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预防中学生早恋的多位一体综合平台
[摘要]早恋是最常见的社会现象之一。关于中学生早恋现象的报道屡屡见诸报刊杂志,早已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和探究,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学生的早恋现象不但没有得到有效地制止,还大有扩大蔓延之势。
[关键词]中学生 早恋 危害
据xxx1985年至1988年八次调查表明,高中生有早恋现象的占60%左右,初中生占50%左右,小学生中也时有发生。据了解,北京、广州、成都、厦门等城市的中学生中有异性朋友的均在一半左右。“湖北某地1991年至1992年人工流产的妇女中,未婚少女占到总人数的90.1%。”
一、早恋的界定
关于“早恋”的概念可以有两种:一种是生理指标,一种是心理指标。从生理上讲,恋爱产生在身体发育还不够健全时,可谓“早恋”;从社会心理讲,恋爱在其基础学业还没有完成,经济还没有独立时发生,称为“早恋”。一般观点倾向于后者。主要是指未成年人,特别是在校的中小学生,在性生理和性心理发育和发展都不成熟的情况下,过早地谈情说爱,建立恋爱关系,它并没有一个严格统一的年龄界限,各国情况也不一样,一般习惯于将11~17岁男女之间的依恋之情称为早恋。
二、早恋的危害
早恋并不是真正的恋爱,它仅仅是青春期的萌动,其感觉大多不切实际。早恋往往以失败告终,很少出现早恋能够终身厮守的。
早恋是青少年在性生理发育基础上性心理发展的显著暴露,是性心理转化为性行为的实践,随之带来的问题是比较多的,严重影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学业成绩,特别是对以后发展的影响很大。
1.影响学习,磨灭理想。这个时期的少男少女,充满了青春活力,精力旺盛,思想活跃,记忆力强,对于新生事物极为敏感,是学习科学知识、提高各种能力的最好时期。如果这个时期被恋爱问题纠缠,必定分散学习精力,浪费大好时光,极可能葬送了青少年的才能、事业和前途。
2.不利于身心健康。由于早恋得不到社会、学校和家庭的认可,压力、阻力和自身道德冲突都非常大,使人注意力分散,过多纠缠于烦恼、痛苦之中,有的甚至会改变性格,变得孤僻、冷淡,在心理上出现超年龄的现象,对身心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
3.易行为过火,引发犯罪。青少年早恋,大多是由于感情的冲动或是出于异性的神秘感和好奇心。这种神秘感、好奇心使他们盲目地效仿成人。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出现过火行为,甚至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造成青少年心灵上的创伤。如果同时受到黄色书刊或教唆犯的的引诱,就极可能走向道德败坏或违法犯罪。据调查,青少年犯罪里,有三分之一的人有过早恋。
三、早恋的预防措施
预防中学生早恋现象的发生与蔓延,需要以学校为中心,家庭、社会、学校整体联动,齐抓共管,打造多位一体的综合预防平台。
1.加强理想教育。学校应加强对中学生的理想教育,使学生正确处理青春期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教育他们树立人生的远大理想,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力,健康的心理素质,有控制和调节自己感情的能力,从而使他们把主要精力迁移到学习上来。
2.青春期教育。随着性的发育成熟,中学生的性意识开始觉醒,对异性产生爱慕是正常的性心理的发展。同时,独立意识的增强,使他们希望得到别人尤其是异性的关注,渴望了解异性。而我国家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性教育计划与教材,大多数中学也没有把青春期教育纳入工作计划,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性也讳莫如深,大多数父母也是谈性色变。
这种现象造成了中学心灵上的孤独苦闷,情感上的空白与饥饿,对性的无知与愚昧,对性的神秘与向往,往往会被社会上的“黄色文化”俘虏去。
由此可见,学校应主动安排青春期教育,打破“禁欲主义”造成的学生对性科学的无知。
性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生理、心理、道德、社会分辨力等方面健全发展。
性教育应遵循原则:“适时、适量、适度”,并贯彻“核心、基础、全方位”三位一体原则,即以性道德、性法制教育为核心,以性生理、性心理、性卫生保健和性审美为基础,同时,开展预防性疾病及艾滋病、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禁毒等方面的教育。
(1)青春期生理卫生教育。内容包括青春期的发育特点、基本过程、卫生保健等,以消除其对性的神秘感。
(2)青春期心理卫生教育。内容包括青春期的心理发育特点、男女心理差异、性心理发展、健康心理的要素等,使学生了解心理卫生知识,自觉地积极地对待自身的性成熟过程,增进身心健康。
(3)青春期伦理道德教育。包括男女平等、男女交往的规范和礼仪,发展友谊、尊重人格、珍惜感情、自我保护,防范不正当行为,珍惜青春年华等。
(4)法制教育。向学生宣传和解释与两性有关的法律知识,尤其是婚姻法和刑法。
总体上说是思想道德教育、遵纪守法教育、价值观教育、人格教育、性知识教育、性道德教育的综合教育,通过教育使其懂得性行为的社会道德规范和自我控制的意义,懂得正确对待性行为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使其掌握科学性知识,打破性神秘,具有性心理平衡和自我调试的能力,解除性困惑和性烦恼,使之具有分析、判断、选择的能力。分辨由性引发的社会问题,正确处理异性交往、友谊与恋爱的关系,懂得在该过程中主要是培养高尚的人格和品德、相互帮助和关怀,相互学习对方的优秀特制,塑造完善的性别角色,在共同交往中相互鼓舞、共同进步。
3.学校和家庭、社会整体联动最佳配合。学校和家庭、社会整体联动最佳配合是预防中学生早恋的有效途径。
社会环境对学生的早恋现象的发生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必须改善环境,净化社会风气,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坚决取缔黄色读物的出版、出卖,严禁播放黄色录象,净化网络,加强扫黄力度,提高文艺作品的质量,包括电影、电视、小说、摄影等,并要提高学生对文艺作品的理解力和欣赏水平。
学校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要进行正确指导,让学生有选择地看课外书。一方面,向学生推荐一些有意义的文艺作品;一方面,对一些武侠、言情小说进行评论,教育学生从正面接受教育,抵制不健康因素的影响。
此外,学校、家长、教师要教育学生善于分清美丑善恶,加以吸收或抵制,并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家长、教师既不能对早恋现象消极对待,任其发展,也不能粗暴训斥甚至以处分的方式整治学生。教师还要注意区分和保护男女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切忌捕风捉影、胡乱猜疑制造不必要的紧张空气,给男女学生的正常交往蒙上一层阴影。
生活的单调乏味,精神的空虚也易诱发早恋,学校教师和家长应多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男女同学通过正常的交往消除对异性的神秘感。有条件的家庭还可以带学生去郊游,开拓新的生活,淡化其性意识。
作为学校要主动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进行正常的和必要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把小爱溶于大爱之中,尤其要号召大家关心帮助那些失去家庭的爱的学生,让他们把爱寄托于集体而不是某个人。
参考文献:
[1]青春与性.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4,5.
[2]重庆日报.1999-10-15.
[3]吴灿新.情爱的探索.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10.
[4]廖心文,李静.情谊与事业.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5.
[5]陈安福.中学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4.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