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天真无知的女生喜欢上高冷男神,不断追求失败,有失望有彷徨,最终在越挫越勇中找到朋友,找到自己最爱的事物,找到了一直陪在身边的真爱,顺理成章的长大成人。
不知道诸位有没有感觉到浓浓的俗套气息。反正我印象中大多数青春片都是这样的越挫越勇,逆风成长的套路。
如果《闪光少女》完全就只有这个模式,那恐怕这部影片别说想闪光了,怕是被人黑的乌黑发亮。事实上,虽然影片套了这么一个常规的模板,但是在鲍鲸鲸的笔下,二次元和音乐作为两大重要元素贯穿了整部影片,加上饮水机火锅,广场舞,地方方言,漫画式表达等具有话题性的噱头,故事确实变得有趣三分。
虽然故事在各式各样的花式表达下显得光鲜华丽,可相比民乐包容西洋,音乐最终大同的和谐表达,影片对二次元的表达则具备了相当的争议性。在影片中,喜欢二次元的宅男被表现成又肥又丑的宅男,二次元被说为颜即正义的美貌崇拜,而对二次元表达最为重要的二次元宿舍,也单纯的成为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让女主找到伙伴,不断成长的符号。
总的来说,影片中的二次元宿舍,换成爱猫者联盟,王者荣耀团队加入进故事,配套搭配一些吸猫或打游戏的镜头。重新融入充满逆袭的少女乐团,其实是完全可以的。
在这样极简的设置下,影片固然讲述了有趣的故事,依然显得套路满满。
闪光少女观后感300字1.电影第一个镜头就让我有坐过山车+吃薄荷糖的感觉。
2.看完电影最大的收获就是知道了可以用饮水机涮火锅,电夹板烤肉!
3.陈惊第一次表白王文师哥失败,大家都离开后,剩她一个人在那里。那一幕的斑驳,光是光和影就已经叫我难过了。
4.陈惊站出来保护樱仔,李由站出来保护陈惊+掰木条,双双酷到我(*/ω\*)
5.陈惊一遇上烦心事,就以鼓当床,摊在竖着放的鼓上,叫我觉得...一定特舒服。
6.他们每晚排练到最后无奈地给老头儿伴奏,让我感动地想笑︿( ̄︶ ̄)︿
7.陈奕迅一出场,全场就开始笑。一看到他就想笑。
但他那句音乐怎么会互相干扰一出。我马上就不笑了,并神色肃然起来。
8.千指大人问历史成绩那一段也是,完全被他们的认真打动。
9.斗琴那一段我不大懂他们是怎么赢的,我的小伙伴给我解释说,因为对方没有一样乐器,能跟唢呐配。而唢呐之后,他们又没有一样乐器能接上。
10.教导主任?说民乐系不能代表学校参加演出,千指大人不干,所有民乐系的人站起来为千指大人应援,这种“大场面”总是特别打动我,就像《我的少女时代》里大家一起站出来,相信徐太宇没有作弊一样。
11.民乐系斗琴胜利之后,没有真要西乐系去天桥演奏,而是希望他们用他们的演出通行证帮助没有通行证的他们蒙混进场演出。这样处理我忍不住叫好出了声。
12.我觉得王文这个人设,有些像《谁的青春不迷茫》里的黄韬。
13.李由这种看起来怂怂的,但只要陈惊有难,马上就勇敢起来的男生就像《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里明明怕怪物怕得要死却硬是死撑着站出来保护赫敏的罗恩一样叫我打心底里喜欢。
14.陈惊说,萤火虫那么小,却不保护自己,偏偏要发光。
15.陈惊一开始组乐队是因为要向王文师哥证明扬琴的存在,一小有成就、正名完毕,她就不想继续了。说她最大的优点就是容易满足,那时候千指大人斥了这样一句,活得这么随意,你当人生是什么?试用品吗?这一问嗖地穿出屏幕,噗地扎到了我的心上。
陈惊是因为喜欢王文师哥,而不是因为喜欢扬琴本身去努力练琴,最后仍技惊四座。但表白失败后马上就要离开乐队。陈惊的轻易便离开,后来我想了很久。都说一个人走得快,两个人走得远。那么,由外向内的力叫一个人走得快,由内向外的力才叫一个人走得远吧。陈惊的力仍是好的力,却不是最好的力。
16.有一回我们学校来了十几个美国交换生,恰逢我们学校的民乐团演出,便带他们去听,听之前我有些怕民乐曲子不是特别燃他们不会很喜欢,但演奏的时候,我不懂民乐听得很迷,他们的神情却特别专注,然后特别用力地鼓掌。演出之后,一个参加演出的小伙伴小心翼翼地问我他们喜欢吗,我忙不迭地说他们很喜欢。后来跟其中一个交换生又聊起那场演出,她说她当时都哭了。我除了听过《春节序曲》和《二泉映月》外对民乐一丝都不懂,当时却大喇喇地也感到了一股自豪气。我该跟那个参加演出的小伙伴说这个的,我很遗憾我们当时的不自信,也遗憾没有多了解一些民乐的知识,这样当时就能特别自信地用英语给他们讲中国的民乐了。英专多年,早已明白这个专业的平凡和现实给这个专业设的限,却仍然中二得觉得,能这样做是一个英专人的使命。
闪光少女观后感300字先说片名,这名字有多中二,《进击吧!闪光少女》、《进攻的扬琴》、《战琴》都比《闪光少女》洋气(手动滑稽),甚至《指尖上的扬琴》、《复兴大业》、《建系大业》等等都能刷“政治正确”的热点,继续主旋律,跟着某狼2喝点汤。可偏偏这么个中二晚期的名儿,前不找边后不着店,实在辣眼睛。
撇开片名中二不说,影片谈了三个有关“兴趣”的问题,值得我们每个人好好思考。
兴趣一,爱情。
兴趣二,嗜好。
兴趣三,技能。
首先看看兴趣一:爱情。爱你的和你爱的,永远难以抉择的二选一。
“也许当时忙着微笑和哭泣,忙着追逐天空中的流星”
“人理所当然的忘记是谁风里雨里一直默默守护在原地”
“原来我们和爱情曾经靠得那么近”
“可我已失去为你泪流满面的权利”
——《小幸运》
当年一首《小幸运》唱出了多少人追悔莫及的透彻心扉,平凡的女主一心追逐高高在上的王子,却忽略了身边一直为她遮风挡雨的男闺蜜。等反应过来,却已物是人非,喜欢的为什么原来是你?你为什么跑掉了?为什么不再等我了?
对爱情,很多女孩子都憧憬过高大帅气、技能点满满的男友,他或许如影片中的男二弹得一手好琴,就连蔑视的白眼都是情意深深;或许如《我可能不会爱你》中的男二,潇洒不羁,甜言蜜语宠你摸不着北;或许是《我的少女时代》中那个风云全校的王子......总之,他一定是!瞧!不!上!现!在!的!你!
《闪光少女》中的女主对弹钢琴的男主一见钟情,愿意自取其辱给人翻谱子,私下大胆告白,甚至当众圈心表白,一颗热乎乎的心捧上去给男主践踏123。可惜,一厢情愿地追求换来一波带节奏的白眼球,即使最后男主对女主印象稍有改观,那也上升不到喜欢。那种感觉就像,你一直讨厌茼蒿,十几年不沾筷,突然有个人强迫你吃了一口,你发现茼蒿也没那么难吃。但也就这样了,再不难吃你也不想动口,因为还有更适合的在等着你呀。
你喜欢的不喜欢你,你这么努力过了,也没得到,那就放手好了。
对比大多数妹纸,女主幸运的是,她还有个男闺蜜,一个为她鞍前马后,让他逗猫不敢撵狗的万年备胎。(虽然女主拿他当哥们儿)
被情伤后,女主及时放手,抓住了近在咫尺的爱情。虽然还有点懵懂、几分难以置信,但好歹没有亲手掐断这个苗头。
最后,漫天的萤火虫就是答案,一个一直喜欢着你喜欢的东西的人,为什么不给他一个机会?
你喜欢的,喜欢你的,希望我们每个人都用力抓住自己的幸福。
兴趣二,嗜好。弱势、小众、非主流为什么遭受舆论围观?
影片中的“歧视”针针见血,学西洋乐器的看不起学民族乐器的、长辈、同辈对动漫文化的偏见、学生对古风歌曲的忘却等等,都在传递一个信息,都是兴趣爱好,本质不分高低,可为什么对“弱势兴趣”就谈虎色变?小众的、非主流的爱好为什么就受到父母的“严正关切”?二次元文化为什么就被烙印上“非人类”的标签?
时代在变,新的时代有新的娱乐消遣,80年代的孩子滚着铁圈儿上学,跳着泥巴打着沙包,口里含着跳跳糖整天乐颠颠的;而如今,技术变革带来新的发声方式,国家的强大在接纳、包容着各地不同的文化。二次元文化正是其中之一。
家庭经济基础的提高,让孩子有更多机会接触全球文化,而卖萌、颜即正义的二次元,这种毫无伤害力的文化就这样闯进了他们的心里。就像女主对扬琴情有独钟、男二对钢琴给予厚望、有的人喜欢跳芭蕾、有的人热衷瑜伽、有的人爱看戏剧、有的人痴迷拆机、有的人坚持练书法、有的人爱挑战极限运动等等,二次元也只是一项普通的个人爱好,社会给了它太多妖魔化的偏见,歉它一声道歉。
二次元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对社会拟态环境毫无思索的全盘接受。《闪光少女》中的女主一听二次元就想逃避,进入宿舍后一惊一乍地与“一群怪人”谈判,伴随着忐忑不安地配乐将内心的七上八下表现得入木三分,也代表了社会上对二次元的刻板印象。
好在这是一个智商在线的女主,她愿意去了解、去感受、去发现这个未知的世界。她会看漫画、学古风歌、认真cosplay、参加漫展、上台表演,积极去融入这个新的爱好。只有尝试了,才有资格评论,不是么?
最后发现,这帮二次元的人也不是什么“非人类”,她们对动漫文化的喜爱丝毫不输于对专业的热爱,“千指大人”的古筝出神入化、“贝贝塔塔”琵琶与阮配合天衣无缝、“油条”两手大鼓打地激昂壮烈、“樱仔”一手二胡拉地人胡合一(配合影片效果吐槽)......每个人都在认真地玩、认真地学,既对得起自己所想所爱,也对得起父母的殷殷期待。
这里也在提醒二次元的你,可以喜欢二次元,当也要有拿得出手的成绩,才能让长辈正视、认同这个爱好的非异化存在。只顾一心cosplay,或者沉迷动漫游戏不能自拔,就不能埋怨父母们对“二次元”妖魔化了。不过,随着职业电竞为游戏正名,国家层面开始介入,从学术上引起关注,AI机器人来势汹汹,未来的世界也许是二次元的天下,谁又说得准呢?
兴趣三,技能。传统、民族、日渐式微注定要让位高雅、西式、甚嚣尘上?
影片中西洋乐器大行其道,学校对民乐的不重视、对民乐学生的隔离式管制、整个社会对民乐的漠视已经到了赤裸裸地圈地围捕的地步,不由联想到历史上某个民族颠簸流离的归家史,“不同”真的那么重要吗?“不同”的价值又是谁说了算?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增强,许多家庭对外来文化愈加包容,更倾向接受新鲜、看起来高雅、神秘的西洋乐器。而几千年传承下的民族乐器开始珠玉蒙尘,历史悠久的编钟被新时代遗弃、同宗的扬琴被风靡欧洲的钢琴取而代之、曾经“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它也不声不响退出历史舞台,曾经代表中国之声出战欧美的“女子十二乐坊”也销声匿迹。
本该属于民族传家宝的传统乐器,在外来乐器的冲击下溃不成军。不否认西洋乐器对音乐史的伟大贡献,其独特的音色让它有嚣张的底气。可是,是谁把西洋乐器送上这片土地的王座?是谁将民乐弃之如敝履?又是谁在背后推波助澜?
不仅是民族乐器,还有民族节日、传统习俗、古风歌曲、汉服文化,又是谁在狠狠地甩开它们?它们或许不能代表新时代的声音,但它们伴随着华夏民族的世代子孙从蛮荒、战乱一直走到至今,从远古而来的声音,你们怎么舍得弃如敝履?它们值得每个人的尊重。
虽然,经济发展的利弊影响、教育的责任也不可推卸。但,更重要的人心,是谁在操纵那沉默的螺旋?
新世纪的人们欢乐地拥抱异国文化,圣诞节、情人节过得不亦乐乎。试问,中国以外的土地上,又有几个外国人在过着春节?七夕?或者换个问法,有几个外国人知道这些节日的存在?偏安岛国的邻居尚且能将改良的唐服发扬光大,被水果姐等多个外国巨星设计入MV,而中国的汉服,又在哪个国际舞台上有过半点水花?
同样是被历史遗忘的声音,和服为何引人争相模仿,汉服却被“另类相待”?
是时候醒醒了。等你的子女对粽子节不屑一顾的时候,你又如何告诉她全家一起包粽子的其乐融融?又如何让他了解粽子的那般美味?到时候,他还愿意品尝一个廉价的粽子吗?
可惜宣传不够、没话题、没热度,浪费了一个好声音。应该全网运营让节奏带起来的,有些信息,是时候重新构建了。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