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立秋的“立”是开始的意思,“秋”是指庄稼成熟的时期。立秋表示暑去凉来,秋天开始之意。是一个反映季节的节气。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此时我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
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据记载,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立秋”到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了。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候平均温度”,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时节。中国地域辽阔,虽各地气候有差别,但此时大部分仍是未进入秋天气候,况且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后第3日。
尤其是中国南方此节气内还是夏暑之时,同时由于台风雨季节渐去了,气温更酷热,因而中国医学对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
立秋的特点
立秋,意味着降雨、风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季节转换,南方地区的降雨量、风暴、干湿度等变化明显;北方地区,这些变化不明显,变化明显的是气温。进入秋季后,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气候开始由夏季的多雨湿热开始向秋季的少雨干燥气候过渡。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的结束,所谓“热在三伏”,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至处暑往往还处在“三伏”期间,所以初秋天气还很热,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热与凉的分水岭在秋季,并不是在夏秋之交。秋天的气候分为两个阶段,初秋“闷热”,仲秋后趋向“干燥”、“凉爽”气候特征。这是一个暑热与凉寒交替的季节。
立秋下雨好不好
立秋下雨是一种自然现象。
立秋下雨会快速将气温给降下来,通过蒸发水分来带走地面上的温度,立秋下雨会影响到一整个秋季的气温,因此,小农经济时代人们十分重视立秋节气,但是现在有大棚蔬菜和其他科技手段,立秋下雨对于农作物的影响也没有那么大了,所以,立秋下雨也就成为了一个辨别是否会凉秋的依据了。
早立秋晚立秋如何确定
古人是没有阳历的,他们只按阴历走。一般而言,立秋多在阴历六、七月之交,因此立秋在阴历六月为早,阴历七月为晚。
立秋什么意思立秋是什么意思呢立秋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节气。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时间在每年公历的8月7日、8日或9日。立秋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音脸,意为收集)也。”秋是植物成熟的意思。立秋也预示着草木结果孕子,俗话说:“立秋三日,寸草结籽。”立秋后天气由多阴雨变为秋高气爽,天高云淡,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黄河中下游地区立秋节平均气温为26℃,比大暑节降低2℃,降雨量为50一70毫米。海南岛平均气温28℃,黑龙江北部为16'C,南北温差12℃。“立了秋,凉飕飕”,立秋节的第一候应是。凉风至。立秋节后的风向由偏南转偏北,偏北风的频率增多,开始逐渐降温。
立秋是秋季开始的意思。但按气象学划分,候平均气温10一22℃为秋季。按此标准,秋分才为秋季的开始。黄河流域的秋季比立秋节晚1个月左右,长江流域的秋季比立秋节要晚1个半月到2个月的时间。
春天和夏天是从南方起步向北推移,而秋天却是从北方开始,逐步走向南方的。我国xxx北部地区最热的日子气温也在22C以下,是个无夏的地区,春天过去,接着就是秋天。哈尔滨8月11日进入秋季,沈阳在8月下旬进入秋季,北京在9月4日进入秋季,黄河南岸的郑州在9月10日入秋,长江中下游在9月下旬入秋,两广地区在lo月中下旬进入秋季,海南岛在11月中旬才夏去秋来。
有“立了秋,把扇丢”的说法。实际上立秋后的温度仍较高,扇子还要扇。立秋节,我国各地仍是昼长夜短,日照强烈,白天地面吸收的热量还大大超过夜晚散失的热量。如果北风薄弱,天气连续晴朗,会出现炎热酷暑,形成“秋老虎”天气。北京8月平均气温24.6℃,比7月低1.4℃,立秋期平均气温25.6℃。
北京8月仍是雨季。历年8月平均降雨量196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32%。北京的气象特点之一是春旱秋涝。秋雨多,常有暴雨。1963年8月三天降雨量达427,6毫米,比有的年份总量还多。1963年8月9日一天降雨量220.3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36%,比同年1—6月的降水量96.3毫米还大一倍多。
这阶段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有时降水偏多,形成夏涝,这种情况五六年一遇,有时降水偏少,形成“伏旱接秋旱”,这种情况四五年一遇。夏涝、秋旱对大秋作物均为不利。这阶段降水多少,不仅影响到当。年秋粮,而且还影响到水库蓄水以及来年底墒,有“麦收隔年墒”的说法,对冬小麦及来年春播作物都不利。
立秋有什么好的寓意
立秋预示着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立秋后虽然暑气一时难消,并且会有“秋老虎”的余威,立秋又称为交秋,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变得凉爽起来。
由于全国各地气候不同,秋季开始时间也不一致。立秋以后,我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秋的意思是暑去凉来,秋天开始。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
立秋节气应该吃什么好
1、润燥安神的食物
秋季气候干燥,夜晚虽然凉爽,但白天气温仍较高,所以根据“燥则润之”的原则,应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新安神的食品为主,可选用芝麻、蜂蜜、银耳、百合、乳品等具有滋润作用的食物。
2、平补的食物
秋季为人体最适宜进补的季节,以在冬季到来时,减少病毒感染和防止旧病复发。秋季进补应选用“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具有这类作用的食物有茭白、南瓜、莲子、桂圆、黑芝麻、红枣、核桃等。
3、健脾胃的食物
苦夏的煎熬,有“入夏无病三分虚”的说法,这时人们脾胃普遍较弱,养生要注意调理脾胃,多食用清热、利湿、健脾的食品,使体内的积存湿热排出,以有利于脾胃功能的恢复。健脾胃的食物有山药、扁豆、栗子、大枣、牛肉、山楂等。
4、滋阴润肺的食物
立秋的气候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也是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而肺在五行中属金,与秋一样,故秋季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滋阴润肺的食物有梨、银耳、百合、蜂蜜、豆浆、冰糖、木耳等。
立秋什么意思立秋是什么意思呢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立秋,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
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虽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气温的日较差逐渐明显,往往是白天很热,而夜晚却比较凉爽。此外,秋的含义,还有庄稼快成熟的意思。其实,按气候学划分季节的标准,下半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降至22℃以下为秋季的开始,除长年皆冬和春秋相连无夏区外,中国很少有在“立秋”就进入秋季的地区。
立秋节气民间风俗:摸秋
夏历八月十五日,是为中秋节。这天夜里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俗谓摸南瓜,易生男孩;摸扁豆,易生女孩;摸到白扁豆更吉利,除生女孩外,还是白头到老的好兆头。按照传统风俗,是夜瓜豆任人采摘,田园主人不得责怪。姑嫂归家再迟,家长也不许非难。此俗清代以前就有,民国以来仍流传在民间。如在商洛竹林关一带,中秋节夜里,孩子们在月亮还未出来时,照例钻进附近的秋田里,摸一样东西回家。如果摸到葱,父母就认为这孩子长大后很聪明;如果摸到瓜果,父母就认为孩子将来不愁吃喝,事事顺利。人们视“摸秋”为游戏,不作偷盗行为论处。过了这一天,家长要约束孩子,不准到瓜田里拿人家的一枝一叶。商xxx的居民,在中秋节的晚上,吃罢月饼后,不肯长高的小孩去摸高梁;没有男孩的人家去摸茄子;没有女孩的人家去摸辣子;小孩不聪明的人家去摸葱。
立秋节气民间风俗:秋忙会
秋忙会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举行,是为了迎接秋忙而做准备的经营贸易大会。有与庙会活动结合起来举办的,也有单一为了秋忙而举办的贸易大会。其目的是为了交流生产工具,变卖牲口,交换粮食以及生活用品等。其规模和夏忙会一样,设有骡马市、粮食市、农具生产市、布匹、京广杂货市等。现今把这类集会,都叫做“经济贸易交流大会”。过会期间还有戏剧演出、跑马、耍猴等文艺节目助兴。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