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心理沟通是一门艺术
随着人们对教育活动的认识不断深入,"教育即交往"逐渐成为一个时髦且深刻的命题。师生之间的交往与沟通状况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于是师生沟通技巧也自然成为现代教育研究一个颇受关注的话题。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卡耐基曾经说过,一个职业人士成功的因素中85%靠沟通技巧,15%靠专业才能。教师是整天与学生打交道的职业,如果不懂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没有掌握与学生沟通的技巧,那么,就势必会失去教育学生的主动权。有这样一个事实我们必须承认,学生有时候尊重你,爱戴你,在很大程度上不在于你所讲的话多么有道理,也不在于你的专业功底多么深厚,而取决于你与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怎样。正如一位心理咨询专家所说,“沟通的微妙之处不在于道理,而在于关系”。如果师生关系不好,即使老师讲的话很有道理,学生仍然难以接受。所以,在与学生沟通之前,我们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建立一种怎样的师生关系。
1.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的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真诚互补的人际关系。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的角色应是导师、朋友、助手和模范。
2.良好的沟通是一门不会"自然生成"而需要学习的艺术,犹如健朗的身体会因为放肆饮食而变坏,良好的师生关系也会因为忽视适当的沟通而疏远,甚至结怨。有效的沟通方式是改善教学生活、增进师生关系的关键。
3.在与学生沟通时,老师要能够同各种气质、不同性格的学生打交道,要能够因“心”施教。2500年前,有两个学生同时问老师一个相同的问题,老师根据其中一个学生为人懦弱的特点给予肯定回答,以激励他的勇气,给另外一名学生否定回答以中和他的暴性,这就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典故。社会发展到今天,气质的四种类型学说为因材施教提供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依据,也为我们与学生沟通指引了方向。在教育那些任性倔强而冲动的学生时,我们老师一定要保持一份职业性的克制与冷静,采用“冷处理”方能“以柔克刚”;对于那些活泼好动但常常有始无终的学生,批评时要有耐心,循循善诱;对于那些文静内向的学生,教育时要特别注意动之以情。
4.在与学生沟通时,我们老师要注意恰当地运用沟通语言。“请、谢谢、对不起”,这是社会服务行业的专业用语,教师也应该有自己的专业用语。在与学生沟通时,老师的语言要亲切、自然、风趣、幽默,这样不仅能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而且有助于形成轻松愉快的谈话气氛,消除学生不必要的顾虑,从而更好地敞开心扉,说出他们的心里话。遗憾的是,在教育实践中有些教师使用了尖酸嘲讽的语言,尽管含有"恨铁不成钢"的爱意,但师生之间的隔膜就在这不经意中产生。这样不适当的表达,不仅会降低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相反会产生巨大的破坏力量,激起学生的怨恨心理和报复幻想,甚至闭锁心灵、厌学、逃学、自杀等严重后果。
5.在与学生沟通时,我们要注意情绪、情感的心理效能。有的老师在与学生沟通时,太注重讲道理,似乎只要把道理讲清楚了,学生就会自然按照老师的意愿做出某种改变。其实,被忽视的情绪、情感因素恰恰正是师生沟通成败的关键。教师良好的情绪会增进师生间彼此的亲近和依赖,使教师的思想感情被学生所感知和理解。所以,在进行个别沟通时,教师要表现出耐心和韧劲、爱心与期望,只有感情真诚和情绪良好的双向交流,才能产生师生"共振"效应,才会得到学生的情感回报。
6.在与学生沟通时,我们要避免空洞的说教与劝诫。作为德育工作者,有时我们会急着想改变学生,“你不要、不应该、不可以……”,这些话在师生沟通中使用,训诫的成分难免太浓了,况且空洞的说教与劝诫所能达到的教育效果是苍白无力的。我们老师要通过真诚的分析与思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不是别人要他改变,而是他自己需要做出这样的改变,这才是师生沟通的较高境界。
7.在与学生沟通时要讲求方法,但转变教育观念更加重要。按照心理学中abc理论的解释,老师如果能把学生看作天使,那么他便是生活在天堂里;反过来,如果老师把学生看作魔鬼,他便是生活在地狱里。其实,这只是一种教育理念的转变。在平常工作中,一些老师十分强调与学生的沟通方法,于是很喜欢向别人讨教与学生沟通的方法,似乎方法就是优化师生关系的灵丹妙药,其实不然。当他们采用这些方法与学生沟通时,学生往往并不领情,究其原因并不是方法不好,而是教育理念没有跟上。与沟通方法相比较,我觉得教育理念更加重要。如果教育理念跟不上,即使你拥有了好的沟通方法也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为任何方法的实施都离不开理念的支撑,师生沟通也不例外。
8.师生沟通并不抽象,它是随时随地随事都可能发生的,是伴随着教育行为始终的师生互动过程。师生沟通是你每天早上来到学校对学生的那一丝微笑,是你在下课之前多看学生的那一眼,是你在学生考试不够理想时对他(她)所说的一句鼓励的话语,是你不经意间对学生发出的一句赞美,也是你写在作业本上的那一行充满人性化的批语。
师生心理沟通是一门艺术
作为一名教师,如何与学生良好的沟通,成了我最想了解和学习的教学技巧之一。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一切教学活动展开的核心。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虽然课程进行的还算顺利,却依旧有着很多的不足,我很想通过优质的教学技巧和高效的教学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师生心里沟通》中,我看到了自己要学习的艺术——师生沟通艺术。
一个桥的故事,让我深刻的认识到:教师要建立的是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之桥,也是一座心灵之桥。当师生关系成为教育环节中的关键时,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就变得逐渐相辅相成。教师不再是决定者,而是引导者;学生不再是执行者,而是实践者。如果师生之间能够形成良好并有效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沟通之桥就是高效的,并且可以直通心灵。当师生的沟通成为一种教育能力的时候,我认识到,教师不再仅仅是将书本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再将这些认识传授予学生的简简单单的所谓“传道授业解惑”。而是需要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对话,心灵与心灵交流的灵魂建设者。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不再是机械的,而是人性化的,需要真心和真情付出的交流过程。
那么,如何能与学生很好的沟通?通过何种形式的沟通才能让学生尽快的和教师心灵相近?我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找到了答案。
首先,教师的心态。与学生同心,成为“战友”。“亲其师,信其道”,当学生信任教师的时候,他在愿意倾吐自己内心的故事。而当教师也成为学生“同理心”的交流范围时,教师对于学生心理的把握会更加准确,也更容易判断学生行为及心理的变化特点。其次,真诚的态度。教师,有爱才是真。当教师真心真意的为了学生,学生是能够感受的到的。教师的真诚会在学生的内心中放大,让他对于教师的关心感受的真切而实际。那么,教师对于他而言,就是安全的,可以完全信任的。同样的,学生会用自己的真诚回报学生。再次,接纳与尊重。学生正处于心理的不稳定期,他们丰富的认识会让他们出现多变的心理特质。而教师,以良好的方式接纳这样的特质,尊重学生的心理变化和特点,会成为学生心中最愿意接触和沟通的人。
良性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交流最好的平台。“教师就是教师,学生就是学生”,这是师生关系的特殊性。“教师和学生融为一体,打成一片。”则是师生关系的平等和普遍性。人与人的交流注重平等。教育本就是人对于人的活动。学生之于教师,只是年幼些的朋友。当他们要求或是希望师生关系的平等时,作为教师的我们,或许不应该觉得过分。学生也是人,只是未成熟,未定性。但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认识和价值观。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并优质的个体。教师之于学生,也是希望中的年长的朋友。更何况,这样的朋友身上,往往吸附着年幼朋友的尊敬和崇拜。这简单的心理,就是能够建立良好师生沟通平台的最好的前提和最高效的资源。我学习着,思考着,明白了自己的需要,认识了自己的不足,找到了自我改进的方法。
师生之间的沟通最重要的是语言上的沟通,教师语言的不同,对于学生产生的影响也是及其不同。恩格斯认为,幽默是具有智慧、教养和道德上的优越的表现。教师语言的幽默能够快速的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能够让学生真切的体会教师身上的宽容和豁然。同时,更重要的是,能帮助教师及时弥补在师生沟通中造成的一些失误。但是,教师的幽默需要的是幽默机智,而非讽刺和挖苦。委婉和含蓄也是教师语言的另一种艺术形式。学生的心理敏感和多变,对于别人的评价尤其在意和认真。教师语言的委婉,会帮助学生自己认识到问题的所在;教师语言的含蓄,对于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与学生的沟通中,教师适当的在语言中运用反语和模糊用语,也能够产生事半功倍的交流效果。但仅仅只能当之为权宜之计。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导致有些学生的过于敏感,这样的语言沟通自然要慎用。教师的沉默,是一种无形的力量。那是一种暗示,有着“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妙处。
我看着这些,发现很多都是在人与人的交流中,时常用到的方法。但是,基于教师与学生关系的一定特殊性,有些方法就会被忽略。但是,恰恰就是这样的平等的交流方式,才是学生与教师之间最最和谐的真正意义上沟通。
师生心理沟通是一门艺术
人们常用“园丁”“灵魂工程师”和“春蚕”等来赞誉教师,反映了人们对教师的理解与尊重。同时,也反映了教师的艰辛。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受家庭、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部分青少年学生,自我意识较强,要求苛刻,不能够理解人、谅解人,以致师生之间产生心理隔阂,难于实现心理沟通,尤其是网络迅猛发展的今天,学生视野无限放大,已经逐渐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知识差距,教育的目标意图以及教学的方式、方法能否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不仅与教师的品德修养、知识水平有关,而且与他们是否在日常管理中以人为本,把学生看作平等的学习主体,放下师道尊严,与学生心灵对话,跟学生进行沟通的艺术有关。那么如何与学生心理沟通呢?
一、 坦诚相见,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求沟通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因自己处于教育的主导地位而凌驾于学生之上,不能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他们,更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予他们,反之,要以宽容、豁达、理解、信任、尊重去赢得学生的尊重与信任。将心比心,投之以桃,学生必会报之以李。在平时,从语言到表情,从装束到行动,学生都会猜测教师的思想,判断教师的态度,教师一句漫不经心的话语,也有可能在学生心中激起千层浪。在我教过的班中,有一个男孩子活泼好动,酷爱体育,热心于班级工作,但就是对学习不肯下半点功夫,成绩越来差。我就找到他,先与他闲谈,然后与他讨论班集体建设和管理,他侃侃而谈,极具热心。抓住此点,我表扬了他并委婉暗示他学习要用功。此后,一向不被人重视的他一下子变得激动起来,不再沉溺于操场,而是开始学习。与此同时,我又通过其他的任课教师对其进行委婉表扬,“听你们的班主任或某老师说,你的某科进步很快。”进一步督促他,使他的成就感倍增,使他进一步受成功喜悦的驱动。最后由个别发展到全面发展,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动情地对我说:“老师,原来别都看不起我,是你的鼓励让我有了力量,有了今天的成绩。”由此可见,尊重学生的人格并精心呵护会产生化腐朽为神奇的奇迹。
二、 深入学生心灵,了解学生是实现心理沟通的重要条件
对待学生的困苦,尽心相助;对待学生的忧思,热心化解;对待学生的进步,热情肯定。现在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的早熟以及社会经验的积累,使他们形成了独特的心理特点。有些特点带有普遍性,有些则是个性差异造成的。如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多,他们个性强烈,率性而为,不愿受纪律的约束,对他们的这些特点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不仅要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还要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还要了解他们的性格爱好、家庭状况、思想动态。只有深入了解,才有可能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也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心理沟通。
三、 方法得当、因势利导是实现心理沟通的重要保障
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并分析学生,运用心理学所学的知识将学生从气质上分为几类;多血质、黏液质、胆汁质、抑郁质和混合性,并针对学生不同的气质类型分别加以对待。要帮助学生分析和认识自己的气质特征中的长处和短处,从而驾驭自己的气质特点,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气质上的消极方面,发展积极方面。学生中多血质胆汁质类型的同学比较典型,多血质同学活泼好动,满腔热情,朝气蓬勃,但是易朝三暮四,粗心大意,对他们进行教育要刚柔并济,他们满不在乎时要深刻批评,他们冷静时要耐心说服教育。对胆汁质的同学要发展他们勇敢、主动、豪放的性格特点,防止他们任性、粗暴。总之要因人而异,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坚持不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 教师要克服认知偏见,确保心理沟通的有效进行
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会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一些认知偏差,即同学们所说的偏见,而这种认识上的偏差易产生很大消极作用,大大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常出现的偏见有:第一印象,晕轮效应,刻板效应,期望效应,近因效应等。告别是对待优生,往往一俊遮百丑,以偏概全,甚至姑息纵容,养成一些不良习惯;对差生,则先入为主,发现不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更没有对待优生的那种信任与宽容。这些心理偏差,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健康发展,极大地降低了教师的威信,并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要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去克服这些认知偏差,并深入了解学生,听听他们的心声,积极组织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使他们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从而最大限度地消除偏见与隔阂。
总之,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心理沟通达到协调完美的境界,就能确实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不仅单纯的影响到知识的传授,还涉及到学生的人格的塑造,影响学生的一生。师生心理沟通的艺术,值得我们每一位为人师者研究和实践。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