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若,则( )
A. B. C. D.
2.某社区通过公益讲座以普及社区居民的垃圾分类知识.为了解讲座效果,随机抽取10位社区居民,让他们在讲座前和讲座后各回答一份垃圾分类知识问卷,这10位社区居民在讲座前和讲座后问卷答题的正确率如下图:
则( )
A.讲座前问卷答题的正确率的中位数小于
B.讲座后问卷答题的正确率的平均数大于
C.讲座前问卷答题的正确率的标准差小于讲座后正确率的标准差
D.讲座后问卷答题的正确率的极差大于讲座前正确率的极差
3.设全集,集合,则( )
A. B. C. D.
4.如图,网格纸上绘制的是一个多面体的三视图,网格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则该多面体的体积为( )
A.8 B.12 C.16 D.20
5.函数在区间的图像大致为( )
A. B.
C. D.
6.当时,函数取得最大值,则( )
A. B. C. D.1
7.在长方体中,已知与平面和平面所成的角均为,则( )
A. B.AB与平面所成的角为
C. D.与平面所成的角为
8.沈括的《梦溪笔谈》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杰作,其中收录了计算圆弧长度的“会圆术”,如图,是以O为圆心,OA为半径的圆弧,C是AB的中点,D在上,.“会圆术”给出的弧长的近似值s的计算公式:.当时,( )
A. B. C. D.
9.甲、乙两个圆锥的母线长相等,侧面展开图的圆心角之和为,侧面积分别为和,体积分别为和.若,则( )
A. B. C. D.
10.椭圆的左顶点为A,点P,Q均在C上,且关于y轴对称.若直线的斜率之积为,则C的离心率为( )
A. B. C. D.
11.设函数在区间恰有三个极值点、两个零点,则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12.已知,则( )
A. B. C. D.
二、填空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3.设向量,的夹角的余弦值为,且,则_________.
14.若双曲线的渐近线与圆相切,则_________.
15.从正方体的8个顶点中任选4个,则这4个点在同一个平面的概率为________.
16.已知中,点D在边BC上,.当取得最小值时,________.
A. B. C. D.
9.甲、乙两个圆锥的母线长相等,侧面展开图的圆心角之和为,侧面积分别为和,体积分别为和.若,则( )
A. B. C. D.
10.椭圆的左顶点为A,点P,Q均在C上,且关于y轴对称.若直线的斜率之积为,则C的离心率为( )
A. B. C. D.
11.设函数在区间恰有三个极值点、两个零点,则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12.已知,则( )
A. B. C. D.
二、填空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3.设向量,的夹角的余弦值为,且,则_________.
14.若双曲线的渐近线与圆相切,则_________.
15.从正方体的8个顶点中任选4个,则这4个点在同一个平面的概率为________.
16.已知中,点D在边BC上,.当取得最小值时,________.
17. (1)解:因为,即①,
当时,②,
①②得,,
即,
即,所以,且,
所以是以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2).
18. (1)证明:在四边形中,作于,于,
因为,
所以四边形为等腰梯形,
所以,
故,,
所以,
所以,
因为平面,平面,
所以,
又,
所以平面,
又因平面,
所以;
(2).
19. (1);
(2)分布列见解析,.
【解析】依题可知,的可能取值为,所以,
,
,
,
.
即的分布列为
0 | 10 | 20 | 30 | |
0.16 | 0.44 | 0.34 | 0.06 |
期望.
20. (1);
(2).
21. 已知函数.
(1)
(2)由题知,一个零点小于1,一个零点大于1
不妨设
要证,即证
因为,即证
因为,即证
即证
即证
下面证明时,
设,
则
设
所以,而
所以,所以
所以在单调递增
即,所以
令
所以在单调递减
即,所以;
综上, ,所以.
(二)选考题:共10分.请考生在第22、23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22. (1);
(2)的交点坐标为,,的交点坐标为,.
[选修4-5:不等式选讲]
23.(1)证明:由柯西不等式有,
所以,
当且仅当时,取等号,
所以;
(2)证明:因为,,,,由(1)得,
即,所以,
由权方和不等式知,
当且仅当,即,时取等号,
所以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