作调研,走后不久,区民政厅便要求我们写个补充报告,原因是第一份报告已过去一年,各项数字肯定有新的变化,为此,要求我们将全县的社会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工业产值、农业产值、财政收入、总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等详细数据重新呈报上来。为此,阜康县人民政府于1991年10月22日,以阜政发[1991]140号文件,向昌吉州人民政府呈报了《关于阜康县县改市的补充报告》,并直接抄报民政部。
很快到了1992年,仍然没有批复,直到7月底,自治区民政厅打来电话,并传达了民政部区划司的意见和要求,因为从第一份报告到现在已经2年了,各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所以要求阜康县政府再重新写一个综合性的报告呈报上来。为此,阜康县人民政府于1992年8月5日,以阜政发[1992]121号文件,向昌吉州人民政府呈报了《关于将阜康县改为市建制的补充报告》,此报告共写了五个方面的内容(略)。过了不久,我们终于听到了好消息。在1992年11月3日,国家民政部下发了[1992]130号文件,《关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撤销阜康县设立阜康市的批复》。批复中是这样写的: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阜康县,设立阜康市(县级),以原阜康县行政区域为阜康市的行政区域,不增加机构和人员编制。
回顾这段历史,从写第一份报告,到正式批文下发,历经2年零3个月。但无论怎样,阜康县的撤县设市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可以说这是阜康全县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是值得庆贺的。所以阜康市人民政府于1993年2月5日至6日,举行了隆重的庆典活动。当本人撰写的“记阜康县撤县设市的前后”刊登后,凡是看过的人都对我说:这篇文章写的好。其原因,就是文章中既有亲身经历而鲜为人知的过程,也有档案这个好帮手提供的数据和真实内容。而本人通过档案提供的阜康20年发展的数据变化中,也深受教育和鼓舞。在阜康撤县设市的20年中,阜康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20xx年通报的阜康市经济发展的指标来看,阜康市实现了四个突破,即:国民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基本建设投资规模突破100亿;财政收入突破10亿;农牧民人均收入突破1万元。回忆20年前,在申请撤县设市的报告中,全县的国民生产总值才2.6亿元,财政收入才2000万元。前后相比,这是多么惊人的发展速度和变化呀。我做为一个阜康人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我深信,在新一届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阜康市一定会提前实现“三个率先”和长治久安的战略目标,阜康市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第二件事就是20xx年,因准东石油落户阜康已30年,所以,阜康市政协决定编辑出版一本《阜康文史》中的《石油专辑》。要求我市有关单位和部门,凡是和准东有工作业务联系的都要撰写文史资料。我是文史撰稿员,当然是义不容辞了。写这篇文章对我来讲并不陌生。因我是1984年3月调入政府办公室工作的。记得到政办遇到的第一个对外交往的事就是与石油东指谈判。当时石油东指的全称是“新疆石油管理局准噶尔盆地东部石油天然气勘探指挥部”,常务副指挥是姜斌。为了称呼方便,我们经常称“石油东指”或“东指”。当时石油东指的大本营在吉木萨尔县城西十公里处,所以谈判初期,我们经常到他们的大本营去,双方来来往往好多次。正是我在政办工作的经历。让我见证了与石油东指谈判签约的全过程。很快,根据回忆,我撰写了《记石油东指落户阜康》一文。并从谈判、选址、签约、交往、剪彩五个方面,再现了当年的情景。但在撰写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光靠记忆是不行的,必须紧紧地依靠档案这个好帮手。如在“选址”这一章节中,我只知道当时我们为石油东指提供的是二块地方,一是阜康西戈壁,二是东湾化肥厂。但我在查阅档案时,从石油东指的资料中才发现他们自己也选了一块地方,就是三坪农场。所以,石油东指在委托区水文大队测绘时,不是二个地方而是三个地方。最后区水文大队通过对这三个地方的地理位置、交通、气象、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供排水、电力、通讯等综合勘测评估,认为阜康西戈壁是最理想的地方。后经石油管理局呈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后,自治区人民政府以新政办(1984)189号文件正式批准了石油东指基地建设用地的报告,这样选址工作才顺利结束了。后来我补充了选址的内容,这样才觉得更充实,更完善。
再如,在“签约”一章节中,我只记得与石油东指谈判成功后曾先后签了两个《征用土地协议书》。第一个《征用土地协议书》是由县长汪洁和石油东指副指挥姜彬签订的。第二个《征用土地补充协议书》,是由双方办公室的负责人签订的。阜康的签字代表是陈贵源,石油东指签字代表是李振海。我在撰写签约这一章节中,虽然也能回忆一些情节和内容,但签约的具体时间,和详细内容就记不清了。这样,我又想起了档案我的好帮手。在查阅档案中,我看到了《征用土地协议书》和《补充协议书》这两份原件。第一份协议书签约的时间是1984年11月12日,协议内容共有10条(略)。第二份协议书签约的时间是1984年12月24日,协议内容共有7条(略)。两份协议书具有同等效力,签约后由双方各业务部门具体运作实施。在撰稿中由于补充了这些内容后,就使文史资料更真实、更完美。所以此文刊登后,就连石油上的同行们也说这篇文章写得好。
总之,近几年来,我在撰写文史资料中,最大的体会和收获就是认识到了档案资料的重要性。档案确实是过去一段历史的忠实记录者。它真实地记载着一个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好好地利用它,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另外,我通过查阅档案,也看到了阜康市档案事业的不断发展。特別是改革开放以来,阜康市的档案事业有了飞速的发展变化。现己新修了档案大楼,办公条件大大改善。什么打字机、复印机、扫描仪、加湿器;什么防磁柜、密集架、电脑触摸屏等应有尽有。他们还成立了现行文件利用中心,不断扩大档案开放范围和信息资源。积极主动的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百姓,並提供高效优质的免费服务,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和称赞。
档案见证改革开放征文征文《我的档案成长路》篇4乍想,真的不知如何去描摹你,具象也抽象,单纯也复杂。如此亲近又如此陌生,是怎样的距离与关系呢?思之又思,不禁产生些飘渺的情愫与遐思。
如果可以把档案称作朋友,那么,我们的邂逅可谓晚,相交可谓短,相知可谓浅。但这不妨事,毕竟现在我们有足够的时间相伴、相守,足矣!
年轻时,档案于我是无交集的平行体,听之甚少,亲密接触便更少可能。若那样算错过,一段绵长的时光和淳厚的机缘,是令人遗憾的。又或者,这样正好,不会早一步,也不会晚一步,恰在彼时,人生多了许多积淀后相遇,才配交浅言深!
此时刚刚好,不是嘛?在那样不经意间交集成点、成线,既而成面,是惊喜亦是之后悠长的守望。好好的相携着前行,相信是彼此所愿。
与档案厮守的日子,虽忙碌却分外静谧、安然,一颗心沉在旧墨与故纸的香气里,洇出一片如梦如歌的光景。像日影里虔诚少女的祝祷,成路人心中镌刻的剪影。相视相对中,门外、窗外的喧嚣是他们的。我与档案厮磨着日复一日的光阴,心的疲惫在翻拣、修补、整理、装订中舒缓成流溢于齿间、唇边的轻歌浅唱。怎样的逍遥与放纵呀,缤纷的言语亦显苍白寡趣,无以成说。
更像是一种修行,以这样的方式穿行在历史与现实间,一行行一排排。身影或徐行或静止,目光、指尖触及,无不肃然。几多人事沧桑,几许往事依稀;几多丰功卓然,几许伟业辉煌。档案——凝固的历史,以沉默的情状,生长着撼人心魄的力量。所谓深水无声、深情无语,隔着悠远的时空瞩望,洗尽铅华的素淡里蕴蓄着蓬勃的生机。伴悸动灵魂的注目、遥想,成生命长卷上哲人的诗章。
档案是沉默的,亦是生动的,故纸堆里跳动的爱与火焰,情与梦想,照亮着一片一片时间的海洋。
亦师亦友般相处着,春暖秋凉,风飞雪舞。倦了、伤了、痛了,一页页抚平,一张张修复,精细柔婉中絮絮地拂去辽远岁月里那一处叹息,也疗除了发自心底的阵阵疼惜。那靓丽是青春般崭新的,爱且喜着。忧乐相伴的静默光阴是丰富而闪亮的,多了沉静、少了扰攘,真的很好。
每每暂别,都是痛并快乐着。牵挂着你的去处是否安然,是否被善待,是否可以早早归来;欢喜着你去发挥着你的使命与功效,怎样的厚积薄发,怎样的克尽职守,怎样的化腐朽为神奇。那一篇篇精妙论文、一部部恢弘巨著的诞生;那一份份繁复工作、一项项重要科研的完成,都有你强力的支持,都有你巨大的贡献,你却依然沉默着。在需要时付出,在绚烂处无语。我心疼着,更骄傲着,那样深邃的情怀,那样广博的内涵才是你的模样。
指尖、心上,你是鲜活而灵动的,像历史的精灵飞越时间的浩渺,停歇在我平凡的生命里,是乐是幸!不去想这样的缘分长或短,深或浅,只去好好珍惜、好好拥有,眼下、当前才是最重要的。
因为把档案看作了朋友,才会渐生几许相见恨晚的情愫。以史为伴,与友为邻,一颗心向着清明与睿智。孤独不近、烦扰难侵,故人般守护着,无言的相交,无语的相知。满眼的你令言语失色、时间停滞,初遇时的慌乱与欣喜如昨。今天的你,依然那么新鲜而神秘。常怀好奇与探索之心,向着你。
我知道,一切的过往都还不够,在将至的守望里,会有更多的传奇和故事,会有更深的思索与探寻,彼此成长、相互丰富,是渴望更是祈愿。
这样略显矫情的生发,独独是我眼里、心中的。但怎么办呢,于我,档案无言却多情,似故人。那些点滴、那些怀想,充耳萦怀,是友人的舒解与规诫,是故交的相扶与陪伴,看似无形无声,却以一种后知后觉的方式存在着。细细思量着,便冒昧地矫情、切切地生发了。
真挚也好,言过也罢,如此成说,且算作一种纪念吧!一段神交的益趣,一场静默的喧哗。
档案见证改革开放征文征文《我的档案成长路》篇5我不是一个档案工作者,在自己的工作经历中,曾经接触过档案,逐渐认识了档案,也受益于档案,对档案有着一种难以忘怀的情结。
一
1993年10月,我到局行政办公室工作。办公室有12人,没有档案员,也没有档案室,虽然已经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但人们对档案还处在陌生的状态。一天,我走到一楼距门卫较近的一个房间,看到堆放着七、八麻袋东西,用细铁丝穿连着麻袋口,一部分裸露在外面。问后方知,是准备送到废品站卖掉的。我打开一个麻袋口,随手一翻,竟是些纸质文件和资料。在那个时期,文件和资料散放在机关的各个部门,没有统一管理。看到这些资料总觉得不应该当“废品”轻易卖掉,便找人搬到三楼的一个房间里存放起来。
1996年,档案达标在自治区国税系统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档案达标是档案管理规范化的重要标志。第二年,克拉玛依市国税局档案达标全面启动,成立了组织机构、培训人员、制定方案等组织实施。档案的可贵在于资料,档案的生命力也在于资料。因此,三年前存放的资料,有了用武之地,这些“废品”变为“宝贝”,身价倍增,成了支撑档案立卷的重要来源。可见资料的命运如同人的命运,跌宕起伏、荣辱成败竟在一瞬间。
在整理档案的日子里,按照标准认真分类、鉴定、编目、整理,凡是用圆珠笔起草、复写纸书写的文件底稿全部进行了手工抄写;书写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材料进行复制;档案不完整的材料进行了补充;不符合规定要求的文件进行裁剪、裱糊,确定保管期限。完成了税务部门1980年至1997年文书、会计、税收、基建、声像、设备档案的全部组卷,将过去零散存放的资料,第一次装入文件柜,放进了档案室。整个过程倾注了档案工作人员的辛勤劳作,机关档案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分散到集中、从随意到规范的转变。同时,制订了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利用、借阅制度,建立了档案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形成了单位领导分管、办公室主管和档案人员具体管的档案管理网络体系。1998年10月,局档案管理评审验收为自治区一级单位。随后,5个基层单位的档案全部达标,。“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全局档案管理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跃。
一个基层单位,档案的规模和数量同政府机关、大型企业相比,乃是“冰山一角”,但毕竟填补了税收工作的一项空白。人们在方便、快捷的查询中转变观念,又在档案利用和成果转化中增强了档案意识,档案为税收工作增添了“助推器”,它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出来。由于工作的调整,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也很少去涉及档案。
二
事物往往在循环往复中发展,20xx年3月,我承接了《克拉玛依市国税志》的编篆工作。《税志》必须以史实为依据,以资料为基础,档案则是素材的主要来源。我们再一次走进了档案室,一切感到那么熟悉,作为局档案达标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过去的事仍然记忆犹新,当年的工作场景,不时浮现在眼前。
看到一排排整齐的密集架,犹如一列列整装待发的列车,驶向远方;翻开一页页殷实的档案,犹如一幅幅税务工作的画卷,扑面而来。我们用8个月的时间,卷卷过目,猎取需要的大量素材,在字里行间采集数据。如今,一部反映克拉玛依税务系统50年发展历程、记述主要事件、盘点税收工作89万字的《税志》“浮出水面”,即将付梓出版,档案资料为《税志》提供了“半壁河山”。档案不仅利在千秋,它更惠及当代,没有档案,《税志》将会步入无根可寻、无源可朔的境地,我们应该感谢档案。其实,在一部档案里蕴藏着巨大能量,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遗憾的是还没有得到所有人的重视和认同。
在《税志》的`编篆过程中,为了史实可靠,数据准确,叙述完整,曾经到数个档案馆(室),多方查找资料,深感档案的重要。因此,我们应该动态地看待档案,每当走进档案室,就像进入沙漠深处的人们有一种对水的期盼;每当获得到索要的素材,就像步入玉龙喀什河,有一种双脚踏到和田玉的感觉和喜悦。档案以它固有的形式,储存于室中,静静等待,无怨无悔,不计得失。当人们需求时,倾心相助,薄积厚发,惠泽社会,无不折射出人性的光芒。
三
生存在书写历史,奉献在创造历史,克拉玛依是一个以石油而得名、又以石油而发展的资源性城市,早期的税务工作者,从四面八方聚集在这片“没有草、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的土地上,经受了风大、水少、炎热、干燥的考验。在工作条件简陋、物资断缺的条件下,克服困难,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年华。但在现实中,留下的文字资料很少,音像资料更难以寻觅,皆源于过去没有建立档案。在那个时代,人们往往重视看到的东西,殊不知看不到的东西往往比看到的东西更加珍贵。现在的克拉玛依水与城市相映、蓝天绿地、人与自然和谐、石油文化与现代气息相互交融,税收工作进入了规范化、法制化、信息化的轨道,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都得到了改善,人们正在分享着改革开放带来的丰硕成果。倘若有那么一个部门或有那么一个人,能把那段历史资料保存下来,记录下来,让今天的人去了解过去,把老一代艰苦创业精神传承下去,将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业绩,亦必将是税收事业的一名功臣。
人在旅途,一个普通工作人员,不论在那个工作岗位,很难成就一番事业,能把“工作当事业干”足矣。间接的接触,切身的经历,体味到档案工作的平淡、繁杂,正是千万个档案工作者经得住平淡、不厌于繁杂,支撑了档案事业的发展,铸就了档案事业的辉煌,值得可敬。喜看今天,档案不仅局限在机关、企业、社会团体,且已经步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逐渐进入到平民家庭,真是应了哪句“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乃是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档案正以它独有的形态根植于人们的脑海里。
如今,20年已过去,“弹指一挥间”,过去的事情还是那样清晰,如同在昨天,意想不到是几麻袋即将丢弃的资料,由于一个不经意的决定,成就了克拉玛依一部税务档案。倘若失去那些资料,哪有档案的延续和完整;倘若没有档案管理的达标,又哪有今天的《税志》。历史是现实的向导,更是未来的人指引,一部档案存储着历史,一部《税志》在述说着历史,一切都将淡淡过去,一切又将渐渐开始。
档案见证改革开放征文征文《我的档案成长路》篇6我不是一个档案工作者,在自己的工作经历中,曾经接触过档案,逐渐认识了档案,也受益于档案,对档案有着一种难以忘怀的情结。
一
1993年10月,我到局行政办公室工作。办公室有12人,没有档案员,也没有档案室,虽然已经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但人们对档案还处在陌生的状态。一天,我走到一楼距门卫较近的一个房间,看到堆放着七、八麻袋东西,用细铁丝穿连着麻袋口,一部分裸露在外面。问后方知,是准备送到废品站卖掉的。我打开一个麻袋口,随手一翻,竟是些纸质文件和资料。在那个时期,文件和资料散放在机关的各个部门,没有统一管理。看到这些资料总觉得不应该当“废品”轻易卖掉,便找人搬到三楼的一个房间里存放起来。
1996年,档案达标在自治区国税系统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档案达标是档案管理规范化的重要标志。第二年,克拉玛依市国税局档案达标全面启动,成立了组织机构、培训人员、制定方案等组织实施。档案的可贵在于资料,档案的生命力也在于资料。因此,三年前存放的资料,有了用武之地,这些“废品”变为“宝贝”,身价倍增,成了支撑档案立卷的重要来源。可见资料的命运如同人的命运,跌宕起伏、荣辱成败竟在一瞬间。
在整理档案的日子里,按照标准认真分类、鉴定、编目、整理,凡是用圆珠笔起草、复写纸书写的文件底稿全部进行了手工抄写;书写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材料进行复制;档案不完整的材料进行了补充;不符合规定要求的文件进行裁剪、裱糊,确定保管期限。完成了税务部门1980年至1997年文书、会计、税收、基建、声像、设备档案的全部组卷,将过去零散存放的资料,第一次装入文件柜,放进了档案室。整个过程倾注了档案工作人员的辛勤劳作,机关档案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分散到集中、从随意到规范的转变。同时,制订了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利用、借阅制度,建立了档案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形成了单位领导分管、办公室主管和档案人员具体管的档案管理网络体系。1998年10月,局档案管理评审验收为自治区一级单位。随后,5个基层单位的档案全部达标,。“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全局档案管理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跃。
一个基层单位,档案的规模和数量同政府机关、大型企业相比,乃是“冰山一角”,但毕竟填补了税收工作的一项空白。人们在方便、快捷的查询中转变观念,又在档案利用和成果转化中增强了档案意识,档案为税收工作增添了“助推器”,它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出来。由于工作的调整,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也很少去涉及档案。
二
事物往往在循环往复中发展,20xx年3月,我承接了《克拉玛依市国税志》的编篆工作。《税志》必须以史实为依据,以资料为基础,档案则是素材的主要来源。我们再一次走进了档案室,一切感到那么熟悉,作为局档案达标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过去的事仍然记忆犹新,当年的工作场景,不时浮现在眼前。
看到一排排整齐的密集架,犹如一列列整装待发的列车,驶向远方;翻开一页页殷实的档案,犹如一幅幅税务工作的画卷,扑面而来。我们用8个月的时间,卷卷过目,猎取需要的大量素材,在字里行间采集数据。如今,一部反映克拉玛依税务系统50年发展历程、记述主要事件、盘点税收工作89万字的《税志》“浮出水面”,即将付梓出版,档案资料为《税志》提供了“半壁河山”。档案不仅利在千秋,它更惠及当代,没有档案,《税志》将会步入无根可寻、无源可朔的境地,我们应该感谢档案。其实,在一部档案里蕴藏着巨大能量,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遗憾的是还没有得到所有人的重视和认同。
在《税志》的`编篆过程中,为了史实可靠,数据准确,叙述完整,曾经到数个档案馆(室),多方查找资料,深感档案的重要。因此,我们应该动态地看待档案,每当走进档案室,就像进入沙漠深处的人们有一种对水的期盼;每当获得到索要的素材,就像步入玉龙喀什河,有一种双脚踏到和田玉的感觉和喜悦。档案以它固有的形式,储存于室中,静静等待,无怨无悔,不计得失。当人们需求时,倾心相助,薄积厚发,惠泽社会,无不折射出人性的光芒。
三
生存在书写历史,奉献在创造历史,克拉玛依是一个以石油而得名、又以石油而发展的资源性城市,早期的税务工作者,从四面八方聚集在这片“没有草、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的土地上,经受了风大、水少、炎热、干燥的考验。在工作条件简陋、物资断缺的条件下,克服困难,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年华。但在现实中,留下的文字资料很少,音像资料更难以寻觅,皆源于过去没有建立档案。在那个时代,人们往往重视看到的东西,殊不知看不到的东西往往比看到的东西更加珍贵。现在的克拉玛依水与城市相映、蓝天绿地、人与自然和谐、石油文化与现代气息相互交融,税收工作进入了规范化、法制化、信息化的轨道,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都得到了改善,人们正在分享着改革开放带来的丰硕成果。倘若有那么一个部门或有那么一个人,能把那段历史资料保存下来,记录下来,让今天的人去了解过去,把老一代艰苦创业精神传承下去,将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业绩,亦必将是税收事业的一名功臣。
人在旅途,一个普通工作人员,不论在那个工作岗位,很难成就一番事业,能把“工作当事业干”足矣。间接的接触,切身的经历,体味到档案工作的平淡、繁杂,正是千万个档案工作者经得住平淡、不厌于繁杂,支撑了档案事业的发展,铸就了档案事业的辉煌,值得可敬。喜看今天,档案不仅局限在机关、企业、社会团体,且已经步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逐渐进入到平民家庭,真是应了哪句“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乃是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档案正以它独有的形态根植于人们的脑海里。
如今,20年已过去,“弹指一挥间”,过去的事情还是那样清晰,如同在昨天,意想不到是几麻袋即将丢弃的资料,由于一个不经意的决定,成就了克拉玛依一部税务档案。倘若失去那些资料,哪有档案的延续和完整;倘若没有档案管理的达标,又哪有今天的《税志》。历史是现实的向导,更是未来的人指引,一部档案存储着历史,一部《税志》在述说着历史,一切都将淡淡过去,一切又将渐渐开始。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