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东美试析方东美对中国艺术精神的探索
方东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是建立中西融合的生命哲学基础之上的。他认为中国的艺术精神也是彰显着这种生命的力和盎然的生命之机。生命是万物之源,亦是艺术之源,中国宇宙观、中国的传统哲学都洋溢着生命的精神,在此基础上的中国艺术也是充满不尽的生意。方东美对中国艺术精神的探讨是根植于其强调中西融合以“生生之德”为中心的文化哲学之上的,作为20世纪最早关注中国艺术精神的一代学人,他对中国艺术精神中生命意识的挖掘触及到了艺术中生命的原质,很值得现代的艺术工作者反思和借鉴。
他认为生命的精神贯穿到宇宙万物之中,也包括着一切文化精神领域,他对艺术的研究也是以此为起点并且贯穿其中的。他对中国艺术精神的探讨以生命哲学为根基,从艺术之源、中国艺术精神的哲学基础、中国艺术的精神表现三方面展开。
一、艺术之源
方东美认为生命实为“不断的、创进的欲望与冲动”,弥漫于自然,内在于万物,展现为整个宇宙的大化流行,具有“元体”的意义,生命是万物之源,亦是艺术之源。
他进一步从生命的特性上阐释这个问题。他认为,生命在空间上是一与多、体与用的统一。说生命为一,即生命是宇宙的本源,包容万类。生命之多,即生命分殊于各个具体事物之中,通过具体事物得以体现。在此,他的“生命”恰如孔儒的“仁”、老子的“道”,内在于万物之中,又依托于万物来表现。万事万物都彰显着生命之理,不论是天、地、人还是政治、宗教、科学、文化艺术都蕴藉着勃勃的生意,所以说生命是万物的本质,万物皆是生命的流行。
生命还是体与用的统一,即体即用。就体来说,生命是伟大的、无形的,可以涵容一切万有。就用而言,则指生命力之创生活动。方东美把生命之用所表现的普通生命之理,总结为五种要义即:育种成性、开物成务、创进不息、变化通几、绵延不朽,这五种要义正是从不同的方面谈了生命为创造万物的力。这五个方面也就是作为本体的生命向现实的落实,使人们感到生命之力的实实在在。方东美把生命作为宇宙文化人生的核心,并没有把它高高在上的供奉起来,而是通过五义使生命在现实中的作用生发出来,从而使他的生命哲学没有流于空洞的说教,这也是其高明之处。
从方东美的哲学思路来看,他认为生命是创造万物的生生不息的力,宇宙万物都处于这一永不停息的创造和变化运行之中。艺术也具有了生命的特性,于是“天地之美寄于生命,在于盎然生意与灿然活力,”美就是生命的创造。他把艺术之源归于生命无疑是触及到了艺术中本原的东西,从艺术的起源来说,无论是情感论、模仿说还是巫术说,内在于其中的都有人类生命的需求,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就从生命的意义上来说的。方东美把艺术和生命紧密连接,不但和同时代的宗白华相呼应,而且对后学有着无尽的启迪。
二、中国艺术精神的哲学基础
他在谈中国艺术精神时着重考察了中国人的宇宙观和传统哲学的精神,认为二者是中国艺术精神的哲学基础。他说:“准宇宙之形象以测生命之内蕴,更依生命之表现,以括艺术之理法。”哲学“思想体系的成立同时又是艺术精神的结晶”。可见,方东美认为通过梳理中国人的宇宙观、哲学精神就可得艺术精神之内涵。
1.生生不息的宇宙时空
方东美以生命哲学统领一切学术,他认为中国人的宇宙时空也是一普遍生命流行的境界。中国历代思想者对宇宙也多持这种看法,他们不常用“宇宙”这词,而以天、地、乾、坤言说宇宙,以道、气、自然形容造化,他们眼中之宇宙是生生不已之大化流行。如“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论语》)“天地含情,万物含生”。(《易经》)他们认为有一种普遍流行的盎然生意贯彻于宇宙全境,宇宙无一刻不在发育创造,无一处不在流动贯通。而且中国人的时间观念集中体现于《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正是在这通变之中,生命行健不息,生生不己,所以宇宙处于不断变化、不断创新的运行之中。
当接受西方生命哲学的方东美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之时,他迅速地悟到了中国人宇宙观中的生命精神。他明确指出了中国生生不息的宇宙时空观对艺术精神的直接作用。这种变易观念无形中正符合了艺术不断创新的本性。所以说:“这是一种最适宜艺术家式生活的理论。”这种生生不息的宇宙观内在于艺术家的心性之中,蕴含于艺术品之中,由此生发出来的必然是一种充满盎然生机的艺术精神。
2.中国的哲学精神
方东美认为真正代表中国传统哲学精神的是原始儒家道家,他发掘了儒家和道家的生命精神。他认为儒家哲学的巅峰成就为《易》,它完成了一套价值中心的本体论,指出了宇宙生命的四大原理即:性之理、旁通之理、化育之理、创造生命之理。在这里,方东美无疑是把《易》的思想系统化了。而这个本体论的核心就是万有含生论,视自然、宇宙为生命洪流的弥漫贯注,天地万物、社会组织结构、哲学文化等一切本源于此。而儒家精神所宣扬的正是这种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
如果说方东美对于儒家宣扬的是其创造生命之精神,归本于大易的生生之德,那么对于道家则是宣扬高瞻远瞩之生命气魄。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方东美据此分析老子之“道”是蕴含生之理,他以生命哲学的思想来对比“道”,看到了“道”中蕴含着生之理,其实老庄的“道”的内涵是远远广于生命意义之上的,既有我们可以思议可以言说者,又有可以思议不可言说者,还有不可思议不可言说者,这一点我们必须明白。
由此可见,无论对于儒家、道家,方东美所把握到的是充斥其间的生命智慧、生生不息的精神,他说“中国哲学的中心集中在生命,任何思想的体系是生命精神的发�。”与儒、道哲学思想同步,整个中国艺术所表现的创造精神正是这两家在哲学上所表现的精神。所以中国艺术精神必与生命的普遍流行浩然同流,充分表现这种盎然生意。
三、中国艺术――生香活意的生命传达
方东美谈中国艺术精神并不是仅仅从哲学角度进行,他也把目光投注于艺术领域之中。他认为这种生香活意的生命精神存在于艺术品之中,不论哪一种艺术、哪一个时代的艺术都有一种盎然的活力,跳跃其中,颂扬宇宙永恒的生命精神。如汉代的浮雕雄浑厚重,有着博大生命之象,北魏的壁画飞舞腾跃,在和乐静穆中表达一种“动”,涌现无限生机。又如中国的建筑,飞檐回廊,生气往来,中国的绘画,笔墨纵横,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生动灵秀。在异彩纷呈的艺术世界中,方东美倾心于其中的生命的力,这并不是偶然,因为中国艺术中确实蕴含着生命的精神,这一见解无疑是指出了中国艺术的文化特性。
同时,他又指出中国艺术具有玄学性、象征性、表现性、妙契人文主义精神等特性。我们说方东美对中国艺术特征的把握是比较准确的。这些特征说明了中国艺术不拘泥于形色,重意态、讲意境,更注重阐发艺术蕴含的精神意味,注重色相背后的宇宙共理,这个共理就是流贯于宇宙中的生命精神。在此,艺术成为人与人、人与宇宙间对话的媒介,生命意识也正是中国艺术家借艺术手段向世人传递出的终极信息。从这个角度说,中国艺术精神的生香活意的生命传达成为了一种必然。
综上所述,方东美认为中国艺术精神就是生生不息的盎然生机。关于中国艺术精神近些年在学界是热谈的问题,人们对此问题的思考都不同程度上指向了文化哲学,也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或是皈依为儒家,或是道家,或是禅宗,或是儒释道三教圆融,各执一辞。然而,方东美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已经关注了这一问题,正是此领域的先行者。当然他对此问题的探讨更多的是源于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的基础之上,通过反思来挖掘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在这一过程中他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的力量,这种刚健、向上的生命之力正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原因。方东美强调艺术精神的生命意识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通过对生命精神的抒发来唤醒民族的生命的力量。无庸置疑,对中国艺术精神中的生命意味的强调确实也触及了中国艺术精神的根本之处,不失为真知灼见,成为一家之言,这对于现代艺术工作者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的文化是多样的,在此基础上的艺术精神也应是多维的,除生命精神之外,中国艺术中还彰显着刚健、中和、天人合一、空灵淡泊等诸多精神,把艺术精神仅仅归于生命难免有失偏颇。
方东美试析方东美对中国艺术精神的探索
关于生命哲学学年毕业论文 生命哲学艺术精神:方东美庄子美学现代类学士学位论文。
方东美先生一生致力于阐扬光大中国哲学的“生命精神”,其生命哲学、生命美学在他任教于南京******大学的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奠定雏形,1947年迁台执教杏坛、春风化雨30载,学术场域虽换,但命脉不息,学术历程仍是围绕“生命”这一核心继续深化拓展、耕植不辍,至形成一个旁通统贯的生命本体论哲学体系,卓尔不群,自成一家,在台港及海外地区产生深远的影响。虽然方东美并不专门研究美学,但他以深湛的哲学功力,加之哲学与美学之亲缘关系,从哲学视野******中国美学、中国艺术,亦不无精微睿见,甚至是自有一番高格。如果说与方先生同时并同样******了大量心力于“生命美学”建设的宗白华先生更倾向于从具体的艺术作品的创作中提炼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方东美则更多从生命哲学本体论建构的角度彰显了道家哲学的艺术精神,虽然二人致思取向有所不同,但都极重视对《周易》生命精神与《庄子》艺术精神的阐发与融通。方东美从“普遍生命”看庄子,认为道家哲学充满了艺术情调与美感,并最为用力于阐发出庄子思想之超越性的“大美”,运转不息的“生生之美”,“乘虚凌空”、“积健为雄”的刚性之美,为其生命美学的建构增添一股磅礴雄浑之气。
一 “诗人兼哲学家”:方东美与庄子
1964年,方东美参加檀香山夏威夷大学举行的“第四届东西方哲学界会议”,在会议上大放异彩,会后面对记者“属何宗派”的提问。他曾回答:“在家庭传统上我是儒家,在性情契合上我是道家,在宗教启发上我是佛教徒,但就后天训练而言,我是一个西方人。”按方东美自己的说法,其在性情上契合道家,主要是指庄子。庄子可以说是方东美的千古知音。
庄子之语言被方东美随手生命哲学与艺术精神:方东美庄子美学现代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http://www.zbjy.cn整理提供,希望对您的 有帮助.点化,写情达理,皆成化境。最体现方东美个人性情的《坚白精舍诗集》,更是多处借庄子之语来抒怀畅意,寄寓幽情。如1940年秋,方东美感怀离开南京三年,心中悲凉,作“凄凉故园三年别,惆怅寥天一梦巡。秋叶春花时溅泪,移情睿哲作诗人。”(《凄凉》)1945年抗战胜利后回到南京,他曾想“研庄兼写易,茫若逐忘筌。”(《书斋冥坐》)1947年夏乘机飞往台北,感慨万千,“鲲化乘天正,泠然物外游,培风穿闲气,投影擘洪流。感客魂频抚,庄生梦博搜,炎州六月息,怡然不知愁。”(《台湾杂咏·飞机越温州渡海到台北》)1965年离家去国、邈尔一身率成绝句“坐忘年月兼生日,浃化穷神独影尊;不向人间问何世,天宗德本人玄门。”(《自题小照》)等等。不仅诗词浸润了庄子精神,方东美性情孤傲又常怀赤子之心,无不与庄生同出一源。方东美自称自己是“诗人兼哲学家”,这一点和他对庄子的评价遥相呼应,“庄子是兼有诗和哲学两方面造诣的伟大天才,作为一位诗人,他带有浓厚的情感,作为一位哲学家,他献身于精神生命的高扬。”方东美用生命体验庄子,两相契合,所以也尤能钟情于庄子所开启的中国之艺术艺境。
庄子之思想智慧还启发方东美做学问的策略和写作风格。方先生把学人的研究态度分为三种:蚯蚓恳园、骊龙戏珠、老鹫抟云。蚯蚓恳园是一种沉潜濡染的深功夫,骊龙戏珠是探索玄理奥义的把玩姿态,老鹫抟云是一种高处旷观、整体俯察的视野。哲学涉及范围广、流派多、理由盘根错节,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老鹫抟云的策略就显得尤其重要。“廓落长空,浩荡云气,老鹫振翼乘风,回旋绝世,上凌飘渺烟雾,下掠碧海沧波,自在流眄,去来都无拘束,有时摩闪双眼,俯瞰荒峰隐隐,废港悠悠,嘹唳数声而已。此种‘自提起神于太虚而俯之’的精神亦是学人不可或缺的要素。”老鹫显然化用自《逍遥游》篇中的大鹏鸟,大鹏鸟抟扶摇而上,直探云霄、入于太虚之境,继而临空俯视,人间世百态尽在眼底,隔着距离更看得完整真切。方东美自己的文章正是如此,他不热衷于蚯蚓恳园的细密工作,而是辅以采取骊龙戏珠的赏玩心态,遍索中西印、儒道释诸家哲学,化作“形而上”的哲学“旷观”,厘清中西哲学的大纲大条,直透精神。在《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一书的献辞中他交待自己“旨在以形上学为主直探中国哲学之精神”。方东美在授课中反复以通俗一点的“坐飞机”一说来形容这种策略,不管是老鹫还是飞机,都是大鹏之喻。大鹏在《庄子》中是逍遥游的象征,而在方东美这里显然是取其词不取其意,变作一种研究策略论。
方东美的哲学文章,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写成(不包括全集中其学生根据上课笔记所整理的部分),都深得庄子汪洋恣肆,浪漫超逸的文风,化而出之为方氏特有的优美典雅、瑰丽奇特,哲学睿见赋之以诗意表达,具其祖方苞所代表的桐城派所称道的义理与辞章之兼美的特色。方东美尤能欣赏怀特海所谓的“哲学与诗境相接”一说,即“哲学的高度发展总是与艺术上的高度精神配合,……中国人总以文学为媒介来表现哲学,以优美的诗歌或造形艺术或绘画,把真理世界用艺术手腕点化,所以思想体系成立的同时又是艺术精神的结晶。”也就是庄子所谓的“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以艺术的情操发展哲学的智慧,成就哲学思想体系。所以方东美极重视“点化”这一说法,庄子就常以艺术的才情,把有限的质的宇宙点化成无穷的美的境界。庄子对于寻常的图像语言之“正名指实”功能的怀疑,“言者不知,知者不言”,强调一种无言之美,“寓言、重言、卮言”是庄子借以达意的不得已之手段,以一种“诗”的、“美”的语言行文,故其气象瑰玮奇丽,文风深闳而肆、大气磅礴。方先生深得其要,他的哲学著作,能把严谨的逻辑掩映在大量的诗词、戏剧、寓言、故事之中,才思奔放、淋漓酣畅又超脱空灵,戛戛高致。牟宗三曾不点名的批评方东美是“用审美的兴会来讲儒家,……其实这是很差劲的。”哞宗三由于自身的学术立场虽不能认同方东美“以诗达思”的策略,但极精要的点出了方东美的学问特色,却是事实。方先生妙喻宇宙乾坤为戏场,将生命比为戏情,生命情调展开在演戏的神韵与美感中,读方东美的哲学文章,也如欣赏戏剧一般,满溢乐趣与美感。
二 道家哲学的艺术情调与美感
原始儒家与原始道家是方东美最看重的中国思想之两大流派,中国人对美的看法,孕育在道家和儒家中。在方东美看来,庄子是融贯《周易》与《老子》的哲学家,对中国艺术精神最能曲为表达。方东美多次提及庄子的学说综合了孔子和老子,“庄子立言,上合老、孔,所以说得最妙。”“庄子之所以能有如许成就,乃是因为他不仅仅是个道家,而且受过孔孟之相当影响。”“庄子把老子和孔子的智慧推展到极点,同时也为一千年以后的大乘佛学融入中国哲学而铺路。”庄子被方东美当成儒道两家系统的集大成者来看待,是方东美心中最理想的哲学家。同时由于他论原始儒家不重《论语》,而是以《尚书》和《周易》作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经典,尤钟情于《周易》,所以说庄子综兼老、孔,实际上是融合发展了《周易》和《老子》。老子庄子学说一脉相承已是通识,《周易》与《庄子》之间血缘关系也论者众多,如朱伯昆先生认为:“《彖》文多韵语,同老庄著作为一类,作者为南方人。”持中国哲学“道家主干说”的陈鼓应先生,更是详细论证了“《易传》主体思想乃属老庄哲学发展之系脉。”所以,胡军教授认为方东美以《周易》来阐述儒家思想,范了“张冠李戴”的错误,“他所谓的儒家哲学却也成了道家的哲学”,并认为“方东美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新道家”。而把方东美划归为“现代新儒家”的余秉颐也强调“将学者和诗人的方东美视为一位富于道家气质的现代“雅儒”。目前内地学界对于方东美的学派归趋理由争论不息,某种程度上与方东美不太重视各学派之间的差异性,而是全力求各学派之通性以发掘中国哲学“一以贯之”的精神义相关,他把庄子定位为“道家兼儒家的雅儒”,通过对《庄子》文本阐释来打通儒道,阐扬最能与西方哲学抗衡的中国哲学精神、艺术精神。方东美的哲学、美学体系建构与他对《庄子》一书的阐释极为关心。
方东美试析方东美对中国艺术精神的探索
古代的音乐,也就是礼乐,在孔子的改良传承后,最终起了一种教化的作用。孔子的艺术精神是做到“美”与“善”的统一;而孟子的艺术精神是做到“仁”与“乐”的统一。总结起来说,儒家的艺术精神就是由一人之修养而通于天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应该是中国最早的从艺术精神里抽出来的精髓。
根据《乐记》记载,构成音乐的三要素是“诗”,“歌”,“舞”。这三个基本要素,是不借助于自身之外的客观事物就可以成立的。有了这三种要素,就能借乐器以文之。同时,乐的三种基本要素是直接从心发出的,是从人的生命根源流出来的,且具有明确的节奏。但乐器是通过配合这种节奏而发生作用的,从而激发或者引导处藏于人生命中的艺术精神。
人人都有艺术精神,但有的人只是“表出”,有的人是“表现”。这就是个人的艺术精神层次不同,有的人只是享受这种精神,有的人是在创造自己的这种艺术精神。
艺术精神,其实也就是美学,美的精神。这是一条走不完的路,你需要在美的这条路上一边欣赏,一边开发你的艺术精神。这条路有两个站,心斋和坐忘,达到这两者的历程,就是达到美的终点站的历程。心斋,就是内心纯粹,无欲无求,我们需要有着这么一颗空灵的心去探索我们的艺术精神。坐忘,就是摒弃周围环境的一切无关事务,做到只有用纯粹的意识去思考事物。两者要求做到虚,静,明。心斋是指内在的要求,坐忘是外在的条件,两者组合完成艺术精神的要求。其中,心斋之心是艺术精神的主体。说到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的是书法绘画。而书画从魏晋时期开始出现艺术精神的气息。书画讲究的是气韵,在古人看来,光是气韵生动一词,就能穷中国艺术精神的极谊了。简单点说,气韵是评判一副作品好坏的标准之一,气韵生动可体现这幅作品有艺术精神;而缺乏气韵则会马上使人觉得这作品水平不到位,体现不出艺术精神。
当今我们要做的是,读懂古人的作品,分析其中作者的艺术精神进行批判创新,通过心斋坐忘等方法探索自己的艺术精神。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结合当今信息技术,对我们目前所掌握的艺术精神进行传播。这不仅是对一些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同时也是对中国艺术精神的一种不断的探索。所谓艺术精神,就是指一种艺术独自具有的、内在的要求,坐忘是外在的条件,两者组合完成艺术精神的要求。其中,心斋之心是艺术精神的主体。说到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的是书法绘画。而书画从魏晋时期开始出现艺术精神的气息。书画讲究的是气韵,在古人看来,光是气韵生动一词,就能穷中国艺术精神的极谊了。简单点说,气韵是评判一副作品好坏的标准之一,气韵生动可体现这幅作品有艺术精神;而缺乏气韵则会马上使人觉得这作品水平不到位,体现不出艺术精神。 当今我们要做的是,读懂古人的作品,分析其中作者的艺术精神进行批判创新,通过心斋坐忘等方法探索自己的艺术精神。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结合当今信息技术,对我们目前所掌握的艺术精神进行传播。这不仅是对一些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同时也是对中国艺术精神的一种不断的探索。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