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侧重点不同
1、借喻侧重表达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
如: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现代鲁迅《故乡》)
侧重说明“我和闰土之间的隔膜”与“厚障壁”之间有“深、厚,隔开两事物,使两事物产生界限”的相似性,是借喻。
2、借代则侧重说明本体和借体之间的相关性。
如:先生,给现洋钱,袁世凯,不行吗?(现代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
侧重说明“现洋钱”与“袁世凯”的相关性(“袁世凯”是“洋钱”的标识),是借代。
二、作用不同
1、借喻的作用是使本体形象化。
2、借代的作用是给本体换个名称。
三、修辞手法不同
1、借代是一种修辞手法,指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的名称来称呼它。
借代,顾名思义便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因此多数借代词为名词。使用时,必须考虑替代的正当性与通用性,尽量化简为繁,并且要让文义通顺。并且,此时的借代一般是类似于以小见大,用小事物来反映大的局面或情况,使句子更形象具体。
2、借喻是比喻的一种。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
借喻和借代的区别中国词语由来已久,不同的词语都有不同意思,有时候明明读音相同或写法相同的两个词语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意思。有的时候也有那种意思相同,可相互使用的词语,但有些词语却是各种方面都不相同,比如借代和借喻这两个词。
借代,意思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借代多数借代词为名词。借喻是比喻的一种,直接借比喻的事物来代替被比喻的事物,被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都不出现。两个词的相同之处是都是用乙事物来比喻甲事物,二者有很大的相似性。
二者之间最大的区别是用在语句中的相关性和相似性,比如:1、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的统治。2、红领巾在车站宣传卫生。1例句中的“三座大山”与其所代替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之间具有“压迫”的相似性,所以是借喻;而2例句中的“红领巾”与其所代替的少先队员之间是戴与被戴的关系,具有相关性,所以是借代。
借喻和借代的区别我们班的“小黄毛”今天怎么没来上课?我们班的“癞猴子”今天怎么没来上课?这两句话分别使用的什么修辞手法,你能区分开吗?很多人都会弄错。
这两句话分别用了借代和借喻的修辞手法。同属修辞,一字之差,但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种修辞手法,很多人却区分不开,有些学生用资料中也经常出错。有的老师也经常在课堂上讲错。下边就让我来给大家区分一下吧!
借代。我们侧重看“借代”中的“代”字,它有“代替”的意思,是用事物的某一部分、某个特征、某种特点等来代替这个事物的整体。属于同一种事物。例如:我们班的“小黄毛”今天怎么没来上课?这句话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就是借代,“小黄毛”是指该学生染着黄头发,用这位同学的这一个特征,来代替这位同学,这就是使用的借代手法。
借喻。我们侧重看“借喻”中的“喻”字,它是“比喻”的意思,也就是说借喻属于比喻,是复杂抽象难以理解的甲事物比作熟悉易懂的乙事物,是两个不同事物做比。只是此比喻句的本体、比喻词不出现,只出现喻体,但是这句话能还原成完整的比喻句。例如:我们班的“癞猴子”怎么没来上课?”这句话就是借喻,它是把甲事物“这位同学”比喻成了乙事物“癞猴子”,本体“这位同学”不出现、“比喻词”不出现,直接使用喻体“癞猴子”来说这位同学,可以还原成完整的比喻句:长得象“癞猴子”的这位同学怎么没来上课?
总体来看,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1.借代指的是同一事物,借喻是甲乙两种事物。2.借喻可以还原成完整的比喻句,而借代不能。你懂了吗?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