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的英译名为“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1587年,无关紧要的一年》),没翻开这本书之前,我以为书中所写是1587年中国历史上所发生之事。读完之后,才了解到,这一年,是万历皇帝登上天子宝座的第十五年,这一年,其实并无大事可述。
但看似平平淡淡的这一年,其实却发生了一些事情。表面看似都是些细枝末节的小事,实际上却是大事发生的前兆,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作者黄仁宇先生以一种“大历史观”的手法详细记叙了明朝从兴盛走向衰败的过程中发生的人和事,“大历史观”本质上就是通过客观的分析史料,究察社会现象其蝴蝶效应的源头。1587年看似一派太平的大明朝,已逐步走向衰落和灭亡。
作者把万历皇帝和五位著名的大臣作为书中主线,从多个横截面去叙述他们的生活,从中折射出明代中国社会的完整面貌。万历皇帝、首辅张居正、继任首辅申时行、文官海瑞、武将戚继光、哲学家李贽,各在其位,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可在那个时代,上至天子,下至庶民,悲哀的命运无一人逃脱。不管是怠政的皇帝,还是独裁的张居正,调和的申时行,富于创造的戚继光,廉洁奉公的海瑞,思想进步的李贽,他们通通没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
万历八岁便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可这个年轻的皇帝,一生都没能在政治上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只能和文官集团做着消极对抗,充当一个活着的祖宗。
张居正在位时权倾朝野,可他自信过度,他把所有文官摆在他个人的严格监控之下,严厉过度,以致引起了文官集团的憎恨。一经逝世,便被群起而攻之,最后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申时行坚持调济折衷的原则,他懂得为臣之道,也看透了国家最大的问题便是文官集团,但这个体制上存在的罅隙越来越大,找到一个折衷的办法也越来越困难,而与此同时皇帝励精图治的愿景也被消耗殆尽,他只能留下一纸离职书与一声叹息。
海瑞是彻彻底底把孔孟之道奉为内心准则并贯彻了自己一生的人,但文官集团虽以孔孟主义自居,但毕竟还是把这些视为利用工具,遵守与否,取决于与他们的利益是否相安无忧。
戚继光能在体制内适应环境以发挥他的才干,他善于在技术上调和各式各样的矛盾,可他推行的整套措施在事实上已经打破了文官集团所力图保持的平衡,为此,他付出了晚景凄凉的代价。
李贽是一个矛盾的人,他有着对人生真理的追求,却又无法叛离他生存的儒家宗旨。他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他挣扎,奋斗,却没有实际的成果,最后被捕在狱中,割喉自尽。说到底,还是因为触碰到了道德的根本。
我感触比较深的是——皇帝的无奈。在我的印象中,皇帝在中国古代是权利和地位至高无上的代表,除了心系天下的隐性要求,没有什么人可以阻碍他做什么。这本书恰恰推翻了我的看法。作为皇帝,他要对各种礼仪照章办理,如每日早朝、祭天地、祀祖庙、庆元旦、赏端阳;接见外国使臣、官员耆老;检阅军队颁发战旗等等,在这些庄严的仪式之下,是繁文缛节、毫无新意的重复。稍微有享乐,母亲会处罚他,先生会劝谏他,大伴会督导他,条条框框之下,他能做的便是勤俭节约、励精图治。
皇帝年幼的时候没有实权还能说他尚小无法独自处理政务,可当他大婚、有了子嗣之后,大权还是掌握在文官集团手中。即使到了1584年,清算完张居正、冯保之后,他得到的自主之权仍然受到种种约束。其中,对他人生影响最大的事是国本之争。他宠爱郑贵妃,想立郑氏之子皇三子常洵为储,可是文官集团不容许他违反伦理纲常,不允许他打破他们已经构建好的政治体系。如果万历强行废长立幼,势必会造成大规模流血冲突,双方在这个问题上僵持了近十年,最终还是万历缴械投降,放下了对皇权的最后一丝幻想。这未免过于悲哀,“皇帝”是一种社会制度,可皇帝本人,却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有血有肉有个性有欲望,而这些都被看作是逾越道德规范的。
他若是原原本本遵从,便成了傀儡与囚徒;他若是反抗这种政治体制,也无非两种结果,要么成为昏君,要么成为暴君。万历皇帝选择了后者,数十年不问政事,以此和文官集团做消极对抗,无疑也对这个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害。“欲戴皇冠,必承其重”,既然他处在皇帝这个位置上,便有了对天下众生的责任,但是他对此不管不顾,也无心去解决,这一点,让我觉得这个可怜的皇帝又如此可悲。一个把什么都看透了的人、对什么都不抱希望的人,又如何指望命运能放过他呢?
如果说明朝的灭亡就是因为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还有满族崛起这些直接因素,也太过片面。或者将罪责推给怂恿皇帝改立太子的郑贵妃,也有失公允。就算没有郑贵妃,也没有李自成,文官集团的彼此隔阂和对立,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而这个矛盾,却是从明代创立之初就逐渐开始了。明代以道德作为立政之本,人们的行动被儒家无法固定的原则限制,众人的创造力也纷纷被抑制。同时法律的制定被鄙弃,商业的发展被阻碍,军事改革被忽视,这些大大小小的因素,都是导致明代灭亡的推手。
风起于青萍之末。
古人能从小小的萍草之间,预测到大风暴的来临。看问题也该如此,从现象入手,看到本质。找到蝴蝶效应的源头,才能找到事物发展的关键点。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