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专家吗?”,提及这个问题,很多老师会觉得汗颜。匠人气质与专家的专业性,二者兼备的可称之为“泰斗”,有其一者那是高手,大部分教育者徘徊在匠人或专家的门口,有的人想冲进门,有的人甘于在门外。如何寻得“花”的心,“种”的技,需要耐心的人在从教的路上追寻。
教师的教学实践不是‘科学’而是‘艺术’
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曾经说过:“教师要学习的心理学,不是‘科学心理学’而是‘哲学心理学’,教师的教学实践不是‘科学’,而是‘艺术’。”由此反思,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性为什么不被大众认可,尤其随着虐童事件的发生,社会上频频出现“幼儿园教师是高级保姆甚至只是一个保姆”的说法。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会觉得尊严被践踏。但是,出现这样的声音必然有其根源。想想在孩子离园时,老师们常跟家长沟通的内容,无非是“某某小朋友吃饭吃的好、睡的好、没有摔倒、磕碰或与其他小朋友打架”等等保姆都可以反应出来的毫无营养价值的谈话,这些是大部分幼师常挂在嘴边的,无论是公办幼儿园还是高档幼儿园的教师。那么,如果在离园时,家园沟通的内容换成这样:“明明今天在美工区用一条细细的绳子穿小珠子,最后穿成了一条项链,说要送给妈妈,咱们宝贝的小手真灵巧,能够比较精确操作这些小的材料,说明他的小肌肉能力发展水平挺高。”试想一下,家长听了老师这样的评价,这是他们或者保姆不具备的专业性评价时,还会不认可教师的专业性吗?所以,有的时候要向寻求他人的认可,首先我们必须自己做到专业,才能有底气,而这底气从何而来,那么便是学习、反思与熟练。当教学成为“艺术”,当评价成为“艺术”,当保育成为“艺术”时,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性”将毋庸置疑。
艺术之“花”来自于“技”的极致
最近看过一篇参观杜郎口中学的观后感,里面提到那里的学生非常清楚自己应该干什么,应该怎么干,孩子之间小组内的分工明确,互助也无时不在。这样的情景让我想到《教师花传书》中提到:“擅长者是拙劣者的榜样,拙劣者要认认真真向擅长者学习,同时,擅长者也要学习他人的可取之处,从而使技艺更上一层楼。”源自孩子间的互助教学往往比教师的耳提面命来的更有效果,这是学习的真谛,很多人都知道,但极少人能做到,可是杜郎口中学里的学生做到了,而且做得真实有效。有人批评杜郎口的教育是纯粹的应试教育,学生苦读成“疯”,其实高考录取率极高的背后,正是“技”磨练至极致之时,便是艺术之“花”盛开之际。
倾听——教学之“花”绽放的“心”
建筑工匠要构筑房屋,不但要倾听屋主的声音,还要依靠倾听来自土地、木材的声音;雕刻大师要雕琢美玉,不但要倾听买主的声音,还要依靠倾听来自原石、器械的声音;教师要想成为匠人,需要倾听的声音更多更多,首当其冲的是倾听儿童的声音(儿童的言语或缄默的声音),还要倾听教材中隐形的声音(教材的可能性与发展性),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自身的教育哲学)……
倾听是教学之“花”绽放的“心”,教师不但要倾听来自多方面的声音,还要掌握倾听的“技”。就像书中提到的:古屋老师撤掉讲台,轻轻地坐在学生座椅上,视线与学生的视线水平交流,从而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福田老师在与学生对话时,会倾听学生的自言自语甚至未说出口的话语,选择对学生来说最适切的距离,维持发言的学生与倾听的学生之间的联系。由此反思,细心聆听是不是比喋喋不休要更好,能更贴近孩子的心。
回想一下,教师的日常生活与工作是不是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当孩子在集体教育活动时,有了与本节活动目标无关的想法时,你会制止他说出想法,原因就是害怕跑题,拉不回来;当孩子与他人起争执,想要向你告状时,你会因为每天出现无数次这样的场景而厌烦,对孩子敷衍了事;当你上完一节公开课,课后同事提出许多批评意见和建议时,你会觉得自己做的很对,对有的建议不予理睬……每当出现类似情景,我们是不是应该停下来仔细倾听,听一听孩子真实的想法,听一听同事真挚的话语,或许我们不再停滞不前,会意外采撷到“花”的“种”。
每一个教师,都会经历新手、熟练新手、胜任、业务精干以及专家的阶段,在其间,一直找寻一种教态,从努力进入学生世界到让学生融入自己的身体意向的过程中,破茧成蝶,完成教师的蜕变。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