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着雨的十点的夜晚,我看完了当年明月(本名:石悦)的《明朝那些事》。
觉得自己好像有点感触,但丝毫想不起来究竟有什么感触。
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在这么一个天气里读完,有点感伤,对这个王朝,对二百七十六年的岁月。雨中一个一个的人物形象似乎愈加清晰:朱元璋、朱允炆、朱棣、朱厚熜、朱翊钧、朱由检等帝王,当然还有姚广孝、郑和、严嵩、张居正、海瑞、魏忠贤、袁崇焕等臣子。
为什么是明朝?
我不敢故意去揣测石先生的意图,但这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是明朝?这个问题,我在读熊召政先生的《张居正》时,在开始读和读完的时候,我问了自己两遍,获得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明朝,自1368年朱元璋称帝起至1644年闯王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之上止,享国二百七十六年,历经十六帝,初建都于应天府(今南京),1420年朱棣迁都至顺天府(今北京)。明朝覆灭后,其宗室于江南建立南明,后清军入关,夺取政权。1683年清军占领台湾,郑芝龙与其子郑成功建立的明郑政权覆灭。
明朝初年,经过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国力强盛;中期,经过土木堡之变后,开始由盛转衰;后经历弘治中兴、嘉靖中兴与万历中兴,国力有所恢复,到晚期,由于东林党争、宦官作乱、自然灾害等,国力凋敝不振,爆发农民起义,最终致使王朝覆灭。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汉人统治的最后一个王朝,这是我想强调的一点。
这是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明朝夹杂在蒙古人和女真人之间,颇显孤独与沧桑。这不包含任何民族情感,只是从这点出发,明朝真是值得记忆的一个王朝,它代表了汉人的尊严,同时也彰显着汉文明强大的生命力。
当我在读明清两代的历史的时候,会产生一种亲切感,因为这两朝的纪年与现在相去不是很远,一晃只是三四百年的事,这相比春秋战国秦两汉的时候要稍微好一些。也正是这种亲切感,让我有了读下去的信念。我还记得,在和西南大学一位历史系教授交流的过程中,他问道:“如果让你穿越成某位历史人物,你会选择谁?”,我脱口而出:“万历皇帝朱翊钧”,他问理由,我说我想体验下被张居正张先生压制的恐惧感,这种问题当然不是很认真的提问,我也没有受虐倾向,我只是觉得朱翊钧可怜,但不至于令人泪下。
明朝的发展,和其他朝代的兴衰更替基本相似,建国—强盛—突转—衰败—灭亡,所以我的题目过于通俗,是因为放在其他朝代也有它的道理。有些观念认为,明朝是个黑暗腐朽、血腥恐怖的朝代,比如著名的厂卫制度与廷杖制度,就产生一种对明朝的厌恶与憎恨。这种看待历史的方法太过狭隘了。举个例子来说,我们一直在强调秦朝暴虐无道,严刑峻法,钳制思想,民不聊生,但我们忘了秦是中华文明的原生文明,它是一条大河的源头,是一颗参天大树的根,不能因为它的某些局限性,就彻底否认它的历史意义或大肆抹黑,这是不对的(推荐阅读孙皓晖先生的《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所以我们看明朝,也应该跳出局限我们的怪圈,去认真考虑明朝的意义,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它是客观的,爱它或者恨它,它就在那。
首先,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传统君主宗法制成熟、完善并登峰造极的时期,对中国政治、经济与文化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譬如内阁制度的建立,内阁当初作为类似于皇帝秘书性质的机构,加强了专制皇权,与司礼监两轨并行,使内廷、外廷互相制约,保证皇帝拥有最高决策权,避免了因出现昏君而导致国家运行混乱的现象,提高了行政效率。但后期内阁中出现的“权相”,使首辅虽无丞相之名,但行丞相之权,造成了后期的朋党林立、宦官专权等现象。但这已经初步显现了政治制度上的进步,只是其发展走了偏路,最终还是以负面的形象消失于历史中。明朝中后期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因素,也是这个王朝不可不提的一笔,即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资本主义萌芽,这在长期秉持重农抑商思想的中国传统经济上是极具历史意义的一个突破,手工业、商业发展迅速,为帝国带来了大量的财富,只可惜这个萌芽只是匆匆的一瞬而已。思想文化领域上,阳明心学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成为儒学新流派,并远传日本等国;明末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提出人本主义的论点,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唯物主义思想,重视实践,并与“重农抑商”相对立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这是早期的思想自由、个性解放的反映,到清朝的“文字狱”时,早期的民主思想已不复存在,说不出是进步还是倒退。
明朝还是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空前绝后的时代,由郑和完成的伟大的航行反映了帝国强盛的国力,并将中国先进的文化带到东南亚、阿拉伯、印度、东非等国,还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等等一系列科技书籍,彰显了明朝科技的进步与发达。同时需要值得注意的是,明朝中国科技开始与西方科技进行交流,但这种交流是自发的、主动的或者说是平等的,而非由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国门后被迫进行的科技交流,这较之清末西方强硬的科技输入来说应该是福音。
再来说《明朝那些事》这本书,石悦先生是非常聪明的一个人,之所以《明朝那些事》能火这么久,我感觉有以下几点理由:第一,语言轻松、生动、风趣。历史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枯燥的,所以一般的读者很难对写得太过严肃的历史产生兴趣,而石悦先生用非常轻松的语言叙述了明朝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读来丝毫不觉得沉重或者乏味,能把严肃认真的历史写得生动、幽默,实在令人叹服。第二,石悦先生在这部书里着重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不管是帝王的心术还是臣子间的内斗,这部书里刻画得非常明显,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活、立体,比如说“三大案”(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发生的整个过程中,文官集团、宦官、内宫各个人物的心理变化、心路历程,可谓十分精彩。第三,这本书运用了大量的铺垫,具体而言,就是先不说某人或某事,先说明他造成的影响或者对某个过程起到的巨大作用,在后续的描写中再详细介绍此人此事,这种写法也是“拉拢”读者的一个妙招,给读者留以猜想的空间,保持一种阅读的兴趣。我在读的时候,比如读到某个历史人物,我会去搜索关于他的生平、历史上的评价等,读到某个历史事件,再去搜索一下发生的起因、过程、结果,这样虽然占用了点时间,但是了解得会比较全面,毕竟《明朝那些事》还不是真正的史实,再好看也需要去辩证地看,不能以偏概全。
最后,我想说这本书是值得一看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带火了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这本书,英文版书名叫做《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直译过来就是“无关紧要的1587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无关紧要的人、无关紧要的事很多,但也恰巧是这些无关紧要的人、事触动了某些神奇的机关,使得国家机器的运转路线改向,甚至将历史的发展变轨,比如说,朱允炆在被自己的叔叔朱棣夺取政权后,如果当时直接被杀,永乐帝也就不会费劲地去寻找他,郑和就永远不会七下西洋;如果崇祯帝不做出削减全国驿站数量的决定,李自成、张献忠就不会过早地失业,没准造反的年头能后推些;。历史就是如此,再小的风吹草动,倘若用无情的岁月去放大,也会聚集成一场强烈的风暴,朱元璋痛恨了一辈子宦官,却没想到自己的子孙养出了一个“九千岁”魏忠贤。
历史确实有趣。
袁崇焕像
无可奈何,以现在的眼光看,更应该是理性地去审视几百年前的这段历史,我们沉醉于治世的繁华似锦,也痛恨衰败后的荒冢枯骨,以跳出万物的宇宙观去审视我们这个世界,倒是一种解脱了。
岁月无情,无情得不会欺骗。(李嘉豪)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