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读一本好书,我们的内心可以变得更加充实;通过读一段历史,我们的双眼可以变得更为明亮。读书让人充实,读史使人明智。
结合我院开展的“两学习两争当”和“双十”全员读书活动,最近,我读了《中国石油员工基本知识读本》之《历史》读本,受益匪浅,且感受颇深。读史,粗读,即大略了解人物经历和事件梗要,可增加见闻,增强文化修养和加深文化内涵;精读,即仔细研读某个人物,某段历史,既学智慧,又长谋略。读史,我以为无非是“读人”和“读国”。读人,看的是为人所不同的处事方法和处世态度,“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读国,看的是不同国家的兴衰荣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读书》中说到:“读史使人明智”。意思是读出历史的内在真实,读懂历史的发展规律,能让人通达事理并富于远见,进而能够更为理性的参与到当代历史的建设当中。
读史使人明智。先读史,后明智。
先读史,不仅仅是“要”读,还要“会”读。历史,有正史野史之分,表现形式极为丰富:诗歌、小说、戏剧等等都可以作为它的文学载体。在现代,历史的传播方式则多种多样,书籍已不是人们了解历史的唯一途径。形式多样的电影电视以更为生动形象的方式向人们叙述着过去的历史。
“会”读历史,并不是要求我们一定要看到完全真实的历史。作者在“编辑”其作品时,很大程度上会附加上个人的感情色彩,且由于年代久远,传播方式极为有限等客观原因,我们看到的历史很难保证是百分百真实。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尽可能以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辩证唯物的方法论去了解历史,理解历史,而不是一味追求感官上的快乐和满足。
对于做事,我们常说:胜不骄,败不馁。成功了不沾沾自喜,要注重总结;失败了不妄自菲薄,应注意反省。“要”读历史,就是为了人类能够更全面的思考过去自己的所作所为,无论成败,从而能更好的认识自己,认清自己,以至于能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走得更快更顺。人类在经历重大历史事变之后,总是要分析研究其发生的原因和结果,并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思考如何避免重犯历史错误,思考今后何以更好更快的发展进步。这就要求我们“要”读历史。
后明智,则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避免“空谈误国”,注意“实干兴邦”。每个人在处理事情的时候都具备着主观能动性,也就是我们的行为都是有意识的,是主动的。读史何以明智?在认知历史的时候,无可避免我们都会以个人的尺度去量度、评价历史上的人和事,并从中形成自己的判断和观点,。要想判断是客观的,前提是我们用于量度的尺子是公正的。历史中的人和事,并不是单独的存在,其在客观环境中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中深深蕴含着哲学的道理,认知历史的同时也是在沉思哲学,以哲学的方法
去读懂历史中所蕴藉的哲学道理,由此不断改造提升自我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做到读史以明智。
明智之后就应该是行动了。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运用到实际工作和生产当中,而不仅仅停留在空想幻想之上。实干,才能实现个人价值,创造历史价值。每个人都身处于历史前进的大潮流之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影响历史,甚至创造历史。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充实的现在决定着理想的未来,而深沉的过去则不断为骨感的现实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养分。过去、现在和未来本来就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一段历史。明智的我们,尤其是当代年轻人,一定要铭记过去,把握现在,创造未来。相信,在历史的海洋里,我们年轻一代必将大放异彩。
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和提高,我们一定会在新的征途中大有作为,再创辉煌,为建设国际一流研究院做出更大的贡献。
读史明智发言稿二篇年少时读书,我常常被那个叫司马迁的人感动的落泪。他“恨私心有所不尽”,想要历史留存,为后辈所借鉴,竟是生生忍受宫刑。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代史学家的坚韧不拔,更看到了他所维护的历史对于后代发展是何等的珍贵。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诗经》曾言:“殷鉴不远,在夏之后世。”作为一个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自古就形成了记录和反思历史的传统。而站在封建王朝顶端的中国帝王们,更是深刻践行了“以史为鉴”的作风,汉朝通过反思秦朝的政体,首创“郡国并行制”,完美地结合了郡县制和分封制的优点;唐太宗为防止决策失误,不惜任用大量言官虚心请教。他们以史为鉴,用行动阐述了中国古老的话语,为中华民族奠定了牢固的根基。
其实,以史为鉴何止是中国的名言?几千里之外的西方国家,也将以史为鉴作为治国理政方针。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说过:“历史是生活的教师。”列夫托尔斯泰也对此表示赞同:“历史是国家和人类的传记。”从文艺复兴到新航路的开辟,再到工业革命,西方人民不断反思自己,在反思中进步,让西方能与东方的深厚历史抗衡,迅速崛起。
以史为鉴是时代真理,然总有些人与潮流唱反调。“反孔反儒”,“封建制度黑暗论”,“历史将被唾弃”的言论时有出现。且不说以他们对历史的了解程度是否有资格批驳历史,仅是“黑暗论”就已经站不住脚。无论是中国不断变更的中央官制和土地制度,还是1787年宪法、《权利法案》等,都是历史和时代的产物,凝结了一代人的智慧。从今人之角度来看,这些制度皆有不足,但我们要明白,今人对历史的研究,应旨在注意其历史局限性,立足于当时的社会条件进行评说,如此才有研究的立场和价值。正因为制度是需要不断完善的,才有了政治历史等多门学科。倘若制度和理论一蹴而就成为亘古不变的自然法则,现代政府就可能瘫痪,政治和历史这些学科,也不在有存在价值了。
然而,以史为鉴往往会被过于“专一”者误读。今年,巴黎圣母院失火的消息牵动了许多人的心,在为文明祈祷的同时,许多不和谐的声音涌现出来。“谁让他们烧了我们圆明园,巴黎圣母院该烧!”真是可笑至极!这些所谓的爱国主义者,只将眼光停留在过去,错误地将历史当做报复的筹码。他们作为错误理解“以史为鉴”的代表,不仅输掉了百年前的战争,也输掉了今日的颜面。的确,中国不应忘记历史,不应忘记英法联军的暴行,但以史为鉴应该是反思过去的不足、奋起直追,应该是像今日中国这样,以雄姿屹立世界,而绝不是站在狭隘民族主义立场,为自己和祖国抹黑。
进入21世纪,时代迅速发展,以史为鉴依旧是我们应遵循的不二法门。那么我们要怎样正确的以史为鉴呢?首先,要培养忧患意识。“生生之谓易”,变动不居的世界要求我们居安思危,革故鼎新,从前人失败吸取教训,防患于未然。其次,则要有务实精神。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借鉴,要解决的也是真实的现实问题,切勿教条僵化与高谈弘论。最后,要有未来指向。习总书记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上指出,我们要从历史大势中把握规律,引领方向,把握各国走向开放和融合的趋势,投身于时代发展。根据历史经验推动现实走向合理和应然,这才是“以史为鉴”的真谛所在。
“读史明智,鉴知往来”,愿你我都能把握历史潮流,做时代的弄潮儿,正视历史,研究历史,这样才能更理性看待当下,为祖国创造更好的明天!
读史明智发言稿三篇读史可以明智,中国作为唯一一个文明不曾间断的国家,拥有五千年的历史底蕴。广大党员干部应读史、懂史、用史。在工作中高瞻远瞩、真抓实干、敢于创新,锻造“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真韧劲和善始善成的真本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脱贫攻坚、蓝天保卫战等事业中敢于挑最重的单子、啃最硬的骨头。在思想根源上牢固树立文化自信,将优良的作风体彰显在久久为功的行动中。
读史有利于提升眼界。横看世界史中,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玛雅等文明古国已经消失在历史的河流中。但是他们的文化中依然有无数的未解之谜,胡夫金字塔、玛雅预言、木乃伊等等都是现在依靠高科技依然无法解释的。同时,读世界史可以了解整个人类文化进程,了解社会结构。只有社会主义才是最适合中国的道路。坚定不移的在党中央的领导下,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进程中,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都是压迫剥削人民的政权,在政治清明可以延续,一旦生活收到压迫苦不堪言的时候就会揭竿而起,走向推翻政权的道路。而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群众所想、所思、所思贯彻到工作中,时刻与群众保持血脉相连的联系。切实将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落到实处。
读史有利于升华自我。基层是一座大熔炉,只有在其中淬炼过的人才会明白这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作为乡镇干部,不仅要应对上级的各种检查,处理办公室日常工作,更要学会和不同的群众打交道,应对各种矛盾纠纷。切实在工作中挑最重的担子,沉得下心、吃得了苦,察民情,听民意,迎难而上,攻坚克难。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