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天工作的人,没有时间来挣钱。——约翰·D.洛克菲勒
推荐这本书之前,先讲一点儿亲身经历。
许多公司都有给高级别员工及绩效优秀员工配股的政策。当年在摩托罗拉时,我也得到了不少配股。虽然如此,我几乎没有在公司股票上花过一分钟时间,从不参加周围同事们热议公司股价,也没有考虑过变现的合适时机。那个阶段的我,就是个工作狂人。
有一天晚上大约12点,我还在处理邮件,鬼差神使般的,突然一个念头蹦了出来:是不是有一些配股快要过期了?马上去查,发现就是当天零时(考虑到中美之间的时差,相当于已经过期10多个小时了)。如果按当天的股票价格算,我大约损失了十多万人民币;而当时的股价已经是高点时的腰斩了。这件事对我的触动还是很大的。有好几天我都在想,这种工作方式是不是有哪里不对呢?
后来,周围时时会有曾经“达到职业生涯顶点”的朋友辞职。也大致了解他们在家里蹲的生活状态如何。着实觉得也应该如此生活。
再过了十年,自我评测可以效仿他们的道路,于是辞职归去,做了个闲人。
这一周,阅读费舍尔的《账务自由之路》,一方面让我再次审视自我评测的适用性,另一方面也给了我更多的启发。
前半个月,原来的下属约我吃饭,原来他也成了闲人:他上了公司裁员榜。言谈之间,我看他精神平和。他也谈到,公司裁员的补偿包不错,而他自己也无甚经济负担。基于账务方面的现状,他说突然不用工作了,甚至有些幸福。来找我吃饭的路上,看到北京秋天的黄叶地碧云天,看到上地软件园周围环境整洁明亮,觉得原来有时间感受生活之美,是这么开心的事。之前签了解职协议后,他去了一趟ABC。他说,在尼泊尔明媚的阳光下,在博卡拉客栈的门前咖啡馆,晒着太阳,喝着咖啡,幸福的定义是那么的明确:这就是他想喜欢的生活。目前感觉不清楚的是,接下来找工作还是不找。不管怎么样,先慢下来感受生活中美好的点点滴滴,而这样的生活,并不需要特别多的钱。
昨天,又和另一个前同事约喝咖啡。谈及公司原来的同事普遍等着明年又一波的裁员包的状况,也感觉到原来同事里比较浓重的消极情绪。听他们这么说,不由得怀念当年做工作狂人时那种精神面貌。那个时候,感觉我周围所有人都是努力把工作做好,协力推进,努力向上,积极担当。到今天,那个大大的裁员补偿包醒目地呆在眼前,每个人的想法都变了。不过,根据他们的计算,这样的补偿,几乎是将养老金总额double了一下。所以目前大家的选择也在情理之中,甚至可能是相当明智的:毕竟这极大在增大了账务自由的概率!
但大家还是很消极,我的分析是:相比于已经确定了结果的前下属,大部分前同事们还面临太多的不确定性。靴子未落地之前,总是叫人焦虑的。
看来,我大概就是没有从公司收获一次性一大笔收入的命呀!那么,只好慢慢地继续在通往账务自由的路上前进。
上面我说当年我自评敢于离职实现自己的“财务自由“之路,这里有几点值得讨论:
1.基于什么样的标准。事实上,每个人心中有自己的标准,也有许多文章书籍讨论账务自由。我想,这个标准无论如何离不开一个人想要过什么的生活(物质的和精神的)。在这一点的基础上,就可计算出当下自己的财富(包括未来的收入)是不是足以支撑这个生活水准一直到生命的终点。事实上,我的财务状况,大概基本上将将够让我比在原来公司时物质需求进行一个八折的消费降级后,持续到我计划的生命终点。
2.未来的变数有什么?每一次的评测都有其时效性,甚至每过半年当时的评测结果就不适用了。会有许多因素改变评测结果。那么在每一次评测时,都需要全面地分析这些可能的变数,并在评测中加足够厚的缓冲垫后进行结果计算。
3.如何主动应对未来的变数?即使是加了缓冲垫,依然是不够的。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应用这本书中所说到的策略和方法来对自己的财富进行管理:一部分是比较确定性的变化,另一部分是有随机变化可能的财产变化。如何能将中值提升,如何能将波动控制在一个可接受的小范围之内,就是我们的目标。
4.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也就是真正地实现财务自由,特别是自由这个状态,就需要一个人严格自律地去执行计划好的路线。这里,自由=自律,也就是自我管理,是不忘初心,是不断扩大自己的能力圈,是不断校正。
5.再次借用罗胖的名言:做时间的朋友。财务自由之路,其实就是要和时间做朋友。要让自己的能力和策略方法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并且随着时间的积累而缓慢稳定地实现更大的自由。
现在的我,已经是严格意义上的“准老年人”。我以为,也正是自己的经历,才让我十分认同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想将这本书推荐给朋友们。对于30+的朋友们,我估计书中有超过50%的理念会得到他们的共鸣,从而可以据此制定自己的财务自由之路。而对于30岁以下的年轻人,你也懂的,他们还处在自我摸索阶段,他们更愿意相信自己的体验,而不是听一个长者的建议。但愿他们能早一点建立正确的财务管理理念。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