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课堂实录
一、揭示课题
出示图片,介绍作者的家乡,引入课题,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通读准,并思考,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
2、交流:
(1)知道什么是搭石吗?用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指名读,出示句子。
(2)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是怎么样过溪的?
引读:人们出门工作,必须……
人们走亲访友,必须……
如果没有搭石,家乡人们的生活怎么样?(麻烦、累)
(3)再齐读课文写“搭石”的句子。
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
生1:方便
生2:不仅方便,而且增加了邻里友谊。
生3: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三、研读体悟
1、默读2-4自然段,找找家乡人走搭石的景象,想想是一幅怎么样的画面?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 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指名读词语。
像搭石一样练读课文。
什么叫“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是什么样的?(有感觉,把我们带到了画前,谁能把我们带到画里?)
音乐起。谁能读出诗一样的味道来?
每当
上工
下工
一行人
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
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
抬起脚来
后面的
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
画一般的美感
指名读,齐读。
2、这一行人走出了音乐美,的确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一行人走是风景,那么两个人面对面走又是怎么样的呢?
找到相应的句子。指名读。你体会到了什么?(心灵很美,是一种互相谦让的美)
让我们再来一起感受一下这种美吧!齐读。
3、如果碰上青年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么样的情景呢?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仔细读,哪个词语在你心中轻轻一擦?(理所当然,伏)你们都有自己的读书感受。
理解“伏”。在甲骨文时代,狗是最忠实的,那样虔诚,那样恭敬。我们的祖先就这样造了这个字。
我现在是老人,谁来当当年青人?过了溪后,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不需要)为什么?(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听了你们的回答,我想这个老人年轻的时候一定也伏下身子帮助过别人,因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当这个年青人老了的时候,也必然会有人去背他,因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通过这个“伏”字,你感受到了什么?(透过这个“伏”字,我们也看到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4、拓展:
假如残疾人来走搭石?假如……
有很多的假如,家乡的人,也把它当作理所当然的事吗?
咱们写一写吧,想一想后再写多好!
四、课堂结语
也许有一天,家乡会铺上桥,建上路,也许搭石有一天会消失了,但是搭石的美,会永远留在每一个人的记忆中!
搭石课堂实录
课前交流:
师:老师的家乡是个风景美丽的地方。那里不但有各种各样的水果,而且新疆还被誉为“歌舞之乡”。今天,老师要表演一个具有新疆民族特色的舞蹈——维吾尔族舞蹈。
(课件出示新疆风景图片,配音乐,老师表演新疆舞。精彩的表演赢得学生、听课老师的阵阵掌声)
一、情境导入,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刚才领略了老师的家乡新疆的美丽风光。今天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课件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轻音乐起)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
师:看老师板书课题(生看)
师:齐读课题。
生:(齐读)21.搭石——
师:像老师这样读,21.搭石——(声音干脆利落)
生齐读:21.搭石——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103页。昨天,老师要求同学们预习了课文,现在同学们再来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听明白了吗?
(生自由读课文3分多钟)
师:同学们读课文特别认真,什么是搭石?谁来用课文的句子回答。
生: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两尺(应是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师:同学们听出来没有,他读的时候有什么问题?
生:他总是还没到停的时候就停了一下。
师:停顿上有问题,请以后改正,好吗?他有个字音没读准,谁听出来了?
(生沉默)
师:认真倾听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同学们以后可要注意了。刚才他把“二尺”读成了“两尺”,一起来读。
生:(齐读)二尺。
师:再读。
生:(齐读)二尺。
师:对了,读课文一定要把字音读准。(“间”变红)这个字是多音字。刚才这个同学读得很准确,他读的是几声?
生1:四声。
师:对了,读给大家听。
生1:间(jiàn)隔。
师:一起来像他这样读。
生:(齐读两遍)间(jiàn)隔。
师:它还有一个音,谁知道?
生:间(jiān)。
师:组个词,好吗?
生:黑白相间(jiān)。
师:应该是黑白相间(jiàn)。平常我们经常说的时——
生:时间。
师:再读课文里的字音——间(jiàn),读词——间隔。
生:(齐读)间隔。
师:“间隔”是什么意思?
生:距离。
师:课文里指的是距离,是什么之间的距离?
生:是搭石之间的距离。
师:回答得真好,掌声送给她。
师: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书上找一找。
生:会脱鞋——
师:把问题回答完整。
生:如果没有搭石的话,人们会脱鞋绾裤。
师: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
生:脱鞋绾裤
师:人们收工就必须——
生:脱鞋绾裤
师:人们赶集访友就必须——
生:脱鞋绾裤
师: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
生:脱鞋绾裤
师:“绾”是什么意思呢?
生:绾裤的就是卷起裤子。
师:在这里脱鞋绾裤的“绾”就是把裤子卷起来。把鞋子脱掉,把裤子绾起来,这就叫——
生:脱鞋绾裤。
师:从这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很麻烦。
师:把话说完整。
生1:我感受到人们来来去去很麻烦。
生2:人们上工时,收工时,赶集时,访友时等等都感觉很麻烦,因为都要脱鞋绾裤。
师:是呀。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过小溪时很麻烦,这还是在夏天的时候。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什么过小溪?
生:搭石。
师:有了这样的了解,我们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
生:(齐读)“进入秋天,……,这就是搭石”。
师:注意了“二尺”,读。
生:二尺。
师:再读。
生:(读)二尺。
师:什么样的石头?
生:平整方正。
师:对了。平整方正的石头。把“平整方正”再来读一读。
生:(齐读)平整方正。
师: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1:搭石是用平整方正的石头,二尺左右的石头组成的。
师: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你觉得搭石怎么样?
生1:有了搭石后,人们很方便。
师:除了方便,搭石还给了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2:我觉得搭石很美。
师:多好啊。你们和作者刘章爷爷想的是一样的,他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就用一句话概括写出了搭石的美,谁找到了?
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同学们齐读。
生:(齐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三、自主寻美,体会情感
师:让我们跟随着刘章爷爷,跟随着家乡的人们一块去走走搭石吧。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的2-4自然段,听要求:边读边用波浪线划出描写人们走搭石的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静静地默读、圈划,2分钟左右)
师:我们现在来交流吧,谁来说一说?
生: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请坐。(课件出示语段)同学们来看他找的着这两句,(“行”变红)这里面也有一个多音字,他读的什么?
生:一行人。
师:对了,一行人。这些在搭石上面行走的人叫——
生:一行(xínɡ)人
师:对了,再读一遍,一行人——
(生读)
师:它还有个读音是什么呀?
生:行(hánɡ)。
师:组个词。
生:行(hánɡ),银行。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这里还有几个新词(“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变红),我们来读一读。先自己练习读一读,等会儿请小老师带读。
师:谁愿意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她读对了,同学们跟读两遍。
(生读)
师:小老师当得不错,同学们读得也很好。
师:那么,怎样的动作叫协调有序呢?
生1:协调有序就是很整齐,人们走搭石的时候一个挨着一个。
师:是个会读书的孩子。她刚才说人们走搭石的时候一个挨着一个。让我们一起去走一走搭石,感受一下什么是协调有序。
师:我们合作读读,老师读前面的,同学们读“抬起脚来”,老师读后面的,你们读“紧跟上去”。明白了吗?试一试。
师:(引读)前面的——
生: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紧跟上去。
师:(速度渐快)前面的——
生: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紧跟上去。
师:对了,就这样。哪个组来走一走搭石?注意力一定要集中,如果没接上,你们就会掉进小溪里的。(师读,但学生没弄明白要求,师把要求重述一遍)
师:前面的——
生(组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组2):紧跟上去
(速度渐快,引读两遍)
师:踏踏的声音像——
生:轻快地音乐。
师:没有人踩脚,也没有人掉进水里,是有人指挥吗?
生:没有。
师:对,没有人指挥,大家的动作那么的整齐,配合得如此默契,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师板书“协调有序”)
师:再请同学们来看看这两句,你还从哪个词感受到画面的美呢?
生1: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师:把话说完整。
生1:我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体会到画面的美。
师:他刚才读的时候,怎么啦?
生:他把“人影绰绰”的“绰”(chuò)读成了cuò。
师:你再把“人影绰绰”读一遍。
生1:读。
师:“人影绰绰”的“绰”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呀?
师:同学们来看,它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出示:
绰:A. 宽;不狭窄
B. 宽裕;富裕
C. 形容姿态柔美
师:想一想,“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
生:应该是第三种解释:形容姿态柔美。
师:对了,在这里”人影绰绰”的“绰”形容姿态柔美。多么柔美的姿态呀,同学们自己试着读读着两个词。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听?
生1: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师:读得很准确,谁来带着感情读,让我们感受到画面的美。
生2: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师:你的朗读把我们带到了画前,谁能用朗读把我们带进这幅画呢?
生3:(声情并茂地):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师:多美呀,把我们带进了画里,请同学们像他一样读读这两个词。
(全班读)
师:再柔美一些,读。
(生柔美地读)
师:多美呀!同学们自由读读这两句话。
(生自由读)
师:老师也想读一读。老师大声地读,同学们小声地读。
(师配乐朗读)
师:是啊!它不但是一幅美丽的画,而且是一首清丽的小诗,你看——(点击变成诗的语段,音乐起)
每当
上工
下工
一行人
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
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
抬起脚来
后面的
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
画一般的美感
师:谁来读?
生1:(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读完后,全班不由自主地鼓掌)
师:读得太好了!同学们,刘章爷爷在大山里工作了13年,无数次走过搭石。每次走过搭石,他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请女同学读——
(女生有感情地读)
师:刘章爷爷一遍遍走在搭石上,一遍遍数着,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景,请全班同学再来读(诗变回文中的语段)——
(全班同学再次融情朗读)
师:一行人走搭石让我们感受到了画面美、音乐美。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请你来说。
生:请大家看第四自然段“经常到山里的人……”
师:“俩人”,跟着读两遍。
师: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都是让对方先走。从这里你体会到什么?
生:从这里我体会到这两个人很谦让。
师:多好的一个谦让,他读懂了家乡人美好的品质。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读这部分内容。
(生齐读)
师:假如一位“老人”和一个“青年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生读:“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同学们一起来看,这里有个生字(课件中“伏”字变红),读两遍。
生:fú,fú。
师:“伏下身”的“伏”是什么意思? 谁能用动作来表示?(到讲台上表演给大家看)
(一男生上台深深地弯下身子)
师:注意年轻人做了一个什么动作?“伏下身子”就是把身子——
生:弯下去。
师:年轻人恭恭敬敬地弯下身子,还把老人安安全全地背过小溪了。
师:(采访一男学生)年轻人,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
生:不需要。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多好的年轻人啊!掌声送给他。同学们,年轻人会因为老人没有向他表示感谢而感到生气吗?
生:不会。
师:为什么?
生: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对了,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板书“理所当然”)同学们想一想,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如果遇到别的老人来过小溪,他会怎么做(指课件文字)——
生:(齐)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
师:因为(指课件文字)——
生: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那如果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肯定会有其他人怎么做?
生: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
师:因为——
生: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对了,通过这一个又一个人的“理所当然”,你们又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家乡人孝敬的品格。
师:孝敬的品格,再这里应该用——
生1:尊敬。
师:他用了一个词——尊敬,家乡人非常尊敬老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尊老,敬老已形成民风、乡风。家乡人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让我们看到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这真是景美,人更美。
师:难怪作家刘章爷爷由衷地赞叹道:(出示: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全班齐读该句)
四、激发想象,练习说话
师: 每天会有许许多多的人来走搭石,同学们想象一下还会有什么样的人走搭石呢?
生1:一位妇女。
师:你能说说是怎样一位妇女?
生:一位妇女抱着小孩。
师:把话说完整。也许会有——
生1:也许会有一位抱着小孩子的妇女来走搭石。
师:人们会怎么做?
生1:会帮助她,背她走搭石。
师:是把她背过去吗?是帮她——
生1:帮她把孩子抱过去。
师:谁再来说说还有什么样的人来走搭石?
生2:还有上学的小姑娘来走搭石。看,那个小姑娘很胆小,年轻人看见了,把她抱过去。
师:多好的年轻人哪!还有没有人走搭石?
生3:会有带着行李的人来走搭石,家乡的人们会帮助他们把行李提着,扶着他们过搭石。
师:这里我们又一次看到了家乡人的美好品质。其实会有很多很多人来走搭石,尤其会有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来走搭石。请同学动笔写一写。请用上“假如来走小溪边,家乡人会”这样的句式写上一两句就可以了。
(生动笔写。师巡视,并提醒:写完的同学读一读,把句子写完整)
师:我们来交流、交流。没写完的也没关系,你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生:假如有腿脚不方便的残疾人走搭石,人们总会伏下身子背他过去。
师:还有吗?
师:还有这么多同学想说,由于时间原因,我们就交流到这儿。
五、总结本课,布置任务
师:同学们,这条搭石静静地躺在小溪里,它们任人踩,任人踏,默默地为大家做贡献。难道让作者难以忘怀的仅仅是这搭石吗?
生:还有家乡人。
师:对了,还有像搭石一样默默奉献的家乡人。我想同学们学完这篇课文,纯朴、善良的家乡人一定会深深地印在同学们的心里。
师: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看看还有哪些内容让我们感受到家乡人的美?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搭石课堂实录
老师:昨天咱们已经见了面,还记得我是谁吗?
学生:姜老师。
老师:是啊,今天是我们第二次见面了。这一回生,两回熟,咱们算是老朋友了。其实,就是咱们不见面,咱们的关系也够亲密的,因为我们“共饮家乡水,同为烟台人”哪。说起咱们的家乡,那可真是风景如画,美不胜收啊!今天谁能给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介绍一处家乡的美景?
学生:(介绍)
老师:很美。
老师:是呀,为家乡骄傲!
上课。
教学过程:
老师:(出 示情境图)同学们看——(潺潺流水声)这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轻音乐起)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
老师:看老师板课题。
老师:齐读课题
生齐读:搭石——
老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什 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听明白了吗?开始吧。
(生自由读课文3分多钟)
老师:同学们读书都很认真,知道了什 么是搭石吗?谁用课文的句子来说说。
学生:进入秋天……,这就是搭石。
老师:你找得很准确,注意不要添字,是“天气变凉”,你再读。
(生再读)
老师:好的,孩子们,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又是怎么过小溪呢?谁也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学生: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
老师:这个“绾”是一个生字,什 么意 思呢?
学生:卷起来的意 思。
老师:哦,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
学生1:脱鞋绾裤
老师:人们收工就必须——
学生2:脱鞋绾裤
老师:人们赶集就必须——
学生3:脱鞋绾裤
老师:人们访友就必须——
学生4:脱鞋绾裤。
老师: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
生齐:脱鞋绾裤
老师: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 么?
学生1:我觉得总要脱鞋绾裤,家乡的人过小溪就很不方便。(有体会,你还想说)
学生2:我认为会很辛苦。(是啊,你来。)
学生3:还会很麻烦。
老师:是的,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可那些,都是在夏天。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搭石过小溪了。有了这样的理 解,我们再来读读什 么是搭石。
(生齐读“进入秋天,……,这就是搭石”)
老师:了解了什 么是搭石,读了课文以后,搭石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
学生1:我觉得有了搭石,人们过小溪就很方便了。
老师:是的,这种渡小溪的方式给人们带来了方便。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