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曹禺和夏衍属于同一个时代的剧作家,因此他们的作品经常被拿来对比.虽然其二者的剧作都受到了西方现实主义影响,但仍然表现出鲜明的特征.本文主要从取材角度、矛盾表现形式以及结构形式这三个方面着手进行分析,研究了曹禺和夏衍戏剧的特色及差异,希望能为广大读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曹禺;夏衍;戏剧特色;结构形式
[中图分类号]:J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9-154-01
曹禺和夏衍作为著名剧作家,都在戏剧创作领域作出了卓越贡献.曹禺的《雷雨》是我国现代戏剧步入成熟阶段的标志,而夏衍的《上海屋檐下》则开创了独特戏剧表达的先河.此二者的戏剧作品各具特色,存在较大的差异.针对其中的特点和差异性展开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取材的比较分析
曹禺和夏衍都是我国现代十分有名的戏剧家,并且都有不少经典的作品流传.但从取材的角度分析,就会发现他们的戏剧特色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曹禺的作品可以概括为生活戏剧化,而夏衍的作品则可概括为戏剧生活化.曹禺的经典代表作品便是人们熟知的《雷雨》,其主要是利用小剧场反映大社会的现象,并给日常生活染上了戏剧化特色.《雷雨》中,繁漪这位女性形象颇具代表性,她接受过新式教育,外表看起来文静柔弱,但是思想却十分前卫、先进.她十分渴望自由,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以及丰富的生活,是一个具备“雷雨”性格之人.作者塑造的这一形象,表现了其取材的特色,展示出生活戏剧化特点.
而夏衍的作品,大多是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创造出独具魅力的人物形象,讲求真实和自然.他在《上海屋檐下》中,塑造了小人物林志成的形象.这一人物是匡复的好朋友,他一生郁郁不得志,但是能够在匡复入狱的时候帮忙照顾他的妻儿.当匡复回来以后,他已经和好友的妻子杨彩玉相爱,因此他内心十分自责,陷入了纠结和矛盾当中.[1]后来,匡复放手成全了他们,这也表现出对爱情和人生的真诚态度.夏衍在作品中经常强调人性之美和纯朴之美,这种取材的角度,展现出戏剧生活化特征,能够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
二、矛盾表现形式的比较分析
对于一部戏剧而言,作者经常会采用多种方法,烘托出剧中存有的矛盾,并经由人物形象的塑造,构建出相应的环境氛围.如曹禺的戏剧中,采用了较为集中的手法展示了各种矛盾及冲突,并且将这些矛盾高度地融合在了一起.他的《雷雨》中,整部剧讲述了从早上到晚上所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但正是在这短短的二十四小时内,就包含了长达三十年间所延续的事件.故事一开头,周鲁两家便开始散发出味,表现出非常明显的矛盾和冲突.不管是周萍、繁漪、四凤、鲁妈还是周朴园,其间都存在着纷繁复杂的关系,剪不断理还乱.由此可见,曹禺很擅长从正面描述人物之间的矛盾,并能把现实的残酷全面地展示出来.[2]
而夏衍对矛盾的处理,就显得更为朴实内敛,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他在《上海屋檐下》中,描写了人物内心复杂的矛盾及冲突.当匡复出狱回来,发现自己的妻子已经和自己的朋友相爱,这对于他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而林志成与杨彩玉二人,内心也承受着煎熬与折磨.但这些人物心中的纠结与矛盾,都表达得十分委婉,没有突出和外露.因此可以说,夏衍对于戏剧中矛盾的处理和表现,都偏向于冷静和内放,这和曹禺相比是截然不同的.
三、结构形式的比较分析
曹禺和夏衍戏剧作品的结构形式,也存在较大不同.曹禺的作品具有封闭式特点,其经常创造一些跌宕起伏的情节,以此抓住观者的注意力.他的戏剧作品中,不少精彩之处都汇集于剧情发展的或结局,因此集中性很强,情节非常紧凑,而出场人物也通常较少.比如《雷雨》中,在短短二十四小时内就讲述了整整三十年的故事,可谓十分紧凑.而地点就安排在周公馆里,因此其结构具有很明显的集中性、封闭性特征.但其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却极为复杂,互相之间牵扯不断,看似简单,底下却隐藏着不少扣人心弦的事件.
相比之下,夏衍的戏剧作品则具有结构形式简单、严谨的特征.他经常会运用开放式的结构,把整个故事的内容清清楚楚地展示给受众,让人一目了然.比如《上海屋檐下》,就十分明确地讲述了林志成、杨彩玉以及匡复之间的复杂关系与三角矛盾,不仅交代了事件的开始,并且也详细地阐述了其发展的过程.虽然情节不够跌宕起伏、震撼人心,但是却娓娓道来,让人有一种逐步深入地融入其间的感受.[3]这样的结构形式可以说是夏衍戏剧的特色,在简洁的剧情中平静地讲述故事,使人更容易理解.
结束语:
不论是曹禺还是夏衍,都是我国戏剧史上著名的剧作家,为我国戏剧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两位剧作家的作品都各具特色,无论是从取材角度看,还是从矛盾表现形式或是结构形式角度看,都存在一些差异.因此,对其二者的戏剧特色进行比较分析,能够让人更深入地把握其作品内涵.
参考文献:
[1]韩日新.凤头、猪肚、豹尾的不同形态——曹禺与夏衍戏剧结构艺术比较[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68-74.
[2]丁罗男.从现实主义到新写实主义——论曹禺的经典意义和当下意义[J].艺术百家,2013,26(06):40-46.
[3]吴斯佳.戏剧电影化:夏衍剧作审美价值的建构[J].江西社会科学,2013,31(03):213-216.
括而言之:此文为一篇关于经典比较分析专业范文可作为夏衍和曹禺和戏剧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比较分析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谈曹禺戏剧创作和戏剧观以《北京人》为例
【摘要】曹禺是中国最有成就的剧作家之一,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是中国诗化戏剧的集大成者,他的杰作实现了中国现代戏剧与传统诗学精神的沟通和对接从创作第一部剧作雷雨开始,曹禺就力图与当时风行的问题剧划清.
如见肺腑、如共痛痒从《中国现代文学讲义》看钱谷融的曹禺
黄修己1995年编的中国新文学史著作编目,注明“不收无书号之非正式出版物”①,洪亮20xx年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目录,也注明“各种内部印行的史著均未列入&rdqu.
解读曹禺话剧《雷雨》中的命运观
摘要对于雷雨这部话剧,大家并不陌生,曹禺在创作过程将每一个人物都塑造得极为生动,在压抑的演出氛围下似乎有一种巨大的力量在躁动,这就是命运的力量本文以曹禺所创作的雷雨为研究对象,从人物角色的角度分析.
想起夏衍讲课
上世纪五十年代,当时任xxx文化局局长的夏衍曾来到上海电影局的小礼堂,为我们上影全体创作干部讲过课我至今记得,他讲的是细节的真实,对一部作品的重要性他说“西方有些作品本来是胡编乱造的.
夏衍上海屋檐下中匡复的人物分析夏衍戏剧人物分析之匡复每一个文学评论家都有自己独到的评论方法,文学功底深厚的李健吾同样如此。
在本篇评论中,李健吾善于使用论证的观点。先引出问题,再论证问题,最后得出自己的观点。作者在引出问题时,并不是简单的提出问题,而是借鉴中西方大家的观点,从正或者反的角度分析,最后再引申到夏衍本身。首先在评论一开始作者提出我们生活的是新旧交替的时代,由此推出了夏衍以及一些作家所生活的现实。在说明中穿插了对夏衍有影响的《两个伊凡的吵架的故事》以及果戈里对一些戏剧舞台上存在的弊端的痛斥。其次是先指出戏剧文学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由此引出夏衍为什么会放弃历史剧的原因以及他对于剧作家“态度”,”在论述中评论家引用了左拉、西塞罗和雨果等人观点,道出了夏衍创作《上海屋檐下》的企指。接着又提出了现实的分类,把现实分为集中式和自然式,并且夏衍先生更为节制和公正。作者在论述中不仅把浪漫主义和自然主义进行对比,还引用了赫威斯和福楼拜的观点,更有力的论证了现实主义服役于全人类。最后总结的观点是现实限于现代,夏衍先生的现实主义自然不收历史剧,然后又指出历史和现代并不属于两个绝对的世界和现实含有现代和历史,历史绝对挑不起全付的现代,歪扭仅仅两伤的说法。前者通过歌德“戏剧应当完全印上这种时间和色彩;换了世纪,换了空气”和左拉“历史剧是不可能的,后者通过对夏衍先生的《赛金花》和《秋瑾》这两部历史剧的批判指出夏衍太急于“嘲讽和诅咒”的问题。作者通过古今中外的举例以及各种学术理论最终论证了夏衍先生创作《上海屋檐下》的缘由。
作者在评论中大量使用了比喻、排比、对比和引用等修辞手法,使一篇严谨、逻辑清晰的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比喻比如文章提到“人心永远是一尊富有韧性的懒神,苟安、自私,却又仿佛感到厄运将临的宙斯大帝”。排比比如文章对于现实的定义,即“即非形而上的现实,跳出时与空的拘囿,又非十九世纪正人君子所不齿的现实,更非中世纪教徒空灵的现实,看作观念的去路”。这样的排比增加片段的气势,也让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对比比如说把夏衍的《赛金花》、曹禺的《日出》和《雷雨》和宋之的的《武则天》中对现实性的把握程度进行对比,得出曹禺现实描写的真实和宋之的现实描写极其武断的结论,这样的对比能更清晰的定义现实并且指出了夏衍在剧作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将夏衍的《赛金花》和熊佛西的《赛金花》进行比较,用熊佛西作品的过于胆怯、感伤衬托出了夏衍剧本的时代空气。许许多多的对比都凸显了夏衍质朴的美德。引用的修辞手法在前文中已经提及许多,评论家运用大量中外文学家或者理论家的观点去证实或者说明自己的观点,使所说的内容更加具有说服力,也更能彰显作者的文学功底。例如引用白尔唐先生的“这是一个年月问题,······”来具体说明说明历史与现代,为下文的批评做了很好的铺垫。
整片评论其实是围绕夏衍的写作历程以及创作的先后顺序展开,中间穿插了许多作者的议论与观点。上文已经提到,夏衍受到东西方哲学家思想的影响和现实主义的熏陶,并且逐步加深对自己的了解,放弃历史剧的编著,把视角转到了对现实生活中的小人物身上。从《赛金花》到《自由魂》再到《上海屋檐下》,作者从辩证的角度,即对夏衍历史剧进行了表扬,赞赏夏衍历史剧洋溢着时代空气,并且更为理智,又批評了他因急于嘲讽和诅咒而失去了耐性,并不是所谓的喜剧材料,缺少了沉永。夏衍经历痛苦的反省后,不断锤炼自己,转换自己的思维,从英雄人物转到渺小人物,更加深入最底层的人民,展现他们琐碎的生活,直会他们的灵魂,这也就是《上海屋檐下》的由来。在评论《上海屋檐下》时,作者同样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褒的是夏衍情调的单纯、忧郁,把平凡化为真实,把琐碎化为陪衬,画龙点睛,把活人放了进去。贬的是作品缺乏深度和幅员,黯然无色,流露出喧宾夺主的倾向,太过于宣扬时代精神,笔致欠活泼,缺乏语言与动作在情节上巧妙的安排,人物沦为情节的傀儡。
李健吾善于运用铺垫与转折,并且从正反的角度对夏衍作品进行评论和介绍,不仅让读者了解了夏衍创作的心路历程,同时也明白了其创作的不足。这样的评论给读者带来了许多的惊喜,非但不会觉得评论空洞乏味,反而会更感兴趣,并能从中了解到更多关于夏衍的创作。
李健吾的语言即有学者式的语言,又有严谨、犀利的语言,他的语言灵活多变,没有多余的废话,总能抓住最主要的部分进行描述,滔滔不绝的口才使文章充满浓郁的机趣。学者式的语言比如在他描写我们所处的现实时会说:“我们来到这样一个文物昌明的枢纽。时间把错综的纹理呈现在风平浪静的水面,美与丑在这里漂浮,道德与罪恶在这里滋生,这单纯的世界,他的表现光怪陆离,存在于每一刹那,正是我们供养的现实。”李健吾总是能捉住最为恰当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语言精辟而没有半点啰嗦;语言真切而没有半点浮夸;语言活泛而没有半点枯燥。作者语言文汇贯通,文学涵养和文学功底极其深厚,因此在他笔下的语言总是能让人眼前一亮。作者严谨、犀利的语言比如他在评论夏衍《上海屋檐下》时说“《上海屋檐下》缺乏曹禺先生的作品的深度与幅员,然而它有质朴的美德,一切不求过分”。还有作者评价夏衍先生时说,“在艺术上,夏衍先生依然慎重将事,他不夸张他的情绪,一切依据人情,不求过分,不作无益的呐喊”。在这篇文章中,有许多这样严谨、犀利的语言,这直接表现出作者锐利的洞察眼神和他严谨的评论态度,从非常客观的角度去对待文学评论,较少掺杂自己的主观意见。
作者博学多识,引经据典,收放自如,通古晓今,将古今中外的知识融会贯通。李健吾通晓中外文学知识,对中外文化了如指掌,运用自如,并且深受它们的影响。因此在李健吾先生的戏剧、评论集等著作中不难看到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在介绍夏衍先生创作所受影响以及夏衍先生戏剧观点时,他灵活运用了许多东西方的观点,比如西方左拉、雨果、果戈里、西塞罗、福楼拜、赫威斯、歌德等哲学家的观点以及西方自然主义、浪漫主义、西方戏剧等的理论,还有东方的魏如晦、藤森成吉等人的著作和观点,通过对这些学术观点和著作的了如指掌,以此来证明夏衍对于现实主义戏剧的观点以及他创作的心路历程。同时作者还列举了许多和夏衍一样身份的剧作家,通过他们作品之间的横向比较,来评论夏衍的剧作。比如作者把夏衍的剧作与戏剧家曹禺的《雷雨》和《日出》、熊佛西的《赛金花》、宋之的《武则天》的戏剧进行比较,通过辩证法的角度的比较来分析夏衍先生戏剧的优势和缺陷,表明自己的看法。
李健吾先生自身的文学素养毋庸置疑,在他这样通晓古今、博学多识的文学素养和辩证的评论下,我们阅读的就不只是一篇评论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在看一篇内涵丰富的文章。
夏衍上海屋檐下中匡复的人物分析夏衍戏剧人物分析之匡复《夏衍·上海屋檐下(节选)》原文、赏析、鉴赏
剧本写于1937年4月,是夏衍早期剧作的代表作。这是个三幕剧。作者截取抗战前夕上海小市民生活的一个横断面,写出上海常见的一楼一底的弄堂房子内五户人家的悲剧。二房东林志成、杨彩玉一家和革命者匡复之间的爱情纠葛,是全剧的主线。林志成是一个工厂的下级职员,由于不被重用而满腹牢骚,终日闷闷不乐。杨彩玉,原是个大胆的恋爱至上主义者,为了和革命者匡复结合而抛弃了家庭。后来匡复被捕入狱,彩玉带着五岁的女儿葆珍与匡复的好友林志成同居。匡复从狱中出来,终于和分离十年之久的妻子、女儿重逢,但长期的牢狱生活损害了他的健康,他想复婚,但又不愿破坏林志成与杨彩玉的平静生活,经过极度痛苦的思想斗争,匡复不辞而去,重新投入时代的洪流。摩登少妇施小宝,由于丈夫搭上大轮船四海漂流,长年累月不归,为生活所迫,她被迫沦为娼妓,过着辛酸的日子。孤苦伶仃的老报贩李陵碑的独生子在“一·二八”战争中从军牺牲,致使他精神失常,疯疯癫癫。洋行职员黄家楣,个性倔强,因为不肯低三下四伺候买办和外国老板而失了业,正处在贫病交加的困境中,而他的老父亲偏偏在这个时候从农村来到上海。老父亲用自己的血汗钱把黄家楣培养到大学毕业,满以为儿子在上海已经有了“出息”。黄家楣夫妇对父亲隐瞒真情,借债典当,强颜欢笑,招待父亲,父亲觉察真情,托故回乡,临走时还把自己随身所带的一点血汗钱塞到小孙子身上。小学教师赵振宇的薪金难以维持一家四口的温饱,但他安贫乐天,与世无争。剧本还写了以葆珍为代表的“小先生”活动,它表现了作者对这些小人物的未来抱有信心和希望。
这个剧本结构方法比较特殊,它不同于一般以一个中心事件或一两个主要人物贯串全剧的结构方法,而是截取社会生活的一个横断面,把五家人的生活同时搬上舞台,“是一出个个角色有戏的群戏”。五户人家的生活经历在剧中相对独立,时断时续,交错进行。剧情波澜起伏,布局井然有序。剧作家以这些画面展示了一个令人窒息的黑暗时代,以及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挣扎与期待。
夏衍的剧作不追求曲折离奇的戏剧冲突,他恪守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善于用朴素、平易的抒情笔触创造气氛,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通过平凡的日常生活阐明深刻的主题思想。
注释
①《上海屋檐下》是三幕话剧,描写20世纪30年代中期上海一所弄堂房子里五户人家一天的生活。剧情梗概如下:二房东林志成是某工厂职员,整天受资本家的气。他的妻子杨彩玉原是他的好朋友匡复的妻子,十年前匡复因从事革命活动被捕入狱,七年前林、杨便同居了,带着她和匡复生的女儿葆珍住在一起。这一天匡复出狱,在林家与妻、女重逢。已被厂里革职的林志成向老朋友承认了错误并打算出走,杨彩玉也要求匡复再给她幸福。匡复想复婚,但又不愿意破坏林、杨的平静生活,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终于悄然离去,重新做革命工作。这是全剧的主线。剧本还写了其余四户人家的生活。②客堂间:原是供接待客人之用的房间。剧中二房东(把租来的房屋再转租给别人而从中取利的人)林志成和他的同居对象彩玉就住在这一间房子里。③亭子间:这里指位于正楼后面、厨房上面的一个房间,矮小而且闷热。现在正住着五家中的一家——洋行职员黄家楣和桂芬夫妇。①灶披间:本是这座弄堂房子里的一个窄小的厨房间,现在正住着小学教员赵振宇一家。
②“火烧红……”,即《火烧红莲寺》,当时的一部无声电影。③氽(tun)掉:漂掉。氽,方言,漂浮的意思。这里是说,因为雨水多,田里的庄稼被水漂走了。
①出气洞:方言,又写作出气筒,即被别人用来发泄不满、愤怒情绪工具。
①“小先生”:与下文的“即知即传人”,都是教育家陶行知在20世纪30年代提倡的普及平民教育的措施和口号。“小先生”的措施是组织在学儿童深入工厂、农村、家庭,向不识字的人扫盲、讲故事、教唱歌等。
①“劳作”:小学生在课堂上练习手工劳动的课程,叫劳作课,劳作课上做的成品叫“劳作”。
①黄梅天:每年春末夏初梅子成熟变黄的一段时间,长江中下游一带连续下雨,这种天气叫黄梅天。因空气潮湿,东西容易发霉,所以又叫“黄霉天”。
②爱尔伐岛:通译厄尔巴岛(Elba),拿破仑的流放地。
③Johnie:施小宝的船员丈夫取的外国名字。
④死坯:方言,该死的(东西),有时用骂人,有时又用作爱称。
①有个丸(wan)字:指日本船,日本船名都有“丸”字。
②白相人:方言。即流氓。
①报死:意思同“报丧”,把死亡的消息通知死者的亲属。形容事情很急。
②花旗:旧时指美国,由美国国旗的形象得名。
①黛莎:苏联作家革拉特珂夫所著长篇小说《水门汀》中的一个人物,是一个经过革命锻炼的性格坚强的女性。下文提到的格莱普,也是这部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②《水门汀》:革拉特珂夫20世纪20年代前期以苏联十月革命以后经济恢复时期的生活为题材写成的长篇小说。20世纪20年代末即被翻译成中文在中国出版。书名又译作《士敏土》、《水泥》。①衖(long):同“弄”。衖堂,即“弄堂”,小巷子。①老枪:鸦片烟瘾很大的人。这里指那个沙嗓子的卖报人。枪,指鸦片烟枪。
①“金乌坠……珠泪双流……”:这是京剧《李陵碑》中的一段唱词。金乌,太阳;玉免,月亮。“金乌坠,玉免升”,即太阳落下去了,月亮升起来了。娇儿,心爱的儿子。②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李陵碑的唱功跟马连良差不多。马连良,著名京剧演员。这里的“老板”为方言,是对京剧演员的尊称。
③督办:民国初年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一省的最高军事长官,有时也称督军或督理。
①“含悲泪……遍体飕(sou)飕”:也是京剧《李陵碑》中的唱词。飕飕,本义是风声,这里是风吹在身上感到很寒冷的意思。
②搁楼:在房子的屋顶和地面之间,用楼板隔出来的矮小房间。一般供堆放杂物,也可住人。
③单生子:独生子。
④“一二八”打仗:指上海军民自1932年1月28日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
①雷公:传说中专司打雷的神仙。
②春花:指大麦、小麦、油菜等上半年收获的农作物。
①像戏里做出来的薛平贵:像演戏时演员扮演出来的薛平贵。薛平贵,中国传统戏曲里的人物,没有做大官前,家庭非常贫寒。
①工场管理:这是林志成在厂里的职务,即负责管理工人的职员。
②歇斯德里;今译作歇斯底里,英文hysteria的音译,形容情绪过于激动,举止失常态。
①包饭:饭馆和用膳人双方议定,用膳人按月付清饭钱,饭馆则按时供应饭菜。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