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此世称管鲍善交也。”
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史记·管晏列传》: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遇,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馀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春秋左传·庄公十年》:初,襄公立,无常。鲍叔牙曰:“君使民慢,乱将作矣。”奉公子小白出奔莒。乱作,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纠来奔。鲍叔牙帅师来言曰:“子纠,亲也,请君讨之。管、召,雠也,请受而甘心焉。”乃杀子纠于生窦。召忽死之。管仲请囚,鲍叔牙受之,及堂阜而税之。归而以告曰:“管夷吾治于高傒,使相可也。”公从之。
《春秋左传·昭公十三年》:齐桓,卫姬之子也,有宠于僖;有鲍叔牙、宾须无、隰朋以为辅佐;有莒、卫以为外主,有国、高以为内主;从善如流,下善齐肃;不藏贿,不从欲,施舍不倦,求善不厌。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一、小白与纠争国君王位:
鲍叔牙生在富裕人家,是齐公子小白的老师,管仲家贫,是公子纠的老师。管仲才华出众,智慧超人,鲍叔牙对他赞赏不已,两人虽家境不同,但自小就是很好的朋友,彼此相知相识,成为莫逆之交。
齐国当时很乱,为避祸,公子小白随鲍叔牙出奔莒国,公子纠随管仲出奔鲁国。管鲍两人相约,将来不论两位公子谁做了齐国国君,我们都要合力辅佐,务使齐成为最强的一个国家。
得悉齐襄公故世,管鲍两人,各陪着公子小白和纠回齐国争夺王位。路上四人相遇,素有神箭手之称的管仲,为护主举箭射向小白,小白口吐鲜血,应声而倒。这一箭其实并未射中小白,机智的小白,假装被射中,他咬破舌头,倒地不起,骗过了聪明的管仲,以为小白已死。小白这一瞬间的反应,其聪明就非常人所及。等管仲和纠到了齐国,小白早已登上了君位。
二、知贤、荐贤、让贤的鲍叔牙:
面对一个要射杀死自己的凶手,小白要杀之而后快的心情是值得体谅的。鲍叔牙站在辅佐小白的立场,力加劝止,认为建国之初,得一人才不易,何况当时各为其主,情有可原。更对小白说:「如果国君胸无大志,只想把齐治好,我鲍叔牙就有这个能力,如果你要称霸称王,则非管仲不可」小白是胸有大志的人,最终接受了管仲,但并未重用,才有不听管仲之言而善自伐鲁之举。
三、伐鲁大败:
鲁是一小国,自知不敌齐国,但齐既主动来犯,战是败,不战也是败。这时有一乡野村夫,曹刿(音贵)自荐称懂兵法,鲁王情急无人敢战之下,就用其为三军统帅,战场上齐军一再击鼓攻击,曹刿皆不出战,即使齐军极尽辱骂挑衅,曹刿仍不下令出战。直到齐军三通攻击鼓起,曹刿乃下令击鼓迎战,大败齐军,鲁王大喜。
曹刿说这就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
齐军丢盔卸甲大败而归,齐国民众扶老携幼在城门口翘首以待亲人归来,迎到的却是一具具尸体,顿时人们声声呼唤阵亡将士的名字,那副景像,撕人心肺!管仲此时才惊觉管仲阻他伐鲁是有先见之明的。
四、金台拜相:
这一战齐军死了三千将士,小白深感无法向国人交待,回国后,始感受到管仲劝阻他伐鲁之用心。但此时的管仲心灰意冷,气小白刚愎自用,听不进忠言,心生辞去之意他现在唯一可做的就是写下他的治国策略,请鲍叔牙转交给小白。他从牧民、形势、权修、立政、到兵法、霸形、霸言。桓公看后惊讶管仲的奇才,乃亲自向管仲请罪。继而就有金台隆重拜相之举,拜管仲为仲父。
齐桓公对管仲从「仇人」到「任而不用」到「金台拜相」最后「拜为仲父」,完成他一生伟大的事业。
五、管鲍之交----管仲口中的鲍叔牙:
管仲说:
我曾经替鲍叔牙策划事情,反而使他更加挫败,陷于困境,鲍叔牙不以为我愚笨,他知道时运有顺与不顺。我曾多次作官多次被国君驱逐,鲍叔牙不以为我无能,他知道我没有遇上好时机。我曾多次打仗多次怯战,鲍叔牙不以为我胆小,他知道我母亲需要我奉养。公子纠失败,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鲍叔牙不以为我无耻,知道我有胸怀天下的大志。真所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啊!
鲍叔牙对管仲那种知贤、荐贤、让贤从不为流言中伤的友情,一直流传后世,为大家交友的典范。管仲病危时,桓公问管仲鲍叔牙可继宰相否?管仲却说,鲍叔牙太正直,见不得人身有一点瑕疵,这种性格,律己则可,责人则不可,水至清不养鱼啊!鲍叔牙听后笑说,管仲公而忘私,不讲私人交情,这正是我尊敬他推荐他的原因。
六、齐桓公悲惨的人生结局:
管仲临终之时,一再劝桓公「去竖刁、除易牙、远公子开方」其理由是:竖刁自宫入事桓公,身且不爱安能爱君!易牙烹其子以膳公,弗爱其子,安能爱君!公子开方,弃母久宦,其母不爱,安能爱君!
但桓公在生活上仍然离不开这三个弄臣,最终齐桓公还是败在这三个小人身上。
管仲死,桓公请鲍叔牙为相,鲍叔牙以将此三人赶出宫为条件,桓公乃令三人离开宫中,后来因在饮食起居上不能少了这三人,乃私自将其招回,鲍叔牙怒而辞官而去。最后桓公身体日衰,三人专权,众人皆不得接近桓公,桓公之子又争执不断,桓公死后十一日,尸虫爬出才知桓公已死,但诸公子仍争立不休,死后六十七日始得入殓,春秋五霸之首,何等强悍!何等风光!孰能料最后的人生结局竟是如此的凄惨!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世人皆知成语“管鲍之交”,多形容二人情谊之深,互为知己。“管”即管仲,鲍即鲍叔牙,二人皆为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齐国人。
管仲家中一度穷困潦倒,鲍叔牙相对富裕,在古代以财产定等级的风气下,鲍叔牙却仍然和管仲结为知己,并且处处为他着想。
在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管仲与鲍叔》一文中曾提到“……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长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意思是二人常一起经商做生意,管仲家贫,常常将大部分的利润分给自己。但是鲍叔牙看破不说破,就算知道了,也只是笑笑而过,并且之后一如既往地善待管仲。
后来,鲍叔牙成为齐国公子小白的门客,而管仲则为暂居鲁国的公子纠出谋划策,二人均成为了政客。齐国暴乱后,国君被杀,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公子小白和纠身为国君的合理继承人,纷纷赶回齐国。
但在路上,管仲为了让自己服侍的公子纠当上国君,就在背地里射了公子小白一箭,以期使他受伤好放弃王位。但是这一箭,却恰好被公子小白腰带上的饰品勾住,从而幸免于难。
后来小白得以坐上王位,史称齐桓公,而管仲也因为伤害齐桓公被囚禁。
齐桓公认为在自己是公子的这些年,鲍叔牙出力最多,献策最好,因此想要让他当宰相来帮自己治理国家。而鲍叔牙十分谦虚,推脱说自己并没有这样的能力,并且冒着杀头的风险,大力举荐尚在牢狱之中的管仲。
鲍叔向恒公进言:“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
之后齐桓公不计前嫌,欣然应允,派人将管仲接回朝内当宰相。鲍叔牙得见昔日好友,甘愿在背后指导辅佐管仲为相。
最后终于成就一代霸业,以至于后人称颂齐恒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乃是“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恒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读到这里时,应有许多人感概管仲之贤,鲍叔牙之义,齐桓公之仁。管仲足智多谋,有才干。鲍叔牙在朋友陷于耻辱境地时不曾走开,而是施以援手,可以说是管仲的“伯乐”;齐桓公则胸怀宽阔,光风霁月,任人唯贤,令人敬佩。
管仲曾言:“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耻,知我不羞小节,而痴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字里行间都是对鲍叔的感激与惺惺相惜之情。尤其是最后一句,常常被后世引用,来表达对知己的欣赏。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