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新选入了一些名家名作,这些作品在过去由于种种原因不大为人们所知,但它们的魅力却像陈年老酒,历久弥香。《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就是其中的代表。
但之前的学者赞誉的都是梁任公的演讲风范和梁实秋对任公的成功塑造,认为他们讲的精彩,写得传神。其实听过梁任公演讲的人不少,未必都像梁实秋这般迷醉;喜欢任公演讲的人更多,却没人留下让人共鸣的文字。只有这二梁发生碰撞,才产生了这首由名师高徒合奏的知音之曲。就像俞伯牙遇到钟子期,才留下的千古绝唱:演奏者技艺高超,但曲高和寡;倾听者悟性超群,遂铸就经典。
这首名曲可以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起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洪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演奏者的形象绝对不能算美好,但当这个人“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时,外形上的不完美反而成了独特的魅力了。“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只有知己或者粉丝才能有这种审美能力。而描写上的反差又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不同凡响,给看官们极深刻的印象。接下来老梁两句看似随意的开场白,一般人也许一笑而过,甚至会觉得这老头有点矫情。但小梁却听出了老师随意中的精心:在“谦逊”的同时不忘来点小“自负”。仔细咀嚼小梁的点评,看官们才恍然大悟,不禁为自己的粗心而汗颜。至于觉得独具个性的广东官话也比标准国语效果更好,这就只能说明小梁同学当时对老梁老师已经“五体投地”了。
不管怎样,看官们读过这段文字,也都认为老梁先生很有大师风采。师徒第一回合配合默契。
第二乐章:承
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
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
渡河而死,
其奈公何!
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这段话先是对大师的演奏进行现场直播:古朴的十六字诗,蕴含起承转合、命运浮沉。然后把音乐的意境描绘出来:茅津渡口,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哀从中来。就像“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老梁对《箜篌引》的讲演有多好,没听过他原声的人无从知道。但二十多年后听过他演讲的人还能“顿时忆起”当时的情形,并活学活用于生活之中,可见这堂课有多成功。不知老梁老师讲授的《箜篌引》在其他同学脑海中是否存有同样深刻的记忆?我想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第三乐章:转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这应该是乐曲中的轻松一刻了。大学里确实有许多老师喜欢在课堂背书,但像这位大师这样背得有喜感的不多见。敢在课堂上背书,一定有充分的准备;没有准备好的材料,没有谁会在课堂上出糗。对于背书的教授,而今的学生未必有多敬佩。而投入到老师的背诵世界里,与他同欢喜共焦急的学生就更难找了。这种情形出现在而今的大学课堂里,恐怕会引来哄声一片。多可爱的一对啊!因为真实,所以鲜活。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这是乐曲的高潮部分,演奏者全情投入,与音乐融为一体。倾听者进入了忘我的境界,完全被乐曲所左右。如果说老师先前还是在讲课、在表演的话,此刻已进入了真正的生活中:他由作品中的世界不知不觉进入到了现实世界,情不自禁的表达喜怒哀乐,拳拳爱国之心,令人动容。如果说学生先前还在津津有味的陶醉在老师的讲课艺术中的话,此刻已忘记了这是一次演讲了,只知道跟着先生笑,跟着先生哭,就像小时候呆在妈妈身边的孩子。
看官们读到这里,终于明白老师之所以被学生铭记了。确实,“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的老师,就算他偶尔有背不出书的情形,又什么关系呢?
第四乐章:合
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一堂课改变一个人的兴趣爱好乃至人生道路,这应该是对其的最高评价吧。梁任公先生如果泉下有知,知道梁实秋同学对自己的点评,一定会摔琴以谢知音的。
感谢老梁老师和小梁同学,让我们知道中国教育史上有这么成功的一堂课。
刘绪如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赏析]相关文章:
1.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优秀教案
2.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3.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教案
4.《桃花源记》原文及赏析
5.《桃花源记》赏析
6.《小石城山记》原文及赏析
7.《象祠记》翻译及赏析
8.桃花源记原文及赏析
9.《象祠记》文言文原文及赏析
10.《喜雨亭记》翻译及赏析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