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二十世纪中国戏剧艺术
这一个学期的中国戏剧课让我们对二十世纪的中国戏剧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勃兰兑斯所说,每个文学艺术家的创作、每部作品都是从“一张无穷无尽的网上剪下的一小块”, 因此,20世纪中国所有戏剧作品,以及这些作品所达到的所有成就,都不能离开这个世纪戏剧发展史这个背景。只有从这个世纪中国戏剧发展的历程出发,我们才能找到理解这些作品的精神钥匙。
纵观20世纪戏剧发展历史,时盛时衰,波澜起伏,具有无比丰富的内容和真正的戏剧性。而如此丰富多彩的历史内容,注定要给这个世纪的戏剧创作带来复杂的影响,使这个世纪的戏剧创作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复杂的面貌。在很多场合,艺术的魅力正在于其中内涵的复杂性,穿过20世纪戏剧创作表面的层层迷雾,拂去遮掩在这个世纪戏剧发展之上的诸多艺术之外的面纱,我们才能够发现本世纪在戏剧创作领域所取得的真正成就,以及通过这些成就体现出的对中国戏剧史整体上的贡献。同时我们也要关注一些特殊时期。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我们可以看到政治事件与戏剧发展的关系陡然变得非常密切,1976年粉碎“四人帮”也给戏剧带来非常明显的影响。“文革”之后,传统戏剧作品的重新上演与反思现实生活的创作是同时出现的,它们从两个方向表现出在“样板戏”垄断时代之后,人们对更丰富多彩的戏剧创作的渴望;尤其因为这种渴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被强行抑止了,一旦这种强权不复存在,人们内心深处久受压抑的情感需求也就必然以报复性的力度爆发出来。
当然所有人在讨论中国戏剧发展历程时,都不会忘记20世纪也是一个开放的世纪,随着资讯的发达,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化面临着愈来愈频繁和剧烈的互相冲突,在这样的冲突过程中,各国文化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它促使那些原本封闭在某个特定文化圈内自行发展的文化艺术样式日益趋于开放,使20世纪的中国戏剧无论是表现样式和题材选择,还是表演手法、演员妆扮和舞台美术,都无不显示出外来影响的作用;同时,它也让中国戏剧愈来愈清醒地意识到自身所拥有的美学特征,为它进一步探索给外在世界的戏剧以影响的可能性,奠定了基础。
中国戏剧独立发展的这一轨迹,是从19世纪末叶开始第一次受到来自西方的文学艺术形式真正强有力的挑战的。经历此后数十年的冲突、受容与消化,包括西方戏剧在内的西方艺术终于对中国古老而独特的传统戏剧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戏剧终于呈现出它在表现形式与内容两方面的张力,以及开放的可能性。
话剧的引进与发展,应该是本世纪中国戏剧从整体上走向开放最重要、也最明显的表征。话剧引进与发展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为中国戏剧增添某个剧种这样的层面。事实上,与其说话剧的引进为中国戏剧增添了一个新剧种,不如说它为中国戏剧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戏剧表现的可能性。话剧的引进以及影响,最核心之处就在于它带来了一种以写实手法追求舞台真实幻觉为中心的戏剧观念,这种戏剧观念的影响甚至强大到这种程度,它足以使整个戏剧界都奉它为指南,并且依从着这种观念通过一系列的途径改造中国传统的曲剧。
这里讲一讲课上看过的一部电影,根据老舍同名话剧改编的《茶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二十世纪中国戏剧的新血液。
《茶馆》是中国话剧艺术的经典,老舍编剧,焦菊隐等导演。茶馆的历史变迁和掌柜王利发的命运,以及环绕着茶馆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命运,折射出时代的动荡和社会的黑暗:这是必须埋葬的时代和社会。这一话剧历史跨度长,人物多。“茶馆”对于全剧来说,不仅是一个环境,也是一个象征,一个具有诗意的象征。茶馆的三次历史变迁,征兆着历史,也征兆着历史必然被埋葬的命运。导演要打破幻觉,打破现实主义的自然生活形态,把生活升华为诗。如第一幕,那么多人物上场,他特别加上一个卖福音书的角色。由于他的走动,使全场形成一种韵律,一个画卷,加上**街头叫卖的声响,犹如一首“交响诗”。这些诗化了的场面、音响和节奏,就是从中国戏曲的剧诗精神中得到启示运用到话剧中来的。人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片生活”,而是经过高度典型化、高度美化的“戏”。《茶馆》中所有人物,特别是王利发、庞太监、松二爷等,他们的一笑一颦,举手投足,他们的台词,都非生活中的自然形态,而是经过提炼的,更艺术化、更美的表演,是在“演戏”。这也是诗化了的表演,由此体现了话剧的民族特色。
凡是看过《茶馆》的人,不论时间过去二十年、三十年,还是五十年,大概都不会忘却剧终时那三位老人撒纸钱祭奠自己的悲凉凄楚的场面,它抹不掉地储存在记忆里,有时还会在大脑荧屏上闪现。这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的神来之笔,是不可多得的戏剧高招。这三个老人分别是王利发、常四爷和**仲义。王利发是剧中一号人物,裕泰茶馆的掌柜,他不仅从父亲那里接过茶馆,连为人处世的那一套也全都继承下来。可以这样说,“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三教九流,鱼龙混杂,既是聊天议事的地方,又是是非祸害多发的场所。王利发奉行“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的人生信条;茶馆里贴着.. “莫谈国事”的纸条,为的也是在于茶馆和顾主不出“大岔子”,彼此求个平安。王利发经营茶馆用尽心机,他说:“我老没忘了改良,总不肯落在人家后头。卖茶不行啊,开公寓。公寓没啦,添评书!评书也不叫座呀,好,不怕丢人,想添女招待!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活下去”!在第二幕里,他也会一两句 “All right”“Yes”赶赶时髦;在第三幕,他聘用女招待的主意连他儿子也惊讶不已,说明他比年轻人的观念还超前。这么一个.. 做了一辈子顺民、不忘改良的老板,最后连他自己都不明白这世界“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其实为他找答案是不难的。这是因为社会越来越黑暗,通货膨胀,民不聊生,整个京城的大茶馆只剩下裕泰一家了,而宪兵司令部某处长还不放过它,将裕泰一分不花地占了去,来个..大改良。不但王利发的茶馆被人霸占,而且封建余孽的残余势力和国民党特务的恶势力一起压将过来,栽赃陷一害,他只得遣散家人,独身应对,眼看落到这步田地,自然活不成了。
常四爷是旗人,是裕泰茶馆的老主顾,他性格耿直、刚强,有正义感和爱国心。他见善扑营当差的逞强,便教训他“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他心地善良,见卖小妞的母女俩因挨饿进茶馆来,别人轰她们出去,他却买两碗烂肉面给她们吃,还感叹“大清国要完”!他就这么说了一句,被在场的暗探捉了去,后从牢里出来当义和团,跟洋人打了几仗,大清国真的完了。之后,他挑担卖菜,年纪一大靠卖花生米度日。他的一个老友饿死无钱下葬,是他化缘弄来一口薄棺材。他联想到自己身后事,“没有寿衣,没有棺材,我只好给自己预备下点纸钱呢。”
**仲义是王利发的房东,主张实业救国,由“阔少”成了维新的资本家,可40年的心血,他自己也不知怎么成了“逆产.”。于是,仓库被偷光,机器被政府拆了当碎铜烂铁卖了,他只捡回一个小零件和一支签过支票写过计划书的钢笔,把这两件东西交给王掌柜,叫他跟来喝茶的人当个笑话谈谈:“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告诉他们哪,**某人七十多岁了才明白这点大道理!他是天生来的笨蛋!”这是他伤心之极的气话反话,是他对在全世界都找不到的这种“咱们的政府”的控诉!三个老人中数当年的阔少老得不像样子,衣服也破旧不堪。他为了送这两件小东西,也进茶馆找王利发来了。于是,三个老人在一起互诉辛酸往事,欲哭无泪,只得“哈哈”苦笑。当常四爷从筐中拿出纸钱来,说给自己预备下点时,**仲义即说,“让咱们祭奠祭奠自己,把纸钱撒起来,算咱们三个老头子的吧!”王利发叫常四爷“照老年间出殡的规矩,喊喊!”常四爷边撒边喊道:“四角儿的跟夫,本家赏钱一百二十吊!”**、王二人同声回应着,也一把把地抓起纸钱撒向天空。然后,三人互道“再见”,依依惜别。王利发最后看了一眼自己一辈子苦心经营的茶馆,便上吊自尽了!
祭奠自己撒纸钱,是三位老人为自己身前举行葬礼。人还活着就祭奠自己,可谓滑稽荒诞,是喜剧性的,但这种自嘲自怨、自慰自恤的“生祭”场面,却又是悲剧性的。老舍先生不愧为戏剧大师,他运用正剧体裁的悲喜交融的手法,尤其是着重表现黑暗时代绝望的人们的悲剧性遭际与结局。所以,《茶馆》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剧气氛和艺术魅力。
纵观二十世纪中国戏剧,有过坎坷,有过变迁,但始终都在吸收新鲜的血液,挖掘古典美,融合为别具风格的艺术。20世纪中国戏剧发展历程尽管非常曲折,但是由于它背负悠久的历史传统,更兼沉淀着天才戏剧家们不懈的努力,仍然留下了诸多辉煌篇章,为中国文学宝库、为人类文明贡献了大量不朽的经典作品。在这些杰出作品的背后,自然还蕴含了一些闪光的名字。同时,20世纪中国戏剧曲折的发展历程,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深刻反思的复杂问题,这对于中国戏剧乃至中国文学艺术诸领域在21世纪的发展,对中国的现当代戏剧乃至整个现当代文学研究,都会显得愈来愈迫切和急需。我想,作为一个戏剧爱好者,也应该多关注戏剧发展,多回顾,多反思。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