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对疫情的影响
今年立春伊始南方雨水频频 北方“冷”字当头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代表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进入立春节气,气温、降水、日照等,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可明显感觉到白昼长了,气温逐渐转暖。
然而,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相差悬殊,因此”立”的具体气候意义并不适用于全国。常年立春节气期间,真正具有早春气息的只有南岭以南一带;而在北方,万物仍萧索,2月上旬仍然是寒潮爆发较多的时间段。华北、黄淮一带在冷空气的间歇期,偶尔会有雾或霾出现。因此,虽说立春节气期间我国气温整体是回升的态势,但仍会存在阶段性的气温偏低。
据中国天气网首席气象分析师胡啸介绍,预计今年立春节气伊始,我国天气整体将呈现出“南雨北冷”的特点。
春天,天然有着一种向上的力量
在2020的春天,我们众志成城
一定会迎来这一场战“疫”的最终胜利!
最后
向在一线奋战的工作人员
道一声,辛苦了!
希望能早日阻断疫情,希望你们也能早日回家!
立春对疫情的影响
立春——每年公历2月4日前后,太阳黄经到达315度为立春节气。“立春”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又称为“打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所以“立春”即是春天开始的意思。自然界中“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我们在这个特殊的节气里,该如何做好防护,养生保健呢?
衣:
不要过早减衣
“春不减衣,秋不戴帽”。立春气温还未转暖,不要过早减掉冬衣。冬季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过早减掉冬衣,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虚袭击机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
食:
立春饮食调养应从享受清爽绿色蔬菜的初春阳气出发,进而达到调养体质的目的。辛甘的蔬菜有助于春阳及护阳,这些蔬菜有葱、芫荽、红枣及花生等,至于胡萝卜、花菜、白菜及青椒等新鲜蔬菜,也有提升阳气之效,不妨适时补充一下。
“咬春”是指在立春这天吃一些春季的新鲜蔬菜,一般是北方生吃水红萝卜、南方生吃生菜,同时也包括吃春饼。春饼是以麦面烙制或蒸制的薄饼,多以豆芽、韭黄或韭菜、粉丝、鸡蛋等炒成的合菜作馅儿包着食用。萝卜、韭黄、韭菜皆为辛味食物,有辛甘发散的功效,有利于升发和保护阳气。春季应肝,主升发疏泄,而辛味食物恰好有此作用。
故立春养生应多吃辛温发散的食物,如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虾仁等。此外,萝卜、还可与粳米煮粥食或烙制萝卜丝饼,有理气、助消化、补脾胃、祛风寒、祛痰、解毒等多方面功效。
住:
早春时候.睡眠应该遵循“早睡早起,与日俱兴”的规则,即人的起居作息应与日起日落相吻合。睡觉头部向东。睡前用热水洗脚,并用双手按摩双足尤其是涌泉穴,这样利于睡眠。早晨起来,先使头脑清醒,再睁开眼睛,然后闭眼将双手搓热,熨眼几十遍,接着将眼睛左右各旋转九遍后,将双跟紧闭一会儿,最后猛然睁开。
行:
立春起,迈开脚
应该积极到室外锻炼,立春空气中负氧离子较多,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工作效率和和心肺功能,防止动脉硬化。但是老人春练不要太早,防止因早晨气温低、雾气重而患伤风感冒或哮喘病、慢性支气管炎,应在太阳升起后外出锻炼。另外,春练不能空腹,老年人早晨血流相对缓慢,体温偏低,在锻炼前应喝些热汤饮。同时运动要舒缓,晨起后肌肉松弛,关节韧带僵硬,锻炼前应先轻柔地活动躯体关节,防止因骤然锻炼而诱发意外。
但不宜立马选择大汗淋漓的运动,因为运动出汗会耗损阳气,对养生不利。另外,在天气变化过大或气温过低时运动,也容易损伤阳气,不利于健康。可以以“碎片式·微运动”达到目的,即利用碎片式的时间完成一系列简单、微小的运动,比如午休间隙动一动,就能达到效果。同时,提醒运动量应是逐步加大,以便身体从冬季僵硬的状态逐步得到舒缓。如:散步,慢跑,保健操,放风筝。
立春对疫情的影响
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肺炎改变了许多人往年此时的生活规律,也有许多人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的第一线。立春,总能让人想到充满温暖和希望的春天。而春天,恰恰代表着一个全新的开始。
立春至,孟春开始
自秦代以来,立春被视为孟春时节的开始。明清官方历书中,它被归入正月节气。从时间上来说,立春一般在公历每年2月3-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时。
立春后气温回升,春耕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隆冬气候已快要结束。此时大风降温天气仍较为常见,但在强冷空气影响的间隙,偏南风频数增加。
《群芳谱》中如此解释立春:“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按字面意思看,“立”有“开始”的意思。从立春交节当日一直到立夏前这段期间,都被称为春天。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意味着风和日暖,更意味着万物生长。
立春期间,光照、降雨等开始趋于上升、增多。但这一切对全国许多地方来说仅仅是春天的前奏,也有可能出现“倒春寒”。
立春迎春:送春牛图、“打春牛”
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自古以来,立春在中国都十分受重视,讲究要“迎春”。
相传,在古代为了取个吉利,立春快到来的时候,县官会带着本地的知名士绅去地里挖一个坑,然后把羽毛、鸡毛等比较轻的东西放在坑里。
等到某个时间,坑里的羽毛和鸡毛会从坑里飘上来,这个时间点就是立春时辰。人们就要放鞭炮庆祝,希望这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古代,官方也看重立春。《燕京岁时记》:“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
在地方上各个郡县内,迎春活动同样热闹。旧俗立春前一日,有两名艺人顶冠饰带,叫做“春官”,沿街高喊“春来了”,这就是“报春”。无论士、农、工、商,见春官都要作揖礼谒。
或者,请一个小男孩穿青衣戴青帽,唱着迎春的赞词,到每家去报春,挨家挨户送上一张春牛图或迎春帖子,意在提醒人们,要趁着春天来临不误农时。另外,还要鞭打春牛。
戴春胜剪春胜 吃春饼“咬春”
除了送春牛图、鞭打春牛之外,民间还有许多庆祝活动。
老百姓们会举行“游春”活动:队伍中由报春人打扮成公鸡的样子走在最前面,之后一群人抬着的巨大春牛形象,后面的人有的打扮成牧童、有的打扮成大头娃娃送春桃,各种吉祥形象应有尽有。
一般来说,立春当日的“游春”也叫探春。游春实际上给人们传递了可以踏青的信号,从此开始一直到端午节,都是外出郊游的好时候。
为了迎接春天的来临,古代立春之日,女子剪有色罗、绢或纸为长条状小幡,戴在头上,以示迎春,这便是春幡,又称“春胜”。此俗起于汉,至唐、宋时,春幡之制作更为精巧。
不过,春幡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装饰品,立春节时女子们佩戴春幡,首先是将其作为辟邪之物,具有禳凶邪、求吉利的寓意。
在饮食上,民间有立春“咬春”的习俗,由于地域差异,具体吃食可能略有不同。在北京来说,讲究吃春饼,家家户户都要做。这也是代表了一种对春天的美好期待。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