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时间观念对比研究1
时间观念是人们对时间的感知,认识和反应。由于环境、文化以及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人们对时间有着不同的认知和支配方式。时间观念能够反映一种文化的基本内涵。因此,来自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时间有着不同的概念和态度。如果对其他文化的时间观念没有充分的了解,理所当然地以本国的文化准则和时间观念去进行跨文化交际,那么就有可能会产生误解,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因此,在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的今天,研究中西文化的时间观念差异就显得尤为重要。
过去和未来的时间观
中国人受儒家等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较倾向于性本善之说,并且重视传统。因此,中国人在时间取向上倾向于过去。人们在行事时喜欢引经据典,追本溯源,以史为鉴。相对而言,人们对未来则不太感兴趣,因为未来是难以预测和把握的。受到这种时间取向的影响,人们崇拜祖先、尊敬老人、重视经验、默守陈规。西方人则主要采取未来的时间取向。他们受基督教“原罪说”影响,认为回归过去如同走向“原罪”,因此他们更愿意着眼于未来。秉持着未来取向的时间时间观念,西方人敢于创新,善于打破常规,推陈出新。中西方在这一时间取向上的差异表现在许多方面。举个简单的例子,在中国古装电视剧数不胜数;而在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有关未来题材的各种科幻大片却层出不穷,倍受欢迎。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差别是中西方文化对“老”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按照中国的传统观念,“老”意味着有年龄、有经验,是智慧和权威的象征。但这种观念在西方却并不被认同,“老”很可能被理解为能力衰退。因此在与西方人交流时,年龄成为了一个人们忌讳的话题。
环形与直线型的时间观
不同文化对时间的看法,也可区分为直线式时间观念和环形的时间观念(关世杰,1995)。环行的时间观念认为,时间是不断运动的圆圈,呈永恒周期性圆辐式或螺旋式运动。例如,昼夜的交替、季节的往复、月份的轮流、年岁的更迭以及植物的周期生长、农时劳作的更替等都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葛志宏,2004)。受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及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中国人的时间观以环性的时间观念为主。例如,古代的纪年方法是以皇帝的帝号或庙号来记列,汉语的语法中没有时态的变化,等等。这样的时间观念使得中国人使用时间比较随意、不够准确。约好的赴宴时间往往不能够按时到达;还经常会使用一些诸如“一会儿”、“不久”、“马上”、“半天”之类模糊的时间概念,让人捉摸不透。相对而言,西方人则倾向于采取直线形的时间观念。他们认为时间呈一种线形的单向持续运动,从过去到现在、流向未来,并且一旦流逝便无法挽回。因此西方人十分珍惜时间,视时间为一种宝贵的财富。他们生活节奏较快,做事讲究计划和效率,赴约时按照预定的时间准时到达。
多向与单向的时间观
霍尔(Hall)曾把不同文化群体对时间的使用分为两种范畴:一种遵守多向时间制,另一种遵守单向时间制(Hall,1982)。中国人以整体综合性的思维见长,趋向于采用多向时间制。这种时间制把时间看成是分散的,认为同一时间内可以做很多事,且不一定受计划和安排的限制,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例如,人们可以同时和不同的人谈话,或是一边和别人说话一边做自己的事,甚至可以没有经过事先约定就去拜访亲友。西方人则偏向于采用单向时间制,强调按照计划在某一时间做某事,讲求计划的周密性和严谨性。在一定程度上,时间就是人们社会活动的主宰。另外,他们对待期限和约定的态度也是非常严肃认真的,不遵守预约或突如其来的到访往往被视做不礼貌的行为。
重开头和重过程的时间观
中西方人在时间序列的选择方面,有着各自的不同之处。中国人重过程,喜欢按事物进行的过程来排序,从大到小,一切事情都循序渐进;西方人重开头,从小到大,把时序最近或最重要的事物排在前面,予以强调(韩银燕、钱鑫,2006)。在这一方面,中西方人写日期和写地址时各自所用的排列方式,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中国人写日期,按照年、月、日的顺序来写。美国人先写日,后写月,再写年,与中国人写日期的顺序正好相反。中国人写地址,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从国家写到门牌号;而西方人则相反,从小到大,把范围最大的放到最后。受各自时序观念的影响,中西方人在言行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中国人讲话喜欢兜圈子,往往在话题的最后才会点明其用意。例如,如果要说不好听的话,之前也会先说一些好听的话以起到缓冲的作用。而西方人说话讲求实际,直截了当,不喜欢绕弯子,也不会以长时间的闲谈来营造氛围、建立关系。这些都是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应当了解和注意的地方。
对跨文化交际的启示
通过以上对中西方时间观念所作的比较分析,为了尽量避免因时间观念不同而造成的跨文化交际障碍,在跨文化交际中,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了解
要进行跨文化交际,首先应当对对方的文化有一定基本的了解。时间观念作为文化深层结构的一部分,也应该有所了解。通过了解不同的文化群体对时间的态度及其使用时间的方式,就能更好地理解对方的交际行为,从而将由时间观念的差异所带来的误会和不快降低到最低限度。
尊重
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当尊重对方的时间观念。当彼此时间观念不同时,如果一味要求对方按照本民族的文化来改变其时间观,那么文化冲突就难以避免。因此,在交际时,当对方的言行不符合自己的时间观时,不宜做好坏评价,而应予以宽容和谅解。
移情
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去体验、去思考,试着理解对方的思想和情感。相互认同和接纳,才能使跨文化交际更加顺畅地进行。
解释
如果因为时间观念不同而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单靠一方对另一方采取容忍的态度,未必能解决问题,应当适时地向对方解释自己的时间观念,让对方理解自己的言行及思维方式,避免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不同的文化孕育了不同的时间观念;反过来,不同的时间观念又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影响着人们的行动和思维,并塑造了与其相适应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交际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应当对彼此时间观念的差异有一定的了解,理性认识并尊重对方的交际行为,从而尽量避免因时间观念差异所引起的冲突和障碍,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
中西方时间观念对比研究2
摘要: 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哲学的观点来看,时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式。人类学专家家霍尔教授认为,“时间会讲话”,并且,时间传达的信息是响亮而清晰的,有时甚至比有声语言更直白。从中西方文化中时间观念上的差异入手,对比分析其对跨文化交际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时间;观念 ;跨文化交际
一、时间的消亡与循环
典型的西方文明认为,时间的起点是明确的,时间是前进并流逝着的,既珍贵又不可捉摸,一旦流逝就无法返回。英语语境中所表达出的时间观念,是一条起于起点并终将消逝的直线。根据西方基督教教义,“世界末日”是各色人等接受最终审判之日,人类以亚当、夏娃偷吃禁果的“原罪”为起点,在人生中不断的去忏悔、去赎罪,并最终接受末日审判后,被解救的一部分将可以进入七重天,获得人类所追求的幸福。西方文化认为,只有认真对待现在的每时每刻,才能真正走向光辉的明天。所以,不难发现,在典型的西方社会文明中,时间是有终点和始点的,并且必定会有消亡的时刻。
在中国传统文明中,时间的更替与变化是与自然相调适的,是一种围绕时间本身做螺旋式变动的。有如昼夜更始,季节变换,植物枯荣以及农时更替。因而,时间就处于一种循环往复的状态之中。中华文明认为,此时若是没了,必定还会有明天, 会有无数个的明天,传统中华文化中的时间是不会消逝的。
二、珍惜时间和挥霍时间
一般情况下,欧美人的日程表上往往写满了时间安排,人们的时间被分成了一个个的小片段。相邻的日程片段之间一般会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在许多的西方电影中,时钟的咔哒声、或是一个钟表的画面是一个常用常新的电影片段。在欧美,人们信奉工作时间好好工作、生活时间好好生活的准则,这种工作与生活方式给人一种秩序感,同时,也体现出西方文明对西方人士时间观念巨大的影响力——任何一段时间都是有始有终的。在英国,时间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更多的是一种人类基本权利的体现。在德国,守时被认为是一个人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德国人的首要标准——守时,这已经融化到德国文化和德国人的骨头里了。
三、过去取向和未来取向
典型的西方人,特别是欧美人,比较看重未来。对未来的规划和取向是欧美人的一个重要价值观。因为在他们看来,过去就意味是一种“原罪”,是一种倒退,是没有什么出路的。他们可以不在意现时的境遇,但他们坚信可以通过某种程度的救赎使未来更美好。在人生征程中,西方文明认为,如果丧失了年龄优势这一时间上的标志,那么就意味着某种意义上的颓势。因而,在这种传统价值取向与观点的影响下,西方人不像我们那样墨守成规,也很少对自己的祖宗顶礼膜拜,所谓年龄、资历不是一个人受人敬重的条件。因此欧美人并不十分看重一个人的过往,而对一个人的未来特别重视。在他们看来,未来高于一切,未来的价值观念是西方社会最基本的价值观念之一。
在传统中华文明中,儒、释、道这三家影响最深远的思想都不同程度的主张回归自然,这里的“自然”在中华文明中与“过去”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孔子“克已复礼”的哲学主张,就体现出了浓厚的“时间上的过往”是思想。在中华文明影响下的历朝历代的统治阶层,对先王的礼数与规矩,以及先祖的训导都格外尊重。在时间观念上,中国的过去和现在都是一个与西方有着不同取向的社会。人们在做事情之前,往往要寻思这件事过去是否有人做过、成败与否,如果成功了,那么有什么是值得借鉴的;如果没有做成功,那么有没有什么经验教训,等等。中华文明圈直到今天,对“过往”是看重甚或是尊重都深深的影响着每一个在这个文明圈中生活的人们,并形成了一种迥异于西方世界时间观念的价值取向。
对待时间的不同价值取向和观念的差异,深刻的反映了不同文化圈中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积淀。时间观念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而是通过人们长期的相互交往,并经过长久的社会实践才逐渐形成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人们的时间观念不可能一成不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各个文化圈的融合,特别是不同文明之间交往、碰撞,时间观念的下一步发展必将会深深的刻上时代的烙印。当然,基于不同文化影响而形成的时间价值观念之间的差异,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弭的,这种差异既会在非语言的表达层面上体现出来,更多的会是体现在思维层面,以及人们的语言结构和行动层面上。因此,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进行跨文化的交际时,都需要意识不同文化对人的影响,尽量避免因时间观念的不同给交往带来的障碍。
参考文献:
[1]张隆溪著.中西文化研究十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
[2]张劲松著.东西方时间观与跨文化交际[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3]邓立华著.时间观与跨文化交际[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
[4]贾玉新著.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杨立军编译.牛津品格——权威牛津教给年轻人的10堂课[M].学林出版社出版,2006.
[6]杨柳青编译.美丽英文——推开生活之门[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
中西方时间观念对比研究3
摘 要:东西方文化传统的不同,导致人们的时间观念存在差异。时间观念的差异会使跨文化交际产生交际障碍和失误。本文拟从哲学基础、时间形态、时间取向、时间制式、时间形态等几个层面,比较东西方时间观念的差异,期望能有助于人们更好的了解东西方时间观,提高交际能力。
关键词:东西方文化;差异;比较
时间是人和周围世界存在的一种形式。时间观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们的时间观一旦形成后,其言行就不知不觉地受其制约与支配。不同的文化形成其特定的时间观念。不同的文化观念对人们的语言、行为习惯、思维习惯等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时间观有利于我们跨文化交际,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一、中西方时间观念对比
1.1中西方时间认知之哲学基础
中国传统计时采用的主要是干支法。10个天干和12个地支组成60对干支,可用于年、月、日、时辰的表述。中国文化自古注重人与时的和谐,“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农历除了作为一种表述时间的重要手段,更多的则作为一种生活行为的指导,如迁居择址、婚丧嫁娶等。“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使中国文化在感知事物时,强调主客一体,这导致中国人对时间的感知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人们对客观时间的感知界限往往比较模糊,并且表达时间常采取模糊表达方式。例如:“过了半天”,“一小会儿”等等。这些常用的时间表达方式大多需要说者和听者依靠特定语境才能准确理解。
西方文化采取的则是“二元”的思维模式,将主体与客体明确分开,研究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这种哲学观念使西方人对时间的认识更加注重对自然时间和物理时间的探讨,具有很大的客观性。西方人很早就意识到时间中的过去、现在、将来,并对此有所区分。与汉语截然不同,西方语言大多需要通过动词复杂变化表示动作时间的明确差别。
1.2过去与未来的时间取向
时间取向是时间观念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们通常根据其文化在时间取向连续体上的侧重点来确定自己的立场。由于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受儒家等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较倾向于性本善之说,社会导向指向传统。所以,东方人在时间取向上采取向后看。人们认为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往往是今天事情成败的重要参考。相对而言,他们对未来不太感兴趣,认为未来是不可知和无法捉摸的,除非是遥远的或者理想的未来。与东方人的时间取向相反,西方人受基督教“原罪说”影响,倾向于性恶论,所以大多采取未来时间取向。他们认为,回归过去如同走向“原罪”,后退是没有出路的。所以他们把“跟上时代”(keep up with the time)和“关注未来”(keep an eye on the future)作为行动的指南。
正因为东西方两种时间取向的差异,汉英两种语言文化的人们在用“前”与“后”分别指称过去和未来时,其观点也就不同。中国人习惯于面对过去看问题,而英语民族的人正好相反。因而在跨文化交际中,应注意两种语言表达上的不同。
1.3多向与单向的时间制式观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霍尔(Hall)曾把不同文化群体对时间的使用分为两种范畴:一种是遵守多向时间制,另一种是遵守单向时间制。多向时间制把时间看成是分散的,提倡同一时间内做很多事,有很多事情可以同时出现,事物、交易的完成可以不受日程、计划和安排的限制,灵活性较强。而单向时间制强调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做一件事,重视计划、安排、时间分段,把时间看成是可以分割但不可以重复、有始有终的一条直线。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以整体综合性的思维见长,加之传统的农业社会的遗风,所以东方人趋向于采用多向时间制式。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人偏向于采用单向时间制式,习惯于特定单位时间内只做一件事,因此做事讲究计划的周密性和严谨性。
1.4重过程与重开头的时间观
时间序列可以说是思维方式的产物,是时间观念中又一个重要方面。时间序列的选择在东、西方人的言行交际中,存在一些差别,如英美国家的人写日期是先写日,后写月,再写年。顺序由小到大,与中国人写日期正好相反。中国人写信的地址也是从大到小的,而大多数西方人完全反过来。写日期和地址这两种排列方式,反映了东西方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时间观念:西方人重开头,时序是开头优先,从小到大;中国人重过程,时序是过程优先,从大到小。西方人习惯把信息量最大、时序最近的排在前面,予以强调。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人则重过程,认为一切事情都要循序渐进,只有第一阶段通过了,才能进入第二阶段。
1.5环形与线形的时间形态观
时间观念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由于时间与空间存在某些奇特的契合性,所以有一些学者便用圆和线的空间概念来描述不同的时间观念。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人的时间观念属于环形的观念,而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人的时间观念属线形的。
环形时间观念认为,时间是不断运动的圆圈,时间的变化协调于自然状态,呈永恒周期性圆辐式或螺旋式运动,如昼夜的交替、季节的往复、月份的轮流、植物周期生长、农时劳作的更替都是圆周式,去而复始周期循环运动。而以犹太基督教为传统的西方文化通常把时间看成是一条直线,是一种线形的单向持续运动。时间一旦流逝便无法挽回。他们还认为时间是有始有终的,并能够用时钟或日历来衡量。可以把时间分成过去、现在和未来三段。所以西方人使用时间十分精确,办事精确到每分每秒,甚至毫秒。
二、中西方时间观念融合
一种文化的时间观念是在长期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一定时期内会保持相对稳定,但并非一成不变。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往日益增多,都会对各自的时间观念产生一定影响。
2.1过去取向向未来取向转化
新世纪的世界瞬息万变,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来说,向后看或者后退都意味着没有出路,只有不断向前超越才有希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年龄、经验、师长等权威开始受到挑战。“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人们在正视自己过去或辉煌或暗淡的历史的同时,都在着手为未来制订各种计划与目标。在21世纪,一种建立在理性、务实、效率的现代观基础上的线性的、面向未来的时间意识逐渐融入到中国文化中。同时,西方人对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时间观念的理解和接纳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2.2时间价值性与效率性增强
在以传统农业为主的社会里,人们的时间价值观非常淡薄,人们可以边劳动、边闲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渊源于农耕社会的模糊时间系统逐步向更为严格、精确的现代时间系统迈进。人们的时间价值观大大增强,时间紧迫意识不断提高。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的观念正逐渐深入人心。人们开始习惯把时间量化,做事讲究效率,以最大限度实现个人价值。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一方面更加务实,另一方面彼此更尊重个人时间,不随意打乱他人的生活秩序,时间观念的社会协作性大大增强。
三、结语
中西方时间观念作为各自文化的深层因素,其定势与偏见有其根深蒂固的一面,短时间内难以消除。它们的差异不仅表现在非言语系统的表达层面,而且更多的在潜移默化中作用于人们的思维、言语和行动中。因此,当东西方人们进行跨文化交际时,都应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尽量避免因时间观念差异所引起的冲突和障碍,从而取得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Hall Edward T.Monochromic and Polychromic Time[A].Reader[C].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82.
[2] 关世杰.跨文化交际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 张劲松.东西方时间与跨文化交际[M].集美大学学报,2003(3).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