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风吹雁渡江干,月白霜清凉。
孤独的客人几次悲伤地听着,故乡在哪里报?
前两句描绘了江畔深秋月夜的特定环境,渲染出一种凄凉岑寂的气氛。朔风阵阵,冷月清幽,征雁南渡。在写景中运用了通感手法,雁鸣响彻江空,传来寒栗之感,由听觉形象转变为触觉形象。与此同时也运用了反衬手法,用雁鸣的响来反衬环境的荒寂。这两首诗的意思是寒字:朔风霜是寒的,秋冬的江干是寒的,白和清的颜色也是冷的,甚至声音也是响尚寒。场景包含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表现了诗人悲伤的情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民生衰落的苦难现实。
闻雁韩洽古诗翻译
。
朔风吹雁渡江干,月白霜清凉。
孤独的客人几次悲伤地听着,故乡在哪里报?
悲秋,闻雁怀乡,是古诗中不断重复的题材。韩洽这首诗虽然没有跳出游子思乡的传统主题,但在艺术上表现出匠心独运,写得情景俱佳,感人至深。诗人生活的时代就像明清易代动荡的秋天,到处都是干戈,人民流离。韩洽作为一个死去的遗民,就像一朵失根的兰花,像一波浮萍一样抛家别井,千里投荒,漂泊无归。然后,他在诗中表达的不仅仅是普通客子的乡愁,还有血泪的必然渗透,深深地蕴含着他悲伤的故国思想和离乱感。
朔风吹雁渡江干,月白霜清凉。这首七绝前二句是说,朔风阵阵,繁霜满天,冷月清幽,征雁南渡。
诗歌中特别写到那响战的雁鸣,响彻江空,而传寒栗之感,由听觉形象转变为触觉形象,这种通感描写实在是生动而生动的笔墨。与此同时,雁鸣之响更反映了环境的荒寂。总而言之,这两首诗的意象营构,着眼于一个寒字:不仅朔风和霜是寒冷的,秋冬的江干也是寒冷的,而且白和清的颜色也是冷的,甚至连声音都是响。读完之后只觉得一股肃杀阴冷的秋气扑面而来,真让人感觉置身冰窖。
“孤客几回愁里听,故乡何处报平安?”孤独的我不堪卒听却多次听到,故乡在哪里啊,我又有什么办法向家人传递平安的消息?
在这般极端冷寂清寥的境界里,触景生情,最容易勾引起人们思乡怀亲的愁绪,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孤独寂寞、愁肠百结的情怀和感离伤乱的百转千回的痛苦,感慨深沉,萧瑟苍凉。这两句诗可以围绕一个“愁”字去理解。韩洽是江南人,此时正作茕茕孤旅,流寓江北。偏偏在此怅惘彷徨之际,空中又传来声声雁鸣,这真要愁煞与雁相背、离乡愈远的诗人了。然而遍地狼烟,云山阻隔,乡书由谁来送达呢?望着南翔的雁行,诗人几欲肝肠寸断。字里行间,溢满悲情。
这首小诗笔触细腻,感情深挚,而词意酸苦。尺幅之中,蕴含着作者多少沉痛和忧愤,悲哀与心酸?在表现手法上,诗人因情造境,缘景抒情,使景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情感,与情语妙合无间,不仅表现了抒情主人公惨淡凄怆的意绪,而且折射出了当时社会动乱、凋敝的苦难现实。
韩洽
朔风吹雁渡江干,月白风清响尚寒。
孤客几回愁里听,故乡何处报平安?
注释
江干:江畔。
作者简介
韩洽,明末遗民,生卒不详。南直隶苏州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韩世正之孙,郡诸生。早年结社依园,与顾迂客、徐柯等号称"依园七子"。性简亢绝俗,闻明亡,他自沉泮池,被家人救起,于是终身不娶,隐居阳山,足迹不入城市。汤斌抚吴,三造其庐不见,竟穷饿而终。
朱彝尊誉其诗为明季吴中巨擘,兼工词。著书约十种,所著《寄庵诗存》四卷于乾隆间曾遭禁毁。他在云东韩氏家谱中编写三篇序言,其中有辨证韩氏族人与忠献王之血缘关系等内容。
闻雁韩洽古诗翻译闻雁韦应物 〔唐代〕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译文
故乡遥远,模糊不清,不知道在哪里啊?归家的思绪无穷无尽。
在淮南秋雨绵绵的漫漫长夜里,独坐楼中书房听那北来的雁叫声。
注释
故园:指作者在长安的家。眇(miǎo):仔细地察看。
方:刚开始。
悠:远。
淮南:作者所在地滁州(今xxxxxx,位于淮河南岸)。
高斋:楼阁上的书房。闻雁:听到北来的雁叫声。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