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情绪,心理学的研究一直试图揭示情绪的本质。最近,多位国际上享有声望的情绪研究专家获得了一些有趣的新发现。20xx年9月,波士顿大学焦虑研究中心主任,心理学家StephanHofmann研究发现,社交焦虑情绪存在类似于感觉适应的变化,也就是随着时间的延长,焦虑会出现自发的缓慢下降。他们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帮助社交焦虑者多次主动体验焦虑,从而加快焦虑的下降。
紧接着在20xx年5月,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心理学系的MayaTamir教授在一项关于愤怒情绪的实验中设置了一个面对面的谈判任务,在进入实验室之前,通过交谈让一半参加实验的人相信愤怒在谈判中是有用的,让另一半相信愤怒是有害的。结果发现,相信愤怒是有用的人,在谈判过程中表达了更强烈的愤怒情绪。Tamir教授因此在论文中写道:“我们的数据表明,人可以根据情境主动改变愤怒情绪的强度。”
与前面这两项研究类似地,最新一期的《PsychologicalScience》发表了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情绪研究的权威学者JamesGross的论文。在实验中,参加研究的人被告知正在进行的是一个药物临床试验,测试一款名为“Bramitol”的药对记忆的作用。实验人员告诉A组参与者——这个药物的副作用是嘴巴干和增强情绪控制能力,而告诉B组参与者——这个药的副作用是嘴巴干。在服药后等待了10分钟,所有参与者都被告知因为先前的记忆测验没有达标而不能继续实验了。结果发现,认为药物的副作用是增强情绪控制的A组参与者此时体验到了更少的失望和难过情绪。但其实他们服用的就是普通的维生素片,对情绪控制不会有任何影响。也就是说,即使在没有药物真实作用的情况下,失望、难过等情绪是可以被控制的。
美国心理学会主席AndersonNorman于这几项新发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表示这些发现不仅能够加深对于情绪本质的认识,并且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可以帮助大众更好地控制情绪,提升情绪健康。
心理与读书的关系激烈的竞争、沉重的压力,常常让人陡生一种“像是普度众生的苦舟,只是自身已没了航标”的迷途般的困惑与茫然。此时,伸手向书,书里面的风清月朗、鸟语花香,会让你不知不觉中远离纷扰繁杂的是是非非。用淡淡书香滋润身心,是一种最简明的、真正意义上的恬淡与休闲,那份精神的轻松愉悦,让人如沐春风,心情变得明净豁亮,思想变得丰盈开朗!而这种心态,恰恰是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
早在2400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阅读有“兴”(想象和联想)、“观”(观察力)、“群”(合群)、“怨”(发泄怨气)的功效。
进入现代信息社会后,读书的功用非但没有萎缩,反而在不断延伸和拓展,成为保健益寿的良医和心理疏导的益友。许多心理困惑、心因性的疾患常常能够通过阅读消灭于萌芽状态,如抑郁、焦虑、恐慌等。心理学借鉴读书的这种功效,创造了“阅读疗法”。
最早从现代科学角度论述“书疗”(也称“阅读疗法”)概念的,是美国人J・M高尔特。1848年,高尔特在美国精神病年会上宣读的论文《论精神病患者的阅读、娱乐、消遣》,被认为是书疗研究的第一篇论文。读书疗法的含义包括用有选择性的读物辅助医学和精神病学的治疗,以及通过有指导的阅读帮助解决个体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阅读不同感情色彩的文章书籍,能解除烦恼,淡化抑郁,振奋人心,减轻某些疾病的症状。
古典诗歌形式短小精悍,易于朗诵。浅吟“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悠远深邃的意境能平复人们浮躁的心;而高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样的诗歌常常会使低落的心情高昂起来;高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可让失意的人斗志昂扬;“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让你我看到人生原来也可以做到这样豁达……在诗歌的韵律和意境中,血液开始升温,细胞开始活跃,心开始荡漾起波纹。不知不觉中,我们的睡眠改善了,食欲增加了,曾经沉寂的心灵之河,开始澎湃起生命的浪花……
哲理散文和抒情小品,以其简洁灵动的文字,将爱情、友情、亲情在作者的笔下延伸,做人与求知的道理在字里行间得到演绎。其对生命感悟的独特,会让内心迷茫无助者感觉到人生豁然开朗,从而学会自我反思、自我鼓励、自我启迪,于“润物无声”中丰富了精神世界,塑造了美好人格。如果把阅读哲理散文、抒情小品当作一个习惯,你总能从阅读中寻找到“柳暗花明”的快乐。
三国时期曹操读陈琳檄文而治愈头疼。明代戏曲作家和养生学家高濂在专著《遵生八笺》中明确指出:“读书得法,能收到祛疾养生的奇效。”现代作家秦瘦欧曾说:“我自小多病,但又最怕服药打针,几乎每次都是依靠着《西游记》、《封神演义》、《江湖奇侠传》、《福尔摩斯大探案》等书,获得充分休息并恢复健康。”
书海无涯。书的内容不同,功效当然也不尽相同。而每个人在成长中遇到的困惑也是千差万别的,那么,如何在茫茫书海中对症下药,取得“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阅读效果呢?
可以根据自己所需,选择恰当的读物。如因脾气暴躁、情绪表达失当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的人,可以阅读能够让人宁心静气的书籍,如经典古诗文、卡耐基成功系列丛书、《菜根谭》等;常觉人生无望、生活没有目标、行动迟缓、缺乏憧憬者,宜读读名人传记类书籍、励志类书籍,如《俞敏洪如是说》、《活出自己――让生命拥有一切可能》、《一个年轻人的战场》等,以此激励自己;对于整天闷闷不乐,心事重得头疼,遇事总是看到消极面、忽略积极面的人,可以阅读《讽刺与幽默》、《让心灵透透气》、《感动世界的故事》丛书等,从阅读中体味生活的美好、快乐,释放压抑的心情,寻找生命的感动。
读书具有潜移默化的心理效应。心理困惑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有意或无意地获得情感上的支持、认同,并通过体验作者设定情境中的恐惧悲伤,使内心的焦虑得以释放,使情感净化,遇事想得开,提得起,放得下。阅读过程还有助于读者通过心理活动和作品内容之间的整合产生领悟,从而化解各种忧思愁绪,保持健康乐观的心境。那种在书中揽胜的惬意,那种在寻求中的物我两忘,实在是一种美妙和不可多得的心理体验。
心理与读书的关系针对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我们采取了问卷、晤谈、自我评价报告、网上调查等四种不同的方式,进行了调查,发现大学生有心理障碍的“已达30%"之萄对这种状况,图书馆仅仅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是不够的,应该变被动为主动,利用图书馆自身的优势,力所能及地为大学生减缓或排除心理障碍.
一、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类型及读书治疗的作用
多数大学生都有良好的读书习惯,这是区别于其他心理障碍群的重要特征。读书的娱乐作用不言而喻,它为读者提供的联想空间,远大于影视;读书的益智功能显而易见,它为读者带来智慧和灵感;读书加大信息量的储备,它为读者积蓄终身受益的能量。读书用于心理治疗所起的暗示作用易于被读者接受,如你孤独悲枪时,一篇挽歌式悲剧作品会让你产生心理置换,对情绪有改善作用。当你失意低落时,一部充满激情,健康向上的传记,会唤起心底的.愉悦,这为多数学生认同。特别是图书馆书刊资源丰富,它为对症阅读治疗提供了便捷、灵活等诸多方便。最近,美国学者在实验中证明了精神状况对免疫系统起作用,乐观、豁达、健康的心理状态能抑制或治疗疾病。因此,用对症读书来治疗或减缓大学生心理障碍是有效的,是医生、辅导员、父母、同学、朋友无法替代的。通过分析调查资料,我们把心理障碍患者归纳为三个类型:
1.理烦赚型
心理烦躁是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所造成的一种明显的阶段性情绪波动.它的诱因是学习压力大、考试紧张、缺少沟通,主要表现为郁闷、自卑、烦躁、焦虑,如得不到疏导和排除,任其迁延,势必会加重痛苦,影响学习。此类学生占心理障碍患者的1/2,问卷中反映,为了放松身心,摆脱困惑,排遣烦恼,选择到图书馆读书是最多的。读书中领悟作者的意图,理解文章的内涵,与人物、事件、理念产生共鸣,从而得到感情的升华和美的享受,使郁闷减轻,焦虑缓解,这是调查中大学生普遍认同的。为此,我们提出了“为人找书,为书找人”的服务目标。信息反馈表明,“烦躁型”学生在针对性读书和听音乐的过程中,心理状态得到明显改善。
2.沮丧失意型
这类学生多知识面较窄,视野不够开阔,能力不强,观念不够开放.他们的心理困扰主要来自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冷漠和人生目标不明确,由此而产生厌世、颓废心理,持续时间长,负面作用大。我们认为这与社会大环境有直接关系。现代社会生活使人际关系发生了很大改变,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程度降低了,利益冲突加剧,乍习、生活方式与高中不同带来的不协调,使之产生迷茫和困惑,对他们来说,适应社会变化发展是必要和必须的。交流中不少学生提到,有时一本书,一个人物,一个情节能改变人的一生,可见学生对书本的认识并不亚于教师,只是他们还没有找到对症的书刊。对此我们有针对性地选择了《心灵鸡汤》、《做人与处世》、《谁动了我的奶酪》、《你准备好了吗》、《100个成功的策划》、《失业下岗问题对比研究》、《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四海为家》等一大批实用性的图书入藏,深受学生欢迎。
3.萦张胆怯型
这类心理障碍表现为考试紧张、上体育课紧张、交流胆怯、交际困难、单相思、害怕当众讲话等,它的成因虽有一定的遗传因素,但主要是后天环境造成的。据我们了解这类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子女期望值高,潜移默化中被强加了巨大的压力,人与人交流少。大学前教育基本是死读书,读死书,特别是高中阶段有70%的学生没有体育课,"90.9%的学生没接受过有组织的心理卫生教育和性教育”,幻显而易见,这是传统文化的禁锢和应试教育的弊端造成的能力欠缺。对此,我们建议学校基础课在注重个人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为学生组织意在提高自制力的报告会和专题讨论,又选择购入了《卡耐基交际大全》、《交际与口才》、《爱情婚姻家庭》等书刊。在我们设置的“回音壁”信箱中,不少学生投来了谈读此类书的收获并要求继续增加此类书刊的信函。
二、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步骤
已经做过的调查只能说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有了初步的了解,正在进行的针对性读书治疗心理障碍也刚刚开始。学习和探索中我们翻阅了大量资料,其中最具权威性的《医学心理学》对读书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没有涉及,因此,读书治疗如何开展,怎样进行,尚无借鉴的方法和步骤。从我们探索的一点经验来看,开展阅读治疗是必要的,也是有成效的。下一步我们的工作步骤是:(1)做好基础工作。请我院的心理学、卫生学、神经医学的教师,为图书馆工作人员开办一个较为固定的、长期的学习班,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应对能力及综合素质。(2)利用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针对调查所反映的大学生心理状况,分类编纂一本有关心理问题的专题书目。(3)利用广播、院报、新书介绍专栏等宜传工具,对阅读疗法的好处、作用广而告之。(4)在图书馆开辟一个心理交流园地,鼓励学生讲述针对性读书解决心理障碍的切身感受,或以文字形式交流读书治疗中的体会(5)总结经验和教训,制定一个长期规划。
在高校图书馆开展针对性阅读疗法,是一种心理素质教育,它是图书馆职能的延伸,对预防心理障碍的形成,提高自制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自我修养是必要的。尤其是这种方式方法的经验积累和总结,对心理障碍患者由被动找人治疗变为主动自我治疗提供了可能。
三、建议
利用图书馆自身优势,开展针对性读书治疗心理障碍的活动是有益的,但由于没有心理医生的介人,使这项活动缺乏准确性。因此,我们建议组建一个“针对性读书治疗小组”,参加人员有:低年级学生、相关专业基础课教师、辅导员、心理医生和图书馆工作人员,定期开展讨论,每次制定出一个完整的读书计划,用一个学年的时间进行跟踪调查,年底量化各方综合测评,以积累明年改进工作方法的经验。在此要注意的是,工作中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新异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独特性及创新精神,万万不可将此与心理障碍混为一谈。读书不是目的,学生将来要到社会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保持一种平和、认真、踏实的心态,用流杨、变通的思维方式去面对学习和工作,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希望的,也是走向成功的基石。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