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文地理随笔感想【一】《人文地理随笔》读书笔记
《人文地理随笔》以简明流畅、情趣盎然的笔法,陈述议论地理学中有关空间观察、景观解读、环境感知等一系列现代人文地理的观念,从中品评各类人文行为和历史现象。
《人文地理随笔》读了第一遍之后,脑海里面充满关于地理这门学问,作者唐晓峰的理解是广义的。再次拿起随笔读第二遍的感受相较于当初,会有一些全。还是那个地,人已经变得后现代了。在阅读《地理学与地理学家》过程中,了解到1945年以来英美人文地理学界的关于人文地理学学科性质的。
关于地理这门学问,作者唐晓峰的理解是广义的。地理知识不仅仅是硬的知识,还有观念、思想、理论。吸收不同领域、理念、社群与文化中对于地理现象的不同感觉与认知,展示人类在对待自然、空间、地方、景观等地理现象上,从不同的层面有不同的用途,就社会而言,地理放之其中可以使政治操作、军事部署、文化展现、历史反思;就个人而言,又可以是情感世界、人生体验。在中国的地理文化中,有小识和大识之分。所谓“小识”多是中国文人的游记抒情,它是软的,由于文人的见闻而情景交融抒发个人情怀。“大识”则多指体国经野,天时地利这类政治韬略,它是硬的,多是硬道理。
读人文地理随笔感想【二】:《人文地理随笔》相关
在詹姆斯与马丁的《所有可能的世界——地理学思想史》中,地理学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古典时期、近代时期、现代时期。在古典时期中关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地理学,许多古希腊的哲学家地理学家提出了一些反应那个时代的地理思想。古典时期的“地”和我们今天的“地”一样吗?任何思想意识形态都是特定时空的产物,换言之,我们的世界观方法论都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人类的进化史也是人类不断认识自我,认识生存环境的过程。生产力的有限性导致古典时期的地理视野受到约束,尽管有各种直接间接经验还拓宽西方人的地理视野,那时候的“地”恐怕和21世纪的今天是不同的。从古典时期的世界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古典时期的地理划分,世界视野。21世纪的快速发展的交通通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世界变成地球村,今天的“地”已经大大与那时的“地”不可同日而语。地理学的传统从洪堡、李特尔开始,已经奠定了研究人类居住的家园,地理环境与生活在其中的人成为传统的地理研究范式。
读人文地理随笔感想【三】:《人文地理随笔》历史
地理,在窗户外面,而地理学却在人的脑子里,而人脑又是分时代、分阶层、分你我的,所以地理学也不是纯净学问,会随人的时代追求、价值趋向变化内涵。研究人文地理,需要先把人看透。我得承认,自己对地理学的了解是受了洋人的启发。西方人文地理学,想得很多,管得很宽,"人味儿 十足,明确划在人文社会科学一边,这是很多人一开始喜欢地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是与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并立的三大地理学的分支之一居于主要地位。但是,在五十年代以来的我国人文地理学却走了一条曲折道路。
当时,学习苏联,在自然地理学获得较快的发展,经济地理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得以保有一席之地。可是,人文地理学却受到极左思潮的影响,处于厄运,被戴上“资产阶级”的科学帽子,打入另册。结果,在学校的课表上销声匿迹,原来讲授人文地理的教员不得不改行,讲授其他课。学校中是没有教员教此课,学生也无从学该课。直到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于八十年代初,我国人文地理学老前辈李旭旦先生才大声疾,呼恢复人文地理学,得到地理学界的强烈反应。
读人文地理随笔感想【四】:《人文地理随笔》有感
在阅读《地理学与地理学家》过程中,了解到1945年以来英美人文地理学界的关于人文地理学学科性质的三种概念:经验科学、人文主义科学、批判科学。唐晓峰在随笔中一直贯穿着一种深受西方人文地理影响的学术风气,他强调西方人文地理学“人味儿”十足,老觉得不能简单地说地理学是“地学”,人文地理学正经应该说是“人学”。作者坦然入门于《地理学与地理学家》,所以在骨子里应该有一种关于人文地理的研究范式。关于人文主义思潮、后现代思潮,及其阵营中的现象学、观念论、存在主义、心理学等等都是重视人类心智活动与文化现象的思想流派。王恩涌先生自己的书中解释该书将人的思想与物的环境表达出来。对于其中的某些文章加以论述补充,大力推荐该书设计内容广泛,时间跨度长。其中介绍到作者唐晓峰的童年在老北京胡同中个人成长环境造就了他对北京、对中国人文地理的情有独钟。《北京城的光荣与梦想》中写道北京城蕴含着不同时代的人文精神、不同时代的品味与追求,文化景观异常丰富。《老北京》中提到所谓“老北京”是特指一个有特殊生活传统的社会群体。它强调一种全面的人文属性,包括:品行、趣味、道德、礼俗、亲朋之道、饮食举止。
读人文地理随笔感想【五】:《人文地理随笔》启发
唐晓峰教授原在北大考古专业毕业,后在北大地理系读候仁之院士的历史地理研究生。不久,去了美国希拉丘兹大学读博士学位。他在美国九年,潜心研读人文地理学
的各家之谈,并拜访诸多名家学者。
回国后,在北大接替杨教授地理学理论与思想方面课并从事人文地理方面的研究。
特别是他幼年成长于北京胡同之中,身上具有浓厚的“京味”。正是由于他这种学业方面的中西基础,以及自身的历史环境。近年来,他所写的短篇汇集成册三联书店以《人文地理随笔》出版。
书中七十多篇,文章不长,但所涉及面级广。他的这些随笔,读了之后,颇有收获。让人感到都是有血、有肉、有人、有物。把人的思想与物的环境充份淋漓的表达出来,并从中学到诸多的人文地理学的思维方法。
关于人地关系,他在“观天文察地理“一文中写到:
在没有声光化电的古代,夜幕一降,地上一片黑暗。只有群星灿烂在上,有亮有暗,有动有恒。
《人文地理随笔》中的每篇文章都不长,但内容颇丰,都值得细读与回味。阅读之后每位都会体会到人文地理的思维与理念的内涵,定会获得启发与新知,对自身的教学与研究也定会获得新的认知。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