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荆芥
土荆芥,中药名。为藜科藜属植物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L.的带果穗全草。植物土荆芥,广布于世界热带及温带地区,我国广西、广东、福建、台湾、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四川等省有野生。
别名:鹅脚草、红泽兰、天仙草、臭草
入药部位:植物土荆芥带果穗全草。
性味:味辛、苦,性微温。
归经:入脾、胃经。
功效与作用
功效:祛风除湿,杀虫止痒,活血消肿。
主治:钩虫病,蛔虫病,蛲虫病,头虱,皮肤湿疹,疥癣,风湿痹痛,经闭,痛经,口舌生疮,咽喉肿痛,跌打损伤,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鲜品15~24 g,或入丸、散;或提取土荆芥油,成人常用量0.8~1. 2ml,极量1.5ml,儿童每岁0.05ml。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相关配伍
1、治钩虫、蛔虫病,土荆芥嫩枝叶、果实阴干,研末为丸,成人每日服5g,分早晚2次,连服3~6d。或用鲜土荆芥取自然汁服,疗效更佳。(江西《草药手册》)
2、治头虱,土荆芥,捣烂,加茶油敷。(《湖南药物志》)
药理作用
1.驱肠虫作用。
2.抗菌作用。
3.抗疟原虫作用。
使用注意
1、不宜多服、久服、空腹服,服前不宜用泻药。
2、孕妇及有肾、心、肝功能不良或消化道溃疡者禁服。
土荆芥
【名称】臭草、杀虫芥、臭黎藿、钩虫草、鹅脚草。
【生境分布】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约1米。生于村旁、路边、旷野。茎有棱。单叶互生,叶片长圆状披针形,边缘有不规则的钝齿或呈波浪形,下面密被黄色腺点,沿脉疏生柔毛。夏、秋开绿色小花。胞果膜质,扁球形。种子细小,红棕色,光亮。全体揉碎有强烈的臭气。秋采全草,放通风处阴干。
我国南方各省均有分布。
【性味】辛、苦,微温;有小毒。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虫、止痒。用于治疗:蛔虫病、皮肤痒疹、湿疹、头虱、钩虫、蛲虫、外伤出血、风湿性关节炎、一般毒蛇咬伤、蜈蚣咬伤、虫咬皮炎
【附方1】蛔虫病。
药方组成:土荆芥3克。
用法:烘干研细末。早晨空腹服0.6-1.5克,连服2天。
【附方2】皮肤痒疹。
药方组成:土荆芥、杠板归各30克。
用法:煎水洗患处。
【附方3】湿疹,头虱。
药方组成:土荆芥60克。
用法:煎水洗患处。
【附方4】钩虫、蛲虫。
药方组成:土荆芥叶、茎、子适量。
用法:阴干,研细末,加糖适量,拌匀,面粉和为丸,绿豆大,每次用温开水送服3克,早晚各1次
【附方5】外伤出血。
药方组成:土荆芥叶适量。
用法:研细未干洒患处;或取鲜叶,捣烂敷患处。
【附方6】风湿性关节炎。
药方组成:鲜土荆芥根15克,五加皮10克,威灵仙9克。
用法:水煎,分2次服。
【附方7】一般毒蛇咬伤。
药方组成:鲜土荆芥叶适量。
用法:捣烂敷患处(暴露伤口引流)。
【附方8】蜈蚣咬伤、虫咬皮炎。
药方组成:鲜土荆芥叶适量,雄黄少许。
用法:共捣烂,外敷患处。
土荆芥
土荆芥(学名: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L.,)以全草入药。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挥发油有毒。其含量以果实最多,故毒性较强,叶次之,茎最弱。常服量10-30,土荆芥祛风除湿,杀虫,止痒,用于蛔虫病,钩虫病,蛲虫病,外用治皮肤湿疹,瘙痒,并杀蛆虫。
于2010年1月7日 被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列为:中国第二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
原植物土荆芥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50~80厘米,揉之有强烈臭气;茎直立,多分枝,具条纹,近无毛。叶互生,披针形或狭披针形,下部叶较大,长达15厘米,宽达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渐狭成短柄,边缘有不整齐的钝齿,上部叶渐小而近全缘,上面光滑无毛,下面有黄,色腺点,沿脉土稍被柔毛。花夏季开放,绿色,两性或部分雌性,组成腋生、分枝或不分枝的穗状花序;花被裂片5,少有3,结果时常闭合;雄蕊5枚,突出,花药长约0.5毫米;子房球形,两端稍压扁,花柱不明显,柱头3或4裂,线形,伸出于花被外。胞果扁球形,完全包藏于花被内;种子肾形,直径约0.7毫米,黑色或暗红色,光亮。茎下部圆柱形,粗壮光滑,上部方柱形有纵沟,具毛茸。下部叶大多脱落,仅茎梢留有线状披针形的苞片。茎梢或枝梢常见残留簇生果穗,触之即脱落,淡绿色或黄绿色。剥除宿萼,内有棕黑色的细小果实1枚。全草有强烈异臭气,味微苦、辛。以茎嫩、带果穗、色黄绿者为佳。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