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饮食:补冬不如补霜降
中医认为,霜降应淡补。因此在霜降时节饮食应尽量保持清淡。尤其不要在食物中放太多的盐。盐食用过多,易导致血容量增加,对血管壁的侧压力增加。同时容易让人产生口渴的感觉,需要喝大量的水来缓解,长期大量摄取盐会导致身体浮肿,同时还会增加肾脏的负担。
民间总有谚语,“补冬不如补霜降”,认为比起冬天的进补,霜降时节的秋补会更有效果。补物则逃不过秋天最肥硕的鸭和鲜香的羊肉,煲汤时最好还要加上党参、当归、熟地和黄芪四味中药,各有益处。
2、起居:穿衣要保暖,早晨莫贪睡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过渡的开始,最低气温可达到零摄氏度左右。俗语有“霜降不算冷,霜降变了天”。此时节,昼夜温差变化增大,人们要注意添加衣服,特别要注意脚部和胃部保暖,同时要加强体育锻炼,做好御寒准备,预防感冒。
保健专家特别提醒,秋天人体皮肤易干燥、脱屑,贴身衣服应定期换洗。手足保养上,要保持双脚干爽。老年人不要穿硬底鞋,鞋要宽松些,袜子要透气护肤。
3、运动:注意动与静的合理安排
霜降一般在农历九月,一片秋高气爽的景象,此时肺金主事,运动量可适当加大,可选择登高、踢球等运动。登高既可使肺的功能得到舒畅,同时登至高处极目远眺,心旷神怡,可舒缓心情。也可选择广播体操、健美操、太极拳、太极剑、球类运动等。
气温越来越低,最好等太阳出来或比较暖和的时候出门锻炼,如果活动量大出汗热了,应该解开衣扣,让身体慢慢降温。每次运动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注意动与静的合理安排,不宜过度劳累,更不可经常大汗淋漓,使阳气外泄,伤耗阴津,削弱机体的抵抗力。
4、防病:重在保暖
霜降时节,气温可能突然下降,昼夜的温差会拉大10℃以上,而我们的皮肤和呼吸系统并不能很好地适应这样的变化。这时,慢性病患者和那些体质差、抵抗力弱的人很容易病情加重或是感冒发烧。另外,冷空气的刺激会使人体血管发生收缩,血压突然上升,从而诱发各种心脏血管疾病。
专家指出,要想预防以上疾病,关键是要保暖,而且体质差的人群,预防工作一定要及时做好。有冷天哮喘发作史的人,要提前服药预防;有高血压病史的人,也要按时按量服用降压药物,定时检查血压,预防心脑血管发生意外。
5、调整起居
秋季保健,首先要注意起居调节。居住的空间应是宽敞而独立的,宽敞的空间不仅便于关节患者生活,而且使人心境开阔。
长期蜗居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使人会感到憋闭及压抑。关节疾病患者不仅肢体活动受限,而且最怕迎风受寒,受寒、着凉可诱发或加重关节疼痛、发僵等,因此很多时候是在室内进行关节康复训练,如做做关节体操、踢踢腿、伸伸腰。
霜降节气应该如何养生九个养生小常识
1足部保暖
常言道:“寒露脚不露”。寒露后,气温逐渐降低,市民不要经常赤膊露身以防凉气侵入体内,同时凉鞋可以收起来了,以防“寒从足生”。晚上用热水泡脚,可使足部的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改善脚足部皮肤和组织营养,减少下肢酸痛发生,缓解疲劳。脚自古就有“人体第二心脏”之说。从养生理论看,脚离人体心脏最远,而负担最重,最容易导致血液循环不好,加上脚的脂肪层很薄,保温性能差,容易受到冷刺激的影响。因此,足部保暖格外重要。
2适时添衣
寒露过后,老人、儿童和身体体质较弱者要注意防寒保暖,逐渐增添衣服。俗话悦“春捂秋冻”,但老人和患有各种慢性疾病者则要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冻”出病来。
换季穿衣别太快,最好厚薄搭配,以保暖为主,不穿单衣也是寒露养生的重要一点。研究认为,当环境气温降低后,人体上呼吸道的抗病能力就会下降。因此,为预防感冒要适时更衣。
3朝盐晚蜜
寒露是热与冷交替的秋季的开始。养生专家提出,对付秋燥的最佳饮食良方就是“朝朝盐水,晚晚蜜汤”。
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喝点蜜水,这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还可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
现代医学证明,蜂蜜对神经衰弱、高血压、冠状动脉硬化、肺病等均有疗效。秋天常服蜂蜜还可起到润肺、养肺的作用。
4早睡早起
寒露过后昼短夜长,自然界中的“阳气”开始收敛、沉降。此时便是人们保养阳气之时,因此,起居时间也应相应调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的论断,就是告诉人们秋季养生的道理。专家说,早睡可顺应阳气收敛,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
5灸脐养秋
如果因脾胃寒凉而腹泻,可用艾灸的方式解决,艾灸肚脐的方法多种多样,你可将燃烧的艾条直接悬在肚脐正上1厘米左右处施灸,以有温热感为宜。
每次灸半小时左右,每天1次,连灸10次为1疗程。一般来说,一年四季都可用此法,但以秋冬季效果最佳。
因体质虚弱而出现的胃肠功能紊乱、神经衰弱等病,用此法防治效果很好。隔姜灸也是现代人常用的一种艾灸方法。取一块姜,切厚片,在上面扎上几个眼儿,放在脐上,点燃艾炷,在姜片上进行雀啄灸(就像鸟啄食一样),以感温热且舒适为宜。
6养阴防燥
寒露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许多人相继出现中医上所说的“凉燥”症状,即咽干、鼻燥、皮肤干燥等。
饮食上,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熏烤等食品,宜多吃些芝麻、核桃、银耳、萝卜、番茄、莲藕、百合、沙参等有滋阴润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物。
水果有梨、提子、荸荠、香蕉等;蔬菜类有胡萝卜、冬瓜、莲藕、银耳和豆类、菌类、海带、紫菜等。
7适当养胃
秋天气温渐凉,而胃肠道对于寒冷刺激非常敏感,防护不当就会引发胃肠道疾病或使原有的胃病加重。因此,寒露以后的养生特别要注意养护好胃部。
首先要特别注意胃部保暖,适时增添衣服,夜间睡觉要盖好棉被。另外,消化道溃疡的发生、发展与情绪也有一定关系,要注意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绪稳定。
8适当运动
秋天气候适宜,空气质量较佳,不妨多接近自然、多运动,吸收天地精华。
秋季是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可根据个人情况进行锻炼,长期坚持可增强心肺功能。散步、爬山等都是很好的选择,但开始时强度不宜太大,应逐渐增加运动量。
9扫除抑郁
秋季,临床上抑郁状态的患者明显增多。专家指出,深秋气候渐冷,日照减少,风起叶落,常会勾起凄凉之感,使人们情绪不稳,易于伤感。
登山扩胸襟是抵抗秋季抑郁症的有效办法。中医早就认识到,登山是治疗秋季抑郁症之良方。重阳登高,就是给秋季抑郁症打一剂预防针。
霜降节气应该如何养生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八个节气。斗指戌;太阳黄经为210°;每年公历10月23-24日交节。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霜降节气特点是早晚天气较冷、中午则比较热,昼夜温差大,秋燥明显。由于“霜”是天冷、昼夜温差变化大的表现,故以“霜降”命名这个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的节令。霜降时节,万物毕成,毕入于戌,阳下入地,阴气始凝。俗话讲“霜降杀百草”,霜降过后,植物渐渐失去生机,大地一片萧索。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霜降节气后,深秋景象明显,冷空气南下越来越频繁。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养生重点
霜降时节是秋冬气候的转折点,也是阳气由收到藏的过渡,养生关键应注意做好“外御寒、内清热”。霜降是秋季到冬季过渡的开始。俗语有“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此时节,昼夜温差变化增大,因此要注意添加衣服,特别要注意脚部和胃部保暖。最好养成睡前用热水泡脚的习惯。
秋末时节,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多吃生津润燥、宣肺止咳作用的梨、苹果、橄榄、白果、洋葱、芥菜、萝卜等食物,搓揉迎香穴鼻翼两侧,练练呬“嘶”音字功等,都有助于我们预防呼吸道疾病。
天气逐渐变冷,身体局部保暖不当或人体为适应寒冷的刺激而有所增加的新陈代谢等原因,使得慢性胃病、“老寒腿”等疾病的发病随之增多。尤其是有消化道溃疡病史的人,要特别注意自我保养,一定要坚持医生的指导治疗,避免服用对胃肠黏膜刺激性大的食物和药物。
“霜叶红于二月花”。霜降过后,枫树、黄栌树等树木在秋霜的抚慰下,开始漫山遍野地变成红黄色,如火似锦,非常壮观。大家在外出登山、欣赏美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保暖,尤其要保护膝关节,切不可运动过量。膝关节在遇到寒冷刺激时,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变差,往往使疼痛加重,故在天冷时应注意保暖,必要时戴上护膝。老年人运动时,不宜做屈膝动作时间较长的运动,要尽量减少膝关节的负重。
养生知识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秋令属金,脾胃为后天之本,此时宜平补,尤其应健脾养胃,以养后天。栗子具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止咳化痰的功效,是这时的进补佳品。霜遍布在草木土石上,俗称打霜,而经过霜覆盖的蔬菜如菠菜、冬瓜,吃起来味道特别鲜美,霜打过的水果,如葡萄就很甜。
古人一般秋补既吃羊肉也吃兔肉。闽台民间在霜降这天,要进食补品,闽南有句谚语“一年补通通,不如补霜降”。一些地方要吃红柿,认为这样可以御寒,能补筋骨。而泉州老人的说法是: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有些地方的说法是:霜降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个冬天嘴唇都会裂开。
《逸周书·周月》:“秋三月中气:处暑、秋分、霜降。”《国语·周语中》:“火见而清风戒寒。”三国吴韦昭注:“谓霜降之后,清风先至,所以戒人为寒备也。”魏巍《东方》第一部第十五章:“论节气,还不到霜降,这里已经下了好几场霜。
【霜降节气应该如何养生】相关文章:
1、有关霜降温暖人心的说说
2、霜降节气的唯美文案
3、有关霜降朋友圈的祝福语
4、霜降节气传统风俗
5、2021霜降温暖人心的朋友圈祝福语
6、20xx年霜降的句子
7、2021二十四节气霜降朋友圈祝福语
8、20xx年二十四节气霜降的说说
9、最新适合霜降的朋友圈祝福语
10、有关霜降节气的朋友圈说说
11、霜降温暖人心的的文案
12、关于霜降干净治愈的朋友圈说说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