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声再见,就是死去一点点。”人生由许多“你好”和“再见”串起。所有的“你好”一定对应着一声“再见”,直到和这个世界说“再见”。这是一本哀伤的小说。
作家们塑造了许多侦探,彼此性情各异,只有一点相同:都是虚构的。因为真实的世界不存在如此有魅力的侦探。我知道的侦探有限,之前更不知道这部《漫长的告别》中的菲利普.马洛。许多人应当也对马洛很陌生。不奇怪,大部分人都没听说过雷蒙德·钱德勒,他在中国谈不上著名。我也是第一次读他的书。和其它侦探小说比较,本书侧重的不是逻辑推理,而是人物和命运。
本书在国际上闻名遐迩,曾获爱伦坡奖(此奖项在世界推理小说界享有极高声誉)——而且受村上春树推崇(以及艾略特、加缪、钱钟书等多位著名作家),村上春树曾阅读此书多达十余次:“每当我的写作没有灵感而停滞不前时,就会翻这本书。”说明《漫长的告别》不仅仅是一本侦探小说,更是一本重要的文学作品。
一个作家曾这样评价《漫长的告别》:每一页都有闪电。雷蒙德·钱德勒擅长描写和比喻,短短一两句话勾画出生动鲜活的情景,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甚至可以让读者“看见”,“听见”,“闻见”,享受到文字的美妙,不时会心一笑。精妙绝伦的句子每一页都能看到。如此高超的表达技巧只有少数顶尖作家才具备。
钱德勒不注重小说场景的描绘和人物心理的描述,然而这种简洁的叙述和机智、短小的对话,却又把小说的写作艺术和美学价值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在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中,描写现实细节。钱德勒文本的魅力在于“他笔下的城市,一个男人在城市里的孤独感和挫败感”。
作品创作于1954年,这一年,比作者大18岁的妻子因病离世,他备感孤独、压抑,沉迷于酒精,之后一度中断写作,隔年自杀未遂。
自认为小说中作家韦德身上有着作者对自己的叙述,身心俱惫,沉迷酗酒,整日笼罩在孤独、压抑之中,在醉酒时以文字记录自己,抒发背上。这正是作者自身的真实写照。
大部分冲着“悬疑烧脑”来的读者,都是读东野圭吾、阿加莎成长起来的,对侦探小说的期待是刺激、反转,而钱德勒恰恰颠覆了福尔摩斯式‘全知全能’型设定。钱德勒笔下的主人公“马洛”落魄潦倒,东奔西走破案,常常一无所获,强调人物心境,而非推理手法,将侦探小说带入全新领域。
个人认为,读《漫长的告别》,与其说在读一本侦探小说,不如说是在读一本文学作品,繁杂的叙述不再是为了铺展案情,而反将案件作为载体,来完成这场钱德勒的理想与世俗之间的漫长的告别。
《漫长的告别》价值观与当下追求独立的时代精神非常契合:主人公独立的生活方式,孤独但追求体面的人生态度,以及自带醉意的生活方式,贴合了现代年轻人的心境。关于金钱与欲望、关于人生、关于成就等困惑,现代人的诸多迷思,在这本小说中也可以获得共鸣和思考。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