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陶行知谈教育》有感·1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他将一生奉献于中国教育事业,在孜孜不倦的探索实践中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为了更加了解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我阅读了有关他的著作《陶行知谈教育》,希望从此中获得有关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
这本书开篇描述了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合一,在教学合一中阐述了此理论提出的理由,即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这对现在的教育有着很大影响,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从学生出发,关注学生的发展,还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
读新教育的释义、目的、方法、新学校、新学生、新教员、新课程、新教材、新教育的考成这几方面的内容让我在北方的冬日里,有了如沐春风的感觉。新教育的需要须符合时代所需;学生须自己去学,使其更好的生活;教员重在引导学生怎样去学;课程要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学生个性发展;教材应灵活运用;考成应按目的,以此减少精神和材力的浪费。关于教育的要素,陶行知先生都具体论述了应如何做,这对现在的教师进行工作时有着很大帮助。
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讲述了学生自治的需要、好处、自治不妥的危害、自治的范围、学生自治与学校的关系、自治的注意要点。充分说明了自治的重要性,因此,作为学生我们应该进行自治,作为未来的教师我们应该学会帮助他人进行自治的方法。
在活的教育中,陶行知说:“教育儿童和承认儿童是活的,首先要能揣摩儿童的心理”。儿童有活的能力,教育应该满足儿童不同时期不同的需要。现在有很多老师她们用曾经的一套教学方法去面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班级的儿童,这无疑是一种错误的方式。教学方法应该是与时俱进,因材施教的,面对不同的儿童要有不同的方式,而不是认为只有一种就可以面对所有儿童。
在教育者的机会与责任中,陶行知认为应少谈责任,多谈机会。教育者所得的机会,是纯系服务的机会,贡献的机会,而毫无丝毫名利尊荣之可言。这其中论述的内容于我们有很大启示。比如他认为男女都应受同等的教育,城乡教育应平均,老年人也应受教育。作为一名家在乡村的女学生,我非常感谢陶行知先生,是他将女子教育的重要性诉诸世人,也是他将乡村教育的问题展现。教育者应该用灵敏的手去抓机会,去找机会,去发展机会。
教育与科学的方法,陶行知认为科学的教育方法分为五个步骤:第一觉得有困难;第二晓得困难所在;第三有什么方法解决问题;第四选择最为正确的方法;最后一步实验一番。其实,这不仅可以用在教育方面,在我看来它还可以用在生活方面,我们应该清楚的知道生活中也会有许许多多的困难,面对困难不要恐惧,勇于面对,即使一次不成功,只要多试几次,总会成功。
在平民教育中论述了平民教育的效能、问题范围、中国平民教育的经过、平民教育现行系统等诸多方面。现在的中国已经是施行九年义务教育了,但也不要忘记平民教育带给我们的好处,是平民教育使我们每一个人明智,是教育提高了我们国人的素质,使中国成为发展大国。
学生的精神,在陶行知看来有三点:学生求学须具科学的精神;要改造社会必须具有委婉的精神;应付环境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我作为一名学生,并没有很好的做到一个学生的职责,面对一知半解的问题,我没有一问再问,而是认为知道这么点就可以了;在学习的路途中我缺乏耐心,如若努力了一段时间没有获得回报,我便放弃了,有点过于急进,学习是一条漫长的路途,怎能急功近利。我以后要改正这些缺点,面对问题,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对待学习始终报以热情,而不是三分钟热度,学习效果是一件长期的事情,要以长远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努力。
学做一个人中陶行知认为完整的人需含三种要素:健康的身体、独立的思想、独立的职业。就前两种来说,其实,正是当代大多数学生的痛病,缺乏良好的体质,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大学生的思想固化,缺乏主见。我们应具备自己的思想,做一个有血有肉的完整人,而不是成为他人思想的搬运工。要勤锻炼,而不是整日沉迷于手机之上。
我之学校观,陶行知认为学校应以生活为中心,师生共甘苦,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起点。这种观点在当时是一种进步,学校其实就相当于学生的另一个家,因此校园环境应该是温馨的,而不是令人憎恶的,师生应该是朋友,而不是学生看见老师犹如老鼠见了猫,师生关系应该是和谐而不是紧张的,学校生活是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而不是与社会生活脱离。
行是知之始是陶行知的另一观点,他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我同意这种观点,只有通过实践才可以得到知识,而不是因为有了知识才去实践,前人的知识是以实践为基础得到的,到了今天才有了我们以知识为基础去实践,可究其根源还是以行为始,知是行之成。
以教人者教己其实也就是说教学生,老师必须先具备所要教的知识,因此,作为未来的教师,我们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只有当自己具备一桶水甚至更多水的时候,你才可以有资格去给学生一滴水的知识量。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的重要教育理念,教育应该是供给人所需要的。因此,在幼儿园,一日生活是重要且主要的活动,在现在,我们常说要在生活中进行教育,通过生活中的事情对孩子进行随机教育。
陶行知先生还讲述了师范生的两个变化,一个是变个孙悟空,另一个是变个小孩子。变孙悟空是说学习孙悟空学习之前先有明确的目的,变小孩子是为了与小孩子成为朋友,学校成为乐园。这给作为师范生的我有很大帮助,我必须明确我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将来有一天成为教师不会误人子弟,也必须了解成为老师后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将自己代入到学生的角色中,以便更好的了解学生,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在教学做合一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说中国的教科书虽在技术上有很大进步,但从根本上一点儿变化都没。因此教材必须活,大自然,大社会也可以作为教材。
陶行知也提到了儿童科学教育和创造教育。民主与科学的追求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核心观念和基本价值,二十一世纪更是一个科学昌明的时代,陶行知认为小学教师应该负起造成科学的中国,因为要建设科学的中国,第一步要使得中国人个个都知道科学。但我认为中国的每一个公民都应该负起这种责任,首先你可以向儿童展示科学,其次,激起儿童对科学的兴趣,最后,逐步教给儿童关于科学的知识。在科学教育时,要始终秉持一个原则,也就是陶行知提到的应当用科学来养生,不应当用科学来杀生。关于创造教育,陶行知说教育最重要的是做,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因此,我们不只要学,更要将学会的东西变为行动,学以致用。
陶行知先生还提到了教育的新生、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的区别、现代教育之路、生活教育现代化和老法子的普及教育。这里重要的是生活教育现代化,生活就是教育,因此处处有教育,生活是发生改变的,因此教育是与时俱进的。接下来陶行知先生论述了教育应攻克的二十七个难关,这也说明了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我们要逐渐完善教育,我们不怕问题,而是怕找不到问题在哪。
陶行知先生还提到了生活教育的特质和填鸭教育,他认为生活教育的特质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通过陶行知先生的讲述我们可以辨别真假生活教育。而填鸭教育着重讲填鸭,让我明白了很多,尤其是那句被人填死的学生有多少啊!因此教育一定要慎重。
陶行知先生还讲述了育才学生所具有的二十三常能、社会大学和创造的儿童教育。二十三常能其实就是适应社会所具备的能力,包括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而社会大学现在很少提及了,早已被高等教育所覆盖。创造的儿童教育是说在儿童自身基础上,通过环境培养加强其创造力,并提出了五大解放。就现今而言,创新精神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教师要培养提高儿童的创新能力,发挥她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陶行知先生还提到了对儿童教育的十点建议和两种对儿童身心有害的极端心理,如果按照建议来执行并且避免两种极端心理,就会创造儿童的乐园。现在大多数家长信奉让孩子赢在起跑线,将儿童推向地狱,这种思想不可取,儿童的童年应该是欢乐的,有时候想一想长大后就有烦恼,那么为什么还要剥夺孩子短暂的欢乐呢,为什么不让儿童在欢乐的氛围里茁壮成长呢?作为家长,作为教师应该明白孩子身体健康,心情愉悦远比知识重要,况且,如果身体强健,心情愉悦更有助于儿童的学习。
陶行知先生还提到了伪知识阶段和育才学校创办旨趣。伪知识就是不从经验里发出的知识,因此,我们要始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原则,从实践中获取知识。育才学校是陶行知在1939年7月创办的,以培养具有特殊才能的儿童。这也与我们熟知的那句话相应和:上帝为你关掉一扇门,就会给你打开一扇窗。我们都知道瞎子的耳朵异常灵敏,因此,不要去贬低任何人,也不要妄自菲薄自己,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优点,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取长补短,树立自信的人格。
一代教育名师陶行知,“两千面前孔仲尼,两千年后陶行知”,在这篇著作中,无不能感受到他全新的教育理念、炽热的教育激情和崇高的人格精神。这给一个即将站上讲台的新老师提供了指导,也更让我坚定了信心,为了孩子,为了教育,不断充实知识,提高能力,我期待看到孩子烂漫的笑脸和闪闪发光的眼睛。
读《陶行知谈教育》有感·2
《名家谈教育》丛书收录了蔡元培、张伯苓、夏丏尊、陆费逵、任鸿隽、梅贻琦、陶行知、胡适、舒新城、傅斯年十位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教育家的学术思想及相关教育理论。《陶行知谈教育》是其中的一本,整书从“新教育、活的教育、平民教育概论、学做一个人、我之学校观、行是知之始、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教学做合一、以教人者教己、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儿童科学教育、生活教育之特质、填鸭教育、生活教育的创立与成长、敲碎儿童的地狱、“伪知识”阶级、育才学校创办旨趣”等诸多方面对教育进行了深刻的阐述。阅完,我对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教育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生活即教育”即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因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陶行知说:“受过某种教育的生活与没有受过某种教育的生活,摩擦起来,便发出生活的火花,即教育的火花,发出生活的变化,即教育的变化。”正因为生活的矛盾无时无处不在,生活也就随时随地在发生教育的作用。陶老先生还认为书本和文字不过是生活的工具,如把书本、文字和读书当成教育本身,以为读书之外无教育,那就大错特错了。因此,教育与生活要有高度的一致。试想,如果过的是少爷的生活,虽天天读劳动的书籍,也不能算是受着劳动教育。过的是迷信生活,虽天天听科学的演讲,也不能算是受着科学的教育;有是随地吐痰的恶习,虽天天写卫生的笔记,也不能算是受着卫生的教育;过的是开倒车的生活。这些都形象地说明想受什么教育,便需过什么生活。教育的作用,就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因此,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相辅相成。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是指社会含有学校。由于生活无处不在,教育无时不在,整个社会就成了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陶老行知老先生把没有生活的教育、学校和书本说成是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他认为如果是“学校即教育”,因为学校里面的东西仍旧太少,学校就会如同鸟笼,学生如同笼中之鸟。因此他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把“鸟儿”从鸟笼中解放出来任其自由翱翔,成为适应生活、融于民众的有用的人。另一方面,考虑到人民群众缺少教育的实际处境,陶行知老先生又说:“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马路、弄堂、乡村、工厂、店铺、监牢、战场,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教育自己的场所。他鼓励劳动群众在社会中学习、向社会学习,而他本人也在是社会上先后办过各种方便劳动群众及其弟子的社会大学校,使之受到教育。“学校即社会”是一种“半开门”的改良教育主张,是把社会里的东西“拣选几样,缩小一下搬进学校里去”;“社会即学校”是拆除学校围墙,依据社会的需要、利用社会的力量创建把工厂、农村与学校、社会打成一片的学校。这样的学校,能成为民主的温床,培养出人才的幼苗,也能产生改造社会的功用。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既是生活现象之说明,也是教育现象之说明。主要是指: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教学做合一”还要求“在劳力上劳心”。陶行知认为在传统教育下劳力者与劳心者是割裂的,造成“田呆子”(劳力者)和“书呆子”(劳心者)两个极端,所以在中国科学的种子长不出来。为纠此偏,就必须教劳心者劳力——教读书的人做工;教劳力者劳心——教做工的人读书。“在劳力上劳心”是指“手脑双挥”,将传统教育下劳力和劳心的“两橛子”联接起来,“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人人在劳力上劳心,便可无废人。“教学做合一”还要求“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有教先学”教人者先教自己,要求教人者先将所教材料弄得格外明白,先做好学生。同时,教人者还要“为教而学”,即先明了所教对象为什么而学、要学什么、怎么学,“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的需要格外明白了。“有学有教”即“即知即传”,它要求:会者教人学,能者教人做。 “小先生制”充分体现了这一意义上的“教学做合一”。
陶老先生的教育思想,是旧中国教育思想上发生的一次革命,对今天的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无论是“生活即教育”所强调的教育以生活为中心,还是“社会即学校”的学校教育内涵和作用;以及“教学做合一”的论述,都让我从陶行知老先生走向教育,从教育走向陶行知老先生有了更多的思考与信心。
读《陶行知谈教育》有感·3
1
我现在把这活的教育,分再分作三段讲:
我们教育儿童,第一步就要承认儿童是活的,要按照儿童的心理进行。普通儿童之特性,大多都富于好奇心。
有时我们要是给他一个表,他必定将它翻来覆去的仔细观看他,并且还要探知里面的秘密,就打破砂锅问到底。
我们教育儿童,就要根据儿童的需要的力量为转移。有的儿童天资很高,他的需要力就大些;有的儿童天资很钝,他的需要力就小些。
我们教育儿童,就要按他们的需要的力量若何不能拉的一样。比方:吃饭。有的人饭量大些,他要吃五碗或六碗,有的饭量小些,他只能吃一两碗。
2
我们对于他,就只能听其所需,不能订下死规。学校里教育儿童,也像这样,不能下死规强迫一律,不但学校是要如此,就是社会上的工作亦莫不要像这样。
我们人的需要力有大有小,我们只求其能够满足他的需要就是了。所以教育儿童和承认儿童是活的,首先就要能揣摩儿童的心理。
要用活的人去教活的人。我们要想草木长得茂盛,就要我们天天去培植他,灌溉他;我们要想交结个很活泼的朋友,就要我们自己也是活泼的。
我的影响,要能感到他的身上,他的影响也要在我身上,这才可以的。拿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我们就比如拿一件花草来教授儿童,将这花草把她解剖开,研究其中的奥妙,看他是如何构造的。
要拿活的书籍去教小孩子。书籍,也有死的有活的。我觉得书籍所记载的,无非是人的思想和经验,那个人的思想、经验要是很高尚的,与人生很有关系的那就可算是活的书籍。
3
活的教育,有属于抽象的,叫做精神上活的教育。比方一个人死了,他的 机能死了,他的躯干倒了,他的精神是没有死,还存在空中,能使我们还受到他的影响。
例如,孔子是死了,他的精神还没有死,其影响存在我们大家身上。我们大家的脑袋中都还印象了有个孔子。
这也就是精神上还没有死,他的精神可以一代一代的向下传,可以传许多人,不止传一人。一个活泼学生的精神,可以传应到许多学生。
精神也有死有活的,活的精神就是能使人感受了它,可以得到许多的教训。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