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意义
七月十五日,无论是道教过中元节,还是佛教过盂兰盆节,无不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思想即“孝”与“仁”。至于原本是民间祭祀野鬼孤魂的普度,则体现出我们民族古老的行善积德的传统美德。噻礼祀·礼运》篇说:“故人不能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试想,鳏寡孤独者在生前得到了社会和乡邻们的照顾,生活有着,得以享受人生;在他们死后,也同样享受生前的待遇,一样地与有子孙后人祭祀的“鬼邻”们欢度节日,自当感激涕零的了。从这一角度考察,普度孤魂野鬼,不是人们行善积德的延续么?所以,有的地方将七月十五称为“孝义节”。
传统中国一直以农耕为本,在大量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先人们觉得果实的成熟,得益于种子的恩惠,所以,果实对种子,后人对先人,也应有一份感恩之情。中元节就是这样的一个节日,它表达的就是感恩。
在中元节这一天,无论贫富都要备下酒菜、纸钱祭奠亡人,以表示对先人的怀念。它反映了人们的鬼神观念,同时还有我国文化的精髓——孝道文化。
中元节是孝道文化的传承,是人们情感的载体。“人生百善孝为先”,孝是善心、良心和爱心的体现,无论是对尚健在的长辈,还是已逝的亲人,不忘孝道,这才是“中元节”的现实意义。作为我国古代文化核心之一的孝道,受到儒道两家的极力推崇,即使是在今天,孝道文化依然经久不衰。重视中元节,提倡传统孝道,对于我们的社会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中元节意义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是道教的说法。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是“上元”,为天官赐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据《修行记》记载:“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因此,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民间都会准备丰富的牲礼,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中元节是道教与中国传统民俗相结合的产物,二者能够相应,主要是基于同一宇宙观: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为天官、地官、水官所统辖的三界府署。民间通称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众神。
中国东汉末年,天师道便已综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观,首过需上“三官手书”,分别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忏悔罪过,以祈求平安。经历六朝时期的发展后,三会日与三元思想结合,在唐代官方的提倡下,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为祈福纳吉、祭祖拜神的三元节日,皇帝率百官参与节日仪式。唐、宋以后,三元日成为民俗节日。
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等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每年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因为惧厉的心理,民众于日常生活中复合儒、佛、道三教,将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称为鬼节,称农历7月为“鬼月”。
佛教传入后,佛教中也有一种追荐祖先的超度仪式,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孟兰盆会”。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且佛教也是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举行超度法会,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中元节意义
民间相传这一天,地狱大门打开,阴间的鬼魂会放禁出来。有主的回家去;没主的就到处游荡,徘徊于任何人迹可到的地方找东西吃。所以人们纷纷在七月里以诵经作法等事举行“普渡”以普遍超度孤魂,恐防它们为祸人间,又或祈求鬼魂帮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当天忌拍照
中元节祭祖并不只是纪念祖先,而是明显得带着向亡灵敬拜,祈求的意思。在中元节这天祭祀的时候,最好不要在这天晚上拍照,这不仅是对祖先的不尊重,而且易拍到不吉的东西。
鬼月不宜搬家
从农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廿九,是传统祭祀鬼魂的“鬼月”。从七月初一开始,地府打开鬼门关,放幽冥界里咱们的祖宗、师长、亲戚和朋友以及各种冤亲债主回到阳间,享受人间祭祀。尽量不搬家、开市、嫁娶等。
晚上少照镜子
中元节这天晚上尽量少照镜子,晚上去洗手间也不要看镜子,以免看到不该看到的东西。另外,风水学中,卧室里面的镜子不要照着床,否则易做恶梦,长久对主人的身体也不好。
禁止吹口哨
因为据说口哨声和鬼魂呼朋引伴的口号很像,口哨声一响,很可能会招引到一些鬼魂来到自己的身边。也不能背靠墙,或者是躺在地板上,因为传说中,鬼魂们都喜欢冰凉的东西,平常就依附在墙壁或者是地板上,如果人背靠墙或躺在地板上,也很容易鬼上身。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