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被热捧走红的时候,由于对这种大部头敬而远之,当时并没有去看。最近使用手机的听书APP,利用上下班途中的时间才能“读”这套书。书中讲述了大明王朝从开国到灭亡三百多年的历史故事,作者用通俗浅显的幽默话语,加上自己的观点向我们娓娓道来,使原本在历史中模糊、刻板的历史人物一个个变得鲜动活泼。
朱元璋由一个父母双亡食不果腹的出家僧侣到威震四海的洪武大帝,不得不说是一个令人称叹的传奇,他在位期间,实行了抗击外侵、革新政治、发展生产、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前进的政策,而给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他悍然推行的“重典治贪吏”的做法。
一是制定了严苛的法律,并广泛普及。先后颁布了以“刚猛”著称的《大明律》、《大诰》等法律。《大明律》对惩治腐败做出详细规定。同时《大诰》等教材被发到每个家庭,并列入学校的必修课,科举考试依据《大诰》内容命题,一时间从学校到民间讲读《大诰》蔚然成风,奠定了群众反腐基础。二是严惩腐败分子。朱元璋自幼出身贫寒,小时候深受元朝的腐败统治之苦,对贪官污吏怀有异常强烈的憎恶。朱元璋对贪污腐败官员处罚严厉、手段残忍,在他主政期间,大批不法贪官被处死,包括开国将领朱亮祖,女婿驸马都尉欧阳伦,其中甚至因为郭桓案、空印案杀死数万名官员。三是设立监察机构。在中央设立最高监察机构都察院,将刑、检、法职能集于一身。不久又设置六科给事中,专事纠举弹劾六部中的贪官污吏。在地方上,除了有朝廷派遣的监察御史外,同时又在各省设按察司,掌监察之职;后来又设立"巡抚"制度,由朝廷派亲信重臣大臣到各地出巡,监察地方官吏。其组织之严,权力之大,都是前朝历代绝无仅有的。四是广开言路鼓励民间反腐。如在午门外设立"登闻鼓",号召受冤的百姓们击鼓鸣冤。鼓励举报还允许越级告状,而且也鼓励百姓们直接把贪官绑到京城伏法,如果各级官员阻挠,就治以诛灭家族的重罪。五是重预防,亲廉吏。朱元璋也一直注重对官吏廉洁的教育,《大明律》开篇便是尊崇儒学的《六礼图》,显示了明立国思想仍然是儒学礼教。此外,朱元璋亲自编写《醒贪简要录》,赐给官吏,言词切切,用心良苦。
朱元璋重典惩处贪官污吏的这些措施, 在明初相当长一段时间,有效遏制了官员腐败现象,然而受封建专制制度的局限性,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吏治腐败问题。由于盲目推崇重刑,对相当一部分案件的处置“不分罪情轻重,不问首从,唯刑杀为威”,并以重刑政策为消灭异己的工具,把重刑发展为滥杀。另外,朱元璋法外用刑达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程度,凌迟处死之外有铁刷、抽肠、剥皮等,而且不受任何法律的约束,全凭朱元璋自己的意志行事。在封建专制制度下,执法的最终效果决定于君主个人,不可避免地出现“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结果。所以,他的手段措施只是一时地扼制了贪赃枉法现象,而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能是“收效于一时,遗患于无穷”。
以史为鉴,今天我们批判的去看待明初反腐的成败得失, 会发现对我们现在的反腐倡廉有重要的启示。(一)充分认识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腐败问题的形成具有深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并不是短期之内所能根治的,而且具有顽固性、反复性的特点,所以反腐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从宽松软走到严紧硬亦非一时之功,任重道远,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二)加大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查处力度,实现不敢腐。畅通举报渠道,充分利用专项检查、巡察等方式拓宽线索来源,加大执纪审查力度,严肃处理腐败和作风问题,真正让监督“长牙”、纪律“带电”,形成强有力的震慑。(三)加强制度建设,扎紧关住权力的“笼子”,推进不能腐。通过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形成越来越完善的制度机制,系统配套、相互衔接,彼此贯通、纵横交错,体系化地发挥规范约束、将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置于法律的有效监督和制约下,促其“不能腐”的制度效应。(四)加强思想教育,筑牢“不想腐”的堤坝。加强党员干部廉洁从政教育,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利用网络等媒体,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优良作风,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形成良好的党风、政风、民风。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