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纪念祖国70周年的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上线各大影院,《我和我的祖国》一共分为七个故事,七位导演分别取材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祖国经历的无数个历史性经典瞬间。讲述普通人与国家之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动人故事。本站为大家提供《2019电影我和我的祖国观后感800字》,欢迎阅读。【篇一】
今天去看了点映,现场氛围比较好,看到有很多爷爷奶奶都来看这部电影,可能对于他们来说这份记忆是无法抹去,无比珍贵的。影片有七个片段构成“前夜”、“相遇”、“夺冠”、“回归”、“你好北京”、“白昼流星”和“护航”。这一个个小故事来自于现实生活,真实而又生动,让我感觉到有太多太多的平凡的人做着不平凡的事,哪怕他们连名字都不会被人们记住。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二个片段“相遇”,张译饰演的是一个在核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但是因为工作的特殊性他必须对任何人保密,包括家人,在一次试验中因为某个原因实验出错使该秘密基地启动了紧急撤离命令,大家都往出去走,张译在撤退途中突然想到了一个解决方法,于是他从人群中挤了进去,马上拉动仪器装置,没过一会实验室恢复了正常,但不辛的是张译被核辐射了,出来之后他报告给陈指导(张嘉译)说这次实验没有成功就意味着另一个计划是行得通的,说话的时候他开始流鼻血,张嘉译让他赶紧去医院治疗,于是他转身去了医院。张嘉译问身边的人他叫什么,没有人知道,他感叹说自己连张译的名字都不知道。第二天张嘉译去医院看望张译,并告诉他说这两天街上会有响声,让他留心听着。这句话我觉得是张嘉译在给张译希望,让他对每一天都有期待。
可是张译每天问护士街上有没有活动的时候,护士都告诉他说没有,每天都像往常一样。一天,张译从医院出来在街上走,他坐上了一辆公交车,车上的任素汐是张译的妻子,她看到张译上了车,于是她就赶忙走到张译旁边说“我找了你三年了”,可张译却说是她认错人了,于是任素汐就讲了自己从第一次见张译开始的故事……公交车外面人群攒动,原来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张译激动的留下来眼泪,这时任素汐才知道自己的丈夫是在潜心研究原子弹。十几年以后当任素汐在家里做饭的时候无意间听到电视,才知道张译已经牺牲了。
这个片段体现的是张译对大国小家的情怀,面对这种高度保密的工作,他可以忍受多年不告诉任何人默默无闻工作,甚至都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但他所做出的贡献却是不能忽略的。整部影片的七个片段都是讲述了那些不知名的人在自己的平凡岗位上默默付出的人,他们所做的都是为中国!为中国人!在这建国七十周年的日子里祝愿祖国繁荣富强!
【篇二】 一部电影七个故事,这是中国电影前所未有的事情。七位优秀的导演联袂创作,将七个短片合为一体,将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的大事件娓娓道来。他们将自己对祖国的理解和情感融入电影中,最终为我们呈现了一部笑泪纵横,有温度、有细节,同时具有历史厚度的电影,这本身就是中国电影值得书写一笔的事情。
创作团队提出了“历史瞬间,全民记忆,迎头相遇”的创作思路,由创作者投入超强的专业能力和饱满的创作热情,由小人物看大事件,将普通人的命运融入新中国的历史大背景中,让大国小家的自豪感和烟火气巧妙地融为一体,一点一滴,勾起每一个中华儿女对家国情怀的共同回忆。
细品沧桑里的况味
令我哭起来的单元是《前夜》。
开篇没多久,黄渤扮演的林治远就用南方口音说道,28年革命,2000万人的牺牲换回来的红旗,我们能做的只有四个字——万无一失。
28年革命,2000万人牺牲,仅仅就这2个数字,就忍不住让人热泪盈眶。而我喜欢这个单元,并不是因为它背后的宏大与豪情。
《前夜》作为全剧的开篇,重现了庄严神圣的开国大典筹备工作,本来就是一件极富挑战的事情。但导演摒弃了对宏大事件的叙述,而是选择了一个最最细微的点——修理旗杆顶端的“阻断球”——从而对真实的历史事件加以还原,用最细微的元素告诉观众:小到电动升旗都那么不容易,而新中国的成立,又该是何等开天辟地、创造奇迹的伟大功业。
电影中,细致入微的设计图、精确到克的国旗重量、工程师爱吃的驴打滚、街坊邻居家凑出的红绸、故宫门洞里温暖的傍晚阳光,影片用象的细节刻画,让人们看到一场活着的庆典,一段活着的新中国历史,一群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革命者、建设者,这些生动的内容不仅能让人们感受到历史的存在,而且能让人们触摸到活着的历史细节,让人们相信历史、被历史感动、为有这样的历史而自豪。
这些细节就是夹杂在历史沧桑记忆中的况味。它不是假大空的豪情与口号,它是琐碎的、具象的、温暖的,是更多地下沉到“人”的身上,把对家国情怀的追忆,把对奉献和坚持的铭记,用普通人能够理解的方式娓娓道来。
回到献礼主题,细细品味,新中国70年的沧桑巨变,背后又何尝不是无数人的坚持和努力,最终汇浪成海。
挖掘平淡中的诗意
让我笑起来的单元是《夺冠》。
故事情节很简单。1984年8月8日,中国女排对战美国队。与此同时,上海的某个弄堂里人声鼎沸,街坊四邻围着小男孩冬冬家的电视机看直播。但是因为电视信号时好时坏,冬冬为了能让邻居们顺利看完比赛,见证历史时刻,错过了与青梅竹马的小美告别的机会,没能亲手把礼物送给小美,而后者即将远赴美国,天各一方。
镜头里再现了大量上海里弄的生活细节,石库门老式房子、小卖部门口兼做电话亭、烫头穿睡衣的中年妇女、胖小孩在家门外吃西瓜。在上海80年代生活过的人肯定对上述画面无比熟悉、无比亲切。影片呈现出轻松愉快的喜剧色彩,同时又充满烟火气,真正做到了把镜头拉到普通人的身边,把话语权交还给老百姓。
但如果仅仅是再现生活场景,那么这个故事就远没那么动人。“电影是生活,但不是庸常”,因而在呈现日常悲喜时,要能在平淡的生活里挖掘到诗意,才能跳脱出当下被桎梏的情境,直至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在这个平淡的故事背后,是关于10岁的小男孩冬冬的成长故事,是关于责任,是关于承担,是关于舍己为人,也是关于时代楷模的感召力。即使10岁的冬冬还无法理解,他这么做是为了什么,街坊邻居对女排比赛的热忱是为了什么,但是在那一瞬间,他披着床单用尽全力支起天线的时候,是他的高光时刻。他的身影,让我想起了想起了少时课本中学过的战斗英雄,想起了《悟空传》里的大圣,甚至想起了超人,这一刻,少年冬冬的形象顿时逃脱了生活的繁琐和平淡,充满了无惧无畏的英雄气概。
徐峥导演所呈现的小人物喜剧的迷人之处,正是在于用心对生活中的人进行观察与捕捉,挖掘生活中不起眼的角落里深藏的美,并为其赋予意义。
(同样精彩的还有《你好北京》。葛优老师将北京的哥”张北京“刻画得惟妙惟肖,几乎一个人撑起了整个故事的嬉笑怒骂、起承转合。该故事同样是从底层小人物身上发掘大情怀、大格局,我有朋友甚至给这个故事排序第一,足见宁浩讲故事的功力不凡。但因为我对上海有情怀,加之篇幅有限,就暂且搁置这个美好的京味故事,留待以后另起一笔。)
遥望大历史的尘烟
令我百感交集的单元是《回归》。
0分0秒升起国旗,一秒都不能差。
电影中为了完成这项任务,使用了三条故事线,分别是斡旋谈判的外交官、负责升级的仪仗兵以及校对手表的钟表师,他们的故事,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最终随着时间线的前进,汇聚到同一个时间点、同一件事,那就是一秒不差地升起五星红旗。导演使用的是她所擅长的多线程讲述故事的手法。
但与同样再现盛典的《前夜》单元相比,《回归》单元似乎又显得有些平淡,它少了点情节上的戏剧性冲突,多了些纪录片不悲不喜、平铺直叙的质感。
品味这样的故事,就得让自己先回到那个时代的情境中,找出那个年代的时代故事和时代气质。
也许回归这件事本身就自带光环,在这个宏大的中西兼容的故事构架下,导演在片中直接使用了部分真实影像,用稍显年代感的画面,直接唤起很多人曾经亲身经历过的回忆。
香港警队的警徽警服,英方官员的西装革履,观影者对于90年代港片、90年代香港的深刻记忆随着剧情发展,再一次被唤醒。当国歌声准时响起,当护旗手肃立敬礼,当维多利亚港上烟花绚烂,当远处东方之珠的旋律渐渐响起,不用怎么煽情,不用怎么渲染,曾经真实存在过的期待、兴奋、骄傲、激动就再一次与每位观众不期而遇,在歌声里泪盈于睫。
97年香港回归,本就是历史时刻、全民记忆。
而如今,悠悠二十二载,任世间岁月轮转,红尘中万家灯火依然。香港依旧,五星红旗依旧,紫荆花旗依旧。
回首望,我与我的祖国永远在一起,会唱国歌的人,祖国会带他回家。
观影结束,已是华灯初上,街头巷尾洋溢着即将迎来国庆长假的和煦气氛,乐观、自信、踏实、轻松。回想电影中呈现的小人物大事件,那些奋斗、牺牲、欢笑、泪水,不禁感慨,今天的中国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真是来之不易,应该十分珍惜。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无论从何种意义上来说,生活在今天的中国,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都是幸运和幸福的。我不由自主地、发自内心与电影中呈现的情感产生共鸣——感谢您,我亲爱的祖国。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