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习俗 中元节的习俗
中元节为三大鬼节之一,又称祭孤、瓜节、七月半、送鬼节、寄生节、盂兰盆会。中国岁时节令有所谓“三元”之称。三元即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十月十五下元。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除、清、九)等三节,都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民间还称七月十五为鬼节,与清明、十月一合称三鬼节。过去民间从七月初一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结束,都会举办普度布施活动。据说普度活动由开鬼门始,然后竖灯篙,放河灯招致孤魂;而主体则在搭建普度坛、架设孤棚、穿插抢孤等行事,最后以关鬼门告结。发展至今,已成为祭祖的重大活动时期。
中元节习俗-烧纸
节日中,汉族民间俗信行为中,最为突出的是烧纸。据迷信传说,阳间的纸就是阴间的钱,人们烧纸就是给亡故的先辈亲人送钱。通常上坟烧纸时要留下几张,到十字路口焚烧,目的是给尤家可归的野鬼一些施舍,它们就不会再去抢劫送给其祖先的钱了,至于为何烧纸当钱,汉族民间亦有一个滑稽的传说。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其兄蔡莫,受嫂子慧娘的鼓动,找蔡伦学习造纸技术。可是,蔡莫赚钱心切,技术没真正学到家便匆忙赶回家开张营业。结果,他造的纸质量太次,无人问滓。慧娘苦思冥想,心生一计。一日深夜,蔡莫放声大哭,惊动四周邻居。他说,慧娘因造纸的事,夫妻发生口角后,上吊身亡。第二天,即七月十五日,蔡莫假作悲伤痛悔,边号啕哭泣,边将纸点火焚烧。众人正在劝慰,忽见慧娘苏醒过来。她告诉众人,之所以能够死而复生,是因为阎王接到了蔡莫送去的钱,才将其放归人世的。阳间拿铜当钱,阴间是拿纸当作钱。大家信以为真,皆纷纷掏钱,将蔡莫的存纸抢购一空,好给祖先烧纸送钱用。中元节烧纸的习俗就是由此而产生。
有趣的是江苏洪泽湖一带还把七月十五称为“敬孤节”。节日风俗中除家家产户给亡灵烧纸钱外,还争相招待孤寡老人。据传,原洪泽湖里有个叫巫支岐的水怪,经常上岸吞食村里的儿童。于是村里有位孤老人,召集全村老人共商计谋,这位孤老人决x由自己化装成村童,身藏毒药,被水怪吃掉了,毒死了水怪,解救了村童。后人为了纪念舍己为人的老人,便于此日烧纸祭祀,并敬请孤老们,此俗至今还保留着,沿袭下来成了“敬孤节”。
中元节习俗-放小船
按照满族的习俗,七月十五要举行各种活动来纪念祖先以及庆祝一年的收获。届时,身处异乡的同胞将缅怀亲人、思念家乡的心愿付诸顺流而下的小船,以示寄托。现我国广州地区满族人仍保留有七月十五日在水中放小船,内书“直上长白”等语的习俗。有的地方则举行划船比赛,庆祝节日。
中元节习俗-跳天灯
广西天等一带在中元节有跳天灯习俗。旧时跳天灯活动多是一些迎神赛会、驱逐疫鬼之类的迷信活动,现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民间体育活动。
跳天灯一般在村头较平坦的场地上进行,72个小碗装上豆油,分别排成9行,按前后左右相距0.8一l米的距离置灯并点燃,跳灯的人头戴面具,手持木鱼、小鼓、锣钹等乐器,亦有手持挂纸花条木棍者。开头由一人带头敲打木鱼,按节奏有规律地在每行灯中穿来跳去,到行角转弯处,每人都要做一些亮相的跳步转弯动作,并吹打各自手中所持的乐器及道具。夜间观跳天灯的场面,宛如长龙在星光中舞动。
孟兰盆会
为了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每年七月十五中元节这一天,僧尼举行孟兰盆会,诵经施食,宣称可以使施主今生父母和七世父母得以度脱节厄。这与我国崇尚孝道的伦理传统相符,因而为我国历代帝王所提倡。南北朝梁武帝时代,开始大兴孟兰盆法会,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
清时孟兰盆节极为兴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元》中记载:“庵观寺设盂兰会,传为目莲僧救母日也。街巷搭高台、鬼王棚座,看演经文,施放焰口,以济孤魂。锦纸札糊法船,长至七八十尺者,临池焚化。点燃河谓以慈船普渡,如清明仪,舁(yu,共同抬东西〕请都城煌像出巡,祭厉鬼。都中小儿亦于是夕执长柄荷叶,燃烛于内,青光荧荧,如磷火然。
又以青篙缚香烬数百,燃为星星灯。镂瓜皮,掏莲蓬,俱可为灯,各具一质。结伴呼群,遨游于天街经坛灯月之下,名斗灯会,更尽乃归。”虽是宗教活动但已充满民间娱乐气氛。
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晚上,人们做灯放人水中,传说可为屈死冤魂引路。肖红在《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对这种习俗作了最好的解释:“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放灯时用一块木板钻孔,上面用竹蔑编织各式各样的灯笼,其灯型多为莲花灯,其含义为超度鬼魂。而在东南沿海一带,会在灯中放置银元,渔船争相攫取,获得者可以“一年大顺”。
放河灯,中元节和七月的最后一天都有。《金陵岁时记》中称:“中元金陵人家,延僧舟次诵经,剪五色纸为荷花灯,沿水放之,俗称斋河孤。”《熙朝乐事》中说:“僧家建盂兰盆会,放灯于西湖及塔上湖中,谓之照冥。”另外,还有《北京岁华记》中的水灯,都是称呼不同但灯的实质一样,都含有消除灾祸之意。吴江地区中元节放水灯,先由主持者向各家募捐,然后在七月十五雇数十艘船只,夜间在河中游行,船上都扎彩悬灯。有请僧诵经的,有供奉佛像的,另外有数艘船只,雇请多人在船上奏乐,最后面的船,专门将五彩纸折成灯,点火后放到河面上,红白相间,颇为壮观。
至于河灯的制作,极其简单。用三寸长宽的正方形厚纸做灯底,另用芦柴一根,长约三寸,中间穿一个眼,装竹签,钉在灯底,再用红白纸折成四方形,把灯底四面糊好,中间置放油纸捻,就制作成功。也有的人用各种颜色的纸,剪成荷花瓣的形状,糊到碗口上,中间用油脂点火,叫作地藏烛。
放焰口
佛教中形容饿鬼渴望食物,口吐火焰叫做焰口。因而和尚向饿鬼施食叫放焰口。自梁代起,我国民间在中元节举办设斋、供僧、布田、放焰口等活动。当天,人们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并在法师座前供着地藏王菩萨,相传地藏王菩萨是超度地狱鬼魂的。其下供着用面制的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蟠。正午已过,人们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等摆到施孤台上。主持人在每件祭品上分别插一把蓝、红、绿的三角纸旗,上书“孟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在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众僧诵念各种渴语和真言,然后施食,把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重复三次。民间把这种仪式叫“放焰口”。及至晚上,家家户户还要在自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因其象征着五谷丰登,所以插得越多越好。
祭祖
中元的由来,与上元相同,本来与迷信无关。佛道两家,将其作为节会,民间又将其叫作鬼节,还叫作瓜节。《大藏经》中载:“目莲以母坐饿鬼中,佛令作盂兰盆,以奇果素食置盘中,供佛而后母得食。”后人依此典故,隆重地对待这个节日,僧尼道俗,都精心营建盂兰盆,供奉诸佛。百姓人家也大多持斋诵经,祭莫祖先,抚慰孤寡,教化人心,以至肉市也为之罢市。
相传七月十五日为祖先回家的日子。所以各家各户,不论贫富,都要准备钱币、果脯、美酒以及时令之物祭祀祖先。云南、贵州的苗族人,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日到十五日这两天。焚烧纸钱、遥祭祖先的风气也很盛行。七月十四这天叫江南节,十五日叫作江西节。
祭品之中,各地多用西瓜和茄饼。有将西瓜切割成多个齿状的,称之为西瓜山。红瓤黑子,摆在桌案之上。至于茄饼的做法各不相同,可用麦粉或者糯米粉做,形如半月,以青菜或豆沙糖做馅,再取茄子的柄,剥去外皮,插进饼的一端;有把茄子切成丝,与面和好,再用油煎的;还有的将茄子切成丝,盛放在器皿里,用手搽压茄子丝,挤压出水,然后用这些水和面屑,加姜丝和食盐,调成面浆,用油煎炸。
北方各省,有献麻谷的做法,有的在家中供奉;有的在门左右首摆放,称之为供麻谷;而持麻谷数根,插在陇上,则称之为送麻谷。此时麻谷已经送到打谷场,以此宜告农事顺利,庄稼成熟,荐尝新物,正符合古时的祭祀之意。
按我国的习俗,一年中祭奠亡灵,中元最为重要。家有新丧的,哀痛尚深,其至亲好友。要在死者去世第一年的七月十五准备好祭品,送到死者家中祭奠,以示追悼。
女子出嫁后,常住夫家,对于娘家的祖宗,遇到节日一般不能参与祭祀,所以本日应回到娘家拜祭,暂尽孝心。祭祀后和大家一起聚餐,共享祭品,也可一叙阔别之情,并讨论族中事宜。
安徽西南部,如太湖、潜山、怀宁等x称中元节为“七月半祭祖”,是清明节之后又一重要的祭祀日。不同的是,清明节是聚族而祭,“七月半”多半是一家之祭。自七月之初,在墟市街道、田间地头可看到堆积成山的祭品,包括冥纸、冥衣、灵屋、线香和鞭炮。自初十开始,便要将厅堂打扫干净,并设置香案、先祖牌位,备酒肴撰品连日供奉,以迎先人故霸祖。家人不许吵闹、不许赤身露体,在家中看到蛇蛙蝶鸟不能打死,并且要焚香烧纸,因为这些东西有可能是祖先变化的。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一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只次茶饭,直到七月份日送回为止。纸钱不能只烧给自己的亡亲,也要给无后人的亡灵烧一些,以免他们在阴间为难自己的先人故祖,于是便又有了在十五日夜为孤鬼“烧孤衣”的说法。民间至今还保留着这种习俗。
送羊节
旧京及华北地区的农村,民间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习俗。起因是,沉香劈山救母成功后,沉香要追杀残虐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为重修兄妹和舅甥之谊,于是每年七月十五都会送给沉香一对活羊,相传是取其“杨”姓的谐音,以重结两家之好。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羊,祥也。”甲骨文《卜辞》中也称羊通祥。可见在古代,羊这种动物,一向代表吉祥之意。因而民间便流行舅舅送活羊的习俗,后来渐渐发展为送一对面羊。
中元节习俗 中元节的习俗
中元普渡
中元节,不少人会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顺利。较为隆重者,甚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会在这段时间,请出地藏菩萨、目连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或请艺师扮演驱魔大神钟馗(有的是请艺师操控钟馗之傀儡),以消弭亡魂的戾气。
据说七月半恰逢夏秋交替,此时恰恰是天地阴阳交替的节点,阳气盛极而衰,阴气显现,在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放出鬼魂,所以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后世亦有说法认为,整个农历七月都应当是“鬼节”,阎王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把鬼放出来到阳间觅食,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最后一天,重关鬼门,群鬼又得返回阴间。
祭祖
民间相信,祖先会在七月半返回家中探望子孙,所以需要祭祖。这种祭祖行为是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传统伦理的一种体现,是一种感德祖先文化传统。时逢小秋的农作物收获,也正好把丰收的喜悦与祖先分享,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中旬傍晚时分举行。平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因各地习俗略有差异,因此过节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过节时间上也会有差别。
烧纸
中元节日中,民间俗信行为中,最为突出的是烧纸。据传说,阳间的纸就是阴间的钱,人们烧纸就是给亡故的先辈亲人送钱。通常上坟烧纸时要留下几张,到十字路口焚烧,目的是给尤家可归的野鬼一些施舍,它们就不会再去抢劫送给其祖先的钱了。
焚香燃炮
每到七月十四或十五晚,在门外焚香燃炮,同时“烧包”(也叫“荐包”)。
祭祀土地
七月半,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xxx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祈丰收
七月半施祭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吃鸭
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在七月半吃鸭子,因鸭在水中游,取其河灯普渡祈祷之涵意。也有说法是“鸭”就是“压”,是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魂灵”,这说法有点牵强,因为很多地方“鸭”与“压”不同音。东莞人一般会吃莲藕煲鸭。
跳天灯
广西天等一带在七月半有跳天灯习俗。旧时跳天灯活动多是一些迎神赛会、驱逐疫鬼之类的迷信活动,现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民间体育活动。跳天灯一般在村头较平坦的场地上进行,72个小碗装上豆油,分别排成9行,按前后左右相距0.8一l米的距离置灯并点燃,跳灯的人头戴面具,手持木鱼、小鼓、锣钹等乐器,亦有手持挂纸花条木棍者。开头由一人带头敲打木鱼,按节奏有规律地在每行灯中穿来跳去,到行角转弯处,每人都要做一些亮相的跳步转弯动作,并吹打各自手中所持的乐器及道具。夜间观跳天灯的场面,宛如长龙在星光中舞动。
放焰口
在盂兰盆会中,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叫做“放焰口”。“焰口”就是佛教所谓地狱中的饿鬼,这项活动的目的是超度亡灵、为孤魂野鬼施食。“放焰口”在黄昏或晚上进行,活动持续时间较长,甚至可达次日凌晨。先由僧人诵经、做法,最后由主持用米粮、净水在四周挥洒,为鬼魂施食。
河灯度湖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中元节放河灯,据说是从上元节(元宵节)的张灯习俗演变而来。民间认为,上元是人节,中元是鬼节,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所以上元张灯在陆地,中元就是在水里了。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如今的放河灯,已经成为欢乐的活动项目了。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
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与祈祷。现代女作家萧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
中元节习俗 中元节的习俗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是道教的说法。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是“上元”,为天官赐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据《修行记》记载:“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x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因此,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民间都会准备丰富的牲礼,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中元节是道教与中国传统民俗相结合的产物,二者能够相应,主要是基于同一宇宙观: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为天官、地官、水官所统辖的三界府署。民间通称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众神。
中国东汉末年,天师道便已综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观,首过需上“三官手书”,分别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忏悔罪过,以祈求平安。经历六朝时期的发展后,三会日与三元思想结合,在唐代官方的提倡下,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x型化,成为祈福纳吉、祭祖拜神的三元节日,皇帝率百官参与节日仪式。唐、宋以后,三元日成为民俗节日。
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等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每年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因为惧厉的心理,民众于日常生活中复合儒、佛、道三教,将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称为鬼节,称农历7月为“鬼月”。
佛教传入后,佛教中也有一种追荐祖先的超度仪式,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孟兰盆会”。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且佛教也是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举行超度法会,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