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征文精选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征文
共和国沧桑巨变七十载,衣食住行是跟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年过六旬的我,经历过的吃和住的往事犹如电影般一幕幕在眼前掠过,从记事起到现在,那份感受和喜悦如果用一句话表达,就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百姓生活比蜜甜”。
在我刚记事时,父亲是兰溪农村的一名公社干部,领一份清水工资供养我们一家人大部分生活。那时是计划经济时代,物质匮乏,粮、棉、油等商品凭票供应,但总算是过上了不挨饿的日子。每当父亲到城里开会,令我最高兴的就是盼着父亲出差回来,会带回来一些农村一时买不到的好吃的,让我们“饱饱口福”。太贵的东西,父亲买不起,一般只是从他出差一天三毛钱的补贴中给我们买点糖果、瓜子之类零食。快过年时,父亲会买点香肠、香菇、木耳等年货。现在想想,那可能花去的是父亲好几天的工资或出差补贴啊。
印象最深刻的是父亲带回来的一个苹果,当时我们农村里的孩子认为是连过年都吃不到的奢侈品。在我们全家八口人到齐后,开始切片而分,我很快就一口吃掉了自己的那一份。看着姐妹们手中的苹果片,细嚼慢咽,心想能再多吃一片苹果就好了。由于苹果是当时的“稀罕物”,姐妹们也应该品尝一下。虽然“妄想”没有实现,但那片苹果的味道让我念念不忘。
小时候,我们一家人住在砖木结构的老屋里。由于人口多,住宅面积小,显得拥挤而杂乱。不仅如此,老屋与邻居是屋连着屋,共用一个门口,有同伴来玩耍和客人来作客,出入很不方便。一到下大雨,家里多处漏水,大人们就要用盆、桶、瓷接漏水,给生活带来了不小的烦恼。对此,祖母和父母亲做梦都想自家有一座独门独户的宽敞房屋。
几年之后,我们渐渐长大,全家省吃俭用,建造起了新屋;三间两层有玻璃门窗的楼房,一间厨房。从此,家中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起来。
后来,我有了正式工作,不久在心向往之的城里安了家,每年春节前单位分发的整箱苹果往家里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吃和住都上演了变奏曲。
以前过年才能吃到的鸡、鱼、肉等“十碗头”,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已不再是稀罕物,餐桌上的菜色丰富了,营养增加了,平时家里时令鲜果月月尝。城乡超市和农贸市场更是今非昔比,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山南海北的水果、鲜肉、海鲜等应有尽有。互联网上也可直接订购,既新鲜又便宜,而且直接送到家门口。本地的、国外进口的,想吃什么就可以买什么,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我进城先是住老屋,有了安身之地。后来住上两室一厅中套新洋房,生活得到改善。去年我换上了三室一厅大套洋房,住的更宽了,环境更美了。家里电脑、电视、洗衣机、空调、液晶电视、淋浴器、微波炉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生活质量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我家吃和住的变迁,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一个缩影,作为普通百姓也能体会到满满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作文
岁月悠悠,潮起潮落,共和国昂首阔步地走进2023年,迎来了她70岁华诞。
回首过去,思绪万千。
不能忘,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不能忘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遇难……
不能忘“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不能忘“野菜水煮果腹暖,干草火烧驱夜寒”;不能忘,多少红军战士长眠于长征路上……
不能忘,狼牙山五壮士、八头八女投江;不能忘,刘胡兰、黄继光,赵一曼、王若飞……
忘不了“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擦净祖国身上的耻辱”的黄令仪院士;忘不了隐姓埋名30年的王承书;忘不了桥梁专家茅以升;忘不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忘不了“中国克隆之父”童第周……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70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和中国人民共同努力下,中国从一穷二白,积贫积弱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国。如今的中国日新月异,今非昔比。
“东方红一号”卫星上天;原子弹、氢弹试验成功;香港,澳门顺利回归;旷世神奇的三峡大坝;国产航母顺利下水;港珠澳大桥巧夺天工……
现在,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网购已成为外国人神往的“四大发明”,“一带一路”如火如荼,中国梦一步步变为现实。
祖国,我爱您!愿您月儿常圆,心想事成;愿您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人民更幸福,国力更强盛。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