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其七唐代-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臾:臾(yú)〔须臾〕见“须”。禹:禹(yǔ)传说中国夏代的第一个君主,他曾经治过洪水:禹域(指中国的疆域)。姓。涛:涛(濤)tāo大波浪:波涛。浪涛。惊涛骇浪。像波涛的声音:松涛阵阵。数:数(數)shù表示、划分或计算出来的量:数目。数量。数词。数论(数学的一支,主要研究正整数的性质以及和它有关的规律)。数控。几,几个:数人。数日。技艺,学术:“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命运,天命:天数。气数。数(數)shǔㄕㄨˇ一个一个地计算:不可胜数。数九。比较起来突出:数得着。责备,列举过错:数落。谈论,述说:数说。数典忘祖(喻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亦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数(數)shuòㄕㄨㄛˋ屡次:数见不鲜(亦称“屡见不鲜”)。锡:锡(錫)xī一种金属元素,银白色,质软,富延展性:焊锡。锡矿。锡石。锡纸。锡箔。赏赐:锡命。锡赉。姓。触:触(觸)chù抵、顶:抵触。“羝羊触藩,赢其角”。
碰,撞:触礁。触电。触动。触摸。触发。触犯。触怒。遇着:接触。触觉(ju?)。触目惊心。触角(ji僶)。触景生情。触类旁通。因某种刺激而引起感情变化:感触。忽有所触。176684,相关注释:八月涛:xxx钱塘江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潮水最大,潮头壁立,汹涌澎湃,犹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
浪淘沙其七刘禹锡浪淘沙·其七唐代-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译文
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
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注释
八月涛:xxx钱塘江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潮水最大,潮头壁立,汹涌澎湃,犹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
浪淘沙其七刘禹锡浪淘沙·其七唐代-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这是《浪淘沙》组诗的第七首,写的是八月十八钱塘江湖。
钱塘江,又称为浙江。江口呈喇叭状,海潮倒灌,形成著名的钱塘潮。钱塘潮以每年的夏历八月十八在海宁所见者为最壮观。潮水涌来之时,潮头壁立,波涛汹涌,有如万马奔腾,成为古往今来自然界的一大奇观。
此诗的首句“八月涛声吼地来”,写潮来之势,由远而近,以一个动词“吼”字,突出涛声逼近的感觉。第二句写潮势达到顶点时的壮观场面。悍湍的潮头,昂扬着数丈高的身躯,撞击著两岸的山崖。
一、二两句,以“吼地来”和“触山回”相对照,描写出潮涨潮退的全过程,语气上的急转,更衬托出潮势的奔腾急遽。据《海宁县志·浙江潮略说》,钱塘江口有两座山,其南曰龛,其北曰赭,并峙于江海汇合之处,即所谓海门。第三句以“须臾”承接第二句,由开头的动境描写转入对潮去之后的静态描写。当潮水退出海门之后,呈现在诗人面前的是什么呢?汹涌的波涛以另一种形态展示出他的气概——波涛卷起沙堆似雪堆座座。
文字表面上看已不是写潮水,实际上恰恰正紧扣起句“吼起来”,以潮去后留下的又一奇景,更衬托出八月潮吼地而来、触山打游的壮观场面。全诗不事雕琢,流走飞动,而又紧凑洗练,显示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才能。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