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多余的话》读后感3篇·1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读瞿秋白《多余的话》便能感受这种来自生命的真实和心灵的表白。仿佛看见了那个午后,一个戴着眼镜书生模样的人,手带铁铐,在几个武装人员的押解下,缓步前行。走着走着,来到了一处草坪,中年人回头对押解的人笑笑说:“此地很好。”稍后,枪响了,中年人应声倒地。
瞿秋白是不幸的,一个中国传统书生的不幸,他的不幸源自他的懦弱。也让我们看清了“政治”与“政客”。他在人生的尽头一吐为快,说出了“最后的最坦白的话”,这种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将成为一份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载入中国革命的历史画册,润泽后代,成为永恒。
瞿秋白本立志“文学”,但却因交不起北大的“学膳费”而改投“俄文”。那时俄国已经革命,本想以俄文谋口饭吃,谁曾想被卷进了“政治漩涡”。不能从事(m.simayi.net)自己所喜爱的工作已够痛苦,他却更不幸地登上了一个自己不擅长的“政治”舞台。他用书生式的懦弱对待人生,几乎没有什么反抗。在接二连三地受到政治打击后,又留在苏区“坚持斗争”之名,被王明、博古他们有意地将这个包袱甩给了敌人,客观地讲王明、博古是在借刀杀人。
瞿秋白在走向刑场前写下这《多余的话》,算是一种解脱。至少他敢于讲出许多人不敢讲的话:参加革命仅是历史的安排,并非追求什么马列主义。尽管招致了身后无穷无尽的是非,但时间已经开始证明并且还将继续证明,瞿秋白做出在临死前一吐心曲的决定是极其正确的,他最终以这一篇《多余的话》而真正捍卫了自己的人格和名誉。
直到最后,瞿秋白才真正感受到一种人生的超脱。在说完心里话后,他还不忘“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
临刑前,瞿秋白曾经写过一首《卜算子》词,其中有:“花落知春残,一任风和雨,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
一场悲剧就这样结束。
瞿秋白《多余的话》读后感3篇·2
读高中时学鲁迅的杂文,很为鲁迅“匕首与投枪”的杂文所折服。那时同学议论,鲁迅的一些文章其实是瞿秋白写的,因为瞿秋白那时是党的领导人,以公开的名义不能在国民党稽查的刊物上发表,就以在党外的鲁迅的名义发表。这些议论是否真实不说,但因了这杂文,对瞿秋白确是崇拜和敬仰的。但“文-革”中说瞿秋白是“叛徒”,他在狱中写下的《多余的话》就是他向国民党的自首书。那以后,瞿秋白成为我心中的一块阴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渐吹散了笼罩在瞿秋白身上的乌云,还其洁白之身,我心中这块阴影得以消除。
其实,对瞿秋白,中央早就有过肯定的评价。1945年4月20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就指出, “瞿秋白同志,是当时党内有威信的领导者之一,他在被打击以后,仍继续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主要是在文化方面),在1935年6月也英勇地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之下”,他的“无产阶级英雄气概,乃是永远值得我们纪念的”。1955年6月18日,陆定一在瞿秋白遗骨迁葬仪式上代表党中央所作的《关于瞿秋白同志生平的报告》中说,“瞿秋白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卓越的政治活动家和宣传家”,“瞿秋白同志是中国无产阶级的无限忠诚的战土。他献身革命直到最后一息。他的高贵品质和毕生功绩将活在人民的心里,永垂不朽!”是那场可诅咒的“文-化-大-革-命”颠倒了黑白。“文-革”结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开始审核“文-革”浩劫中的冤假错案。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成立了“中纪委第八组”,负责对瞿秋白被捕就义的复查工作。198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了中纪委《关于瞿秋白被捕就义情况的调查报告》,报告指出:瞿秋白被捕后“拒绝劝降”,“坚持了党的原则,保持了节操,显示了视死如归、从容就义的英雄气概。他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可歌可泣的革命先烈。”1985年6月18日,中共中央举行《瞿秋白同志就义50周年纪念会》,中央政治局委员杨尚昆代表中共中央对瞿秋白作出了全面、科学、公正的评价:“秋白同志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宣传家,中国的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人民也没有忘记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仅在1978年到1998年二十年间,发表的论文、资料达1200多篇;同期出版的瞿秋白文集、专集、选编、单篇计30种;瞿秋白研究专著、编著、译著、合著、论文集、回忆资料和普及读物计60种。瞿秋白烈士拒绝敌人劝降、坚持革命操守的高贵品质,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毕生功绩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我以前没有读过《多余的话》。但有时也想,这《多余的话》“文-革”中怎么就成为判处瞿秋白政治死刑的判决书呢?她真有“自首”之嫌吗?最近我有时间和机会读了几遍。读过之后,感动不已,以致心情多日不能平静。特作文以记之。
瞿秋白《多余的话》读后感3篇·3
瞿秋白是一位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及马克思主义者。
《多余的话》中瞿秋白对自己进行了严格的自我剖析和自我批评。也介绍了瞿秋白入党前后发生的事情,一系列跌宕起伏的事情使这个对文学很在行的人搞上了政治工作,走向了革命道路。
《多余的话》是瞿秋白在国民党汀州监狱中写成的,在狱中他坚守革命气节,使敌人的阴谋彻底失败。他对这篇文章的感觉是多余的,但后人的看法却不一样。因为《多余的话》告诉了人们革命的艰辛、困苦。瞿秋白从他对他丝毫不感兴趣的马克思主义学起,刚开始,只懂一些皮毛,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于懂得了更深的层次。瞿秋白还得了肺结核等病,却仍然从事政治工作,可到后来竟被误解成了叛徒!人们也为他打抱不平。
可是,瞿秋白却从未因为任何的影响,而动摇他的信仰。而就是这么一个忠于人民、忠于革命的伟人,却于1935年6月18日慷慨就义了。这本书不仅让我们了解到当时革命前辈的艰难革命,更告诉我们面对敌人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力。伟人瞿秋白的精神永远屹立在我们心中,我们要好好学习,增长才干,长大了为祖国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一个出生在战火中的文人,面对敌人毫不惧怕,为了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对一般人来说几乎不可能做到,但瞿秋白做到了,他留下的不是崇高的荣誉,留下的是不怕牺牲的精神!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