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散文六篇
【篇一】
日子在不经意间流淌,恍然间不觉又是一年端午至。猜度思忖间,那是谁的足迹在五月又一次轻轻地踏过了我们的心田,弥漫了这满地的情思?生命是一场懂得,那这满地的情思,又是谁用这温柔的手掌静静地呵护了我们的岁月,煨暖了这五月的端午?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那在这草长莺飞的季节里,我们这颗婉约而柔软的心房又会被谁的情思再一次的所牵绊?往昔的似水年华,残留在脑海里的点点滴滴,儿时散落的记忆,那此刻又是否会在这五月艾风静静流淌的岁月里,暖暖的又一次找回那些仿佛就在昨天的这一幕幕不曾也不愿抹掉的温度呢?
轻拈光阴,时光流转,记忆在岁月的渡口沉淀,时间在指缝中悄悄地离去。但有些事情有些记忆,虽然已过去了多年,但每每想起却总是让人温暖不已。记得,人们常说: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人很多事,但每年的端午节却总是伴随着我们那些流年往事而渐渐地沁入心扉,在记忆的阡陌红尘中温温的稍稍的停留。故每忆起家乡的端午节,心中难免有丝丝暖暖的感动。故乡的端午节,她浸透着一种浓浓的亲情。
众所周知,端午节是我们国家的悠久传统,美好风俗。渐而人们在每年的端午节中,也总是用这最虔诚最质朴的心儿寄寓了一些美好的期望,让我们尘世这习惯了“镶”着面具的灵魂得以暂时的回归。那么,所以端午节这一天,不光是我们对节日的期待,对美好新生活的祈愿,同时也更是我们对无微不至照顾着我们的亲人的一种感念。那既然这样,不如就让我们借着儿时星星点点端午的记忆,乘着节日这浓浓的艾风,让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慢慢的渐渐地溢满我们的脑海,让我们在蕴含的真情中“心中有爱,爱中有心”,一点一滴的学会“用心读爱,用爱读心”。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话说的一点也不假。那在五月这个传统的节日里,你又会想起谁呢?但我想到的却首先是我的母亲,一个“性情温顺随和,说话和蔼可亲”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农村妇女,但恰也正是因为她,让这一个个端午情暖了岁月,也情暖了端午。
我的老家在北方,小时候家里比较贫穷,平时也没什么好吃的,所以总是特别的盼着过节,特别是像端午节这一类中国比较传统的节日。而平常极节俭的母亲,也一向比较看重节日,所以不管我们生活的多窘迫多潦倒,到了节日这一天,和蔼“大度”的母亲总会想着法子给我们准备上节日的食物,在那一天做一大堆好吃的。而在我们河南老家,小时,过端午是不包粽子的,辛劳的母亲们总会给我们做糖糕油饼,炸韭菜盒子吃。母亲们炸的油饼总是又软又香,炸的韭菜盒子也总是又焦又嫩。也许,这真的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吧。而母亲们也总是这样默默地奉献着,心甘情愿的付出着,她们从不索取,那她们终究又是为了谁?那当若干年后,我们长大成人,我们又是否能真正的懂得那份炽热的情感,这简单而深沉的母爱呢?
触摸岁月的痕迹,母亲的这种言行身教,无形中向我揭示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让我一步步的看清了许多东西,也使我日益平静的学会了以沉稳的心态去看待这世间的一切。所以不管我们身在何处,家乡在我们自己的心中总有着不可取代的位置,而母爱却又更显得弥足珍贵。“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端午的味道也随着这思亲的味道愈益更加的强烈。也许真的,总有那么一种习俗,悄然的在我们灵魂深处扎根滋长,哪怕岁月不停的变迁,依然改不掉这最初的味道,这儿时最真最纯的记忆,还有这脑海里久久不忍也不愿忘怀的情感。
世间百态,红尘纷扰,人事熙攘,唯情难书,唯爱难诉。而爱她本身却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也许是人生中这最难的一件事情。端午,也许她不过是我们这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中的一天,然而就是这样的一天,却无不写满了母亲对孩子们和这个家庭的无私的关爱。母爱她不光是一种爱,一种无私的关怀和浓浓的血液组成的爱,她更是一种亲情,但这种亲情也绝不是母亲对孩子们简简单单的去抚养去保护,而是更多的去引导和以身作则。而我们又有多少人只是直觉的认为,这是每一个母亲天生就会做也应该去做的事情,并且只要以天性去爱,理由也总是那么的理直气壮。母亲是我们最敬爱的亲人,她永远都无私毫不保留的奉献着她全部的爱。也许,这世上最“深”的爱,也莫过于母爱吧。她总是那么的清澈美丽,娓娓动人,全心付出,不图回报,无论我们走到哪,她都会一步不离的默默地一直陪伴着我们成长。
端午,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对我却因曾带给我的传统色彩和浓浓亲情,渐渐地成为了我生命中那不能随便割舍的一部分,而母亲那种传承不避俗,眸光里的缱绻,呼吸里的牵绊,唯亲造大爱的真实生活观,不仅情暖了岁月,也情暖了一个个端午,渐而也同时深深地影响了我的生活。
温良如水的时光,在平静的水面上,泛着丝丝涟漪。日子不经意间流淌,恍然不觉这又是一年端午至。眸的闪烁,心的触摸,猜度思忖间,这是谁的足迹在五月又一次轻轻地踏过了我们的心田,弥留了这一地的情思?轻吟浅唱刻,这又是谁的温柔手掌静静地呵护了我们的岁月,煨暖了这一生的时光?母爱情暖了岁月,也情暖了我们的人生。那在母亲节和端午节到来之际,何不如就让我们合起双手,祝全天下的母亲节日快乐,身体健康,“母亲您辛苦了!”
【篇二】
端午节对农村来说,是个特别热闹的传统节日。当天,家家户户都会忙着煮粽子,吃鸡蛋,挂香袋,插艾蒿……
家里向来是分工明确的,母亲和奶奶负责包粽子,我与父亲便负责采艾叶。
端午的田野里长满了齐膝高的艾草,割上几镰刀,便是一小捆。接着到柳树上割柳条,到小溪边割菖蒲,找野花采露珠,装在玻璃瓶带回家。
一路上,东方放亮,抱艾而归的我们沐浴着晨曦,欢呼雀跃。到家后,父亲便忙着把柳条、艾条、菖蒲插于房门两侧,挂满门楣缝隙,再把多余的艾条摊晒在窗台上。经过这样的装饰,房门翠绿,空气清新,室内室外艾香飘逸。
中午时分,母亲端着煮好的粽子放在餐桌上,满屋飘着新粽叶的清香。一家人各自动手,解开粽绳,剥去粽叶,一边吃着粽子一边聊天,笑声充满着整个屋子。还要吃鸡蛋和大蒜。据母亲说,吃了大蒜煮鸡蛋百毒不侵,能够祛病,使得身体更健康;而且还把雄黄酒涂抹在耳边、鼻子、眼眉、手脖、肚脐、脚趾等等,昭示着今后可以防毒虫,不被侵蚀。
如今端午节被纳入国家法定节日体系,同时还是中国和世界双料非物质类文化遗产。这童年记忆里的梦也随着岁月的更迭和时光的轮回,渐渐地让我对端午节的由来和经久不衰的习俗,有了更深的感悟和理解。
端午节经过2000多年的岁月洗礼,依然有着其浓厚的节日氛围,这大概和我们国人守时令、重节气、讲传统有关。所以,在我看来,所谓节日,应该是一种传承,从奶奶传给父亲,父亲传给自己,自己传给子孙,世代相传。那一点能够触摸到的生命温暖,无论走到天涯海角,这飘着艾草香的有味道的记忆,都会刻骨铭心。
【篇三】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五节,它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端午节是个历史悠久的节日,作为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我们应当了解和重视它。
对于端午节的由来,最常见的是由战国时期的屈原而来。屈原是楚国的爱国人士,年轻时受到楚怀王重用。但因为自身刚正,受到小人的妒忌。之后他被小人陷害,从而被流放。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楚国京城郢都。屈原因面对祖国的灭亡伤痛不已,他深感绝望,最终自投汨罗江而死。
除此之外对于端午节的由来还有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东汉时期的孝女曹娥等
端午节最普遍的习俗是包粽子、吃粽子。包粽子方法为用粽叶把糯米、蜜枣、花生、豆沙等馅料包成菱角状、牛角状,或用竹筒装起来蒸熟。
在端午节还会一些地区还会喝雄黄酒,相传可以驱虫解毒。小孩子还会把酒涂到额头、手心,用来避邪。
赛龙舟在我国南方较为流行。南方水利发达,便于进行。相传人们是为了用龙舟驱赶江中的鱼虾,以避免伤害屈原的身体。赛龙舟逐渐形成了一种比赛—龙舟大赛,男女老少后为了喜庆报名踊跃。随着中国文化的流行,赛龙舟活动在外国得到认可,无数外国人在五月初五的当天来中国庆祝。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一些新的庆祝方式也接踵而至。如在端午节发祝福语。“淡淡粽叶香,浓浓朋友情,根根丝连线,切切情意牵,好心情伴随着粽子的香气传给好朋友,祝你笑口常开,好运相伴,端午节快乐!”端午节祝福语表达了人们之间的相互祝愿,是父母与子女之间或朋友与朋友之间增进情感交流的方式之一。
但随着中外文化的密切交往,一些西方的节日在中国大地上盛行。如情人节当天的情侣欢聚程度不亚于我国的七夕节。圣诞节不仅出现在我国的教徒中,一些普通人也盲目追风,过得是风风火火。相比之下就算是春节过了越来越简单而且人数也存在下滑趋势。对于端午节更是如此,向某人问起端午节,有人连屈原的跳江时间和背景,甚至连屈原的出生年代都不知。对于一些年轻人连端午节的月份都不敢确定。这些真是可笑至极。为什么我国的部分人民对外国文化如此执着而对我过得传统节日置之不理?我们应该重视端午节,重视传统文化。在端午节当天多和家人团聚,多说几句祝福语。这就是重视端午节的具体表现。
了解端午节,重视端午节。让我们在粽子和家人的陪同下,载着龙舟,喝着雄黄酒,来欢度端午节!
【篇四】
这个时候,黄河流域正值初夏,田野里各种野草、野棵子已经长全身量,同时各种虫子、野物也都出蛰,人走在荒野是有一定危险的,并且,大的动物也相继出山。在古代,农历五月五日前后,人要不断地外出侍弄农业,人烟稀少,怪物就多,人们不免有许多担心。再加上气温上升,各种疫情开始出现。人们在各种担忧中,生出一个念头,召集大伙举行一种驱邪仪式(世界上每一种仪式都是人对自己的安慰)。他们从田野里挖来艾草挂在门楣上,艾草辟邪,对五毒(蛇、蝎子、蚰蜒、蟾蜍、壁虎)有震摄作用。
人们在田野、山坡上挖来各种草药,其中挖得最多的是猪牙草和蛤蟆棵,早饭前把这两种草药在锅里沸水煮了,给每人下上两三个鸡蛋,做成鸡蛋荷包汤,美美地喝上,百病皆除(一种美好愿望)。青少年时期,我在沂蒙老家还喝过母亲在端午节早上做的猪牙草蛤蟆棵鸡蛋荷包汤,感觉很鲜,有一种田野的清新味道,不难喝,我总是把一大白瓷碗汤全部喝下。母亲看着我喝完才高兴地放心地离开。
河滩上的芦苇长得高高大大,叶子鲜嫩,还没走进苇林,那种清气味就沁透你的心脾了。采一抱回家,泡上糯米,开始包粽子的时候,每个里面放上两枚红枣,放进大锅沸水煮,煮,当屋子里飘满清香和甜蜜味的时候,粽子差不多就熟了。母亲包粽子,喜欢用蒙河深处的沙渚上站在水滨生长的芦苇的宽苇叶,宽大的芦苇叶在她的手里一阵翩飞就成了粽子,不用稻草和线绳捆扎也结结实实。粽子的颜色好:青绿、花白、旺红粘在一起,吃起来更美,那真叫甜蜜,那纯粹的清香甜蜜味道尝一次就终生难忘。
吃粽子是尝鲜,喝野草棵鸡蛋荷包也是尝鲜,尝春天、夏天之鲜,尝田野之鲜。因此,五端五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个“尝鲜节”。这个尝鲜节还大有“防疫祛病”的意思。同时,这个节日也提醒人们,以后出门要注意脚下,防止各种毒虫上身咬伤自己。沂蒙地区一直把这个节日叫做“五端五”,第一个“五”当是“五月”之意,“端”也许是“端除”、“端窝”,第二个“五”,是否是指“五毒”?面对茫茫野外,有这些提防的想法和做法,真不错,这明显是人类富有智慧的表现。
【篇五】
小时候的我们像是巢里的雏鸟,总是挥动着翅膀,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向往,可现在的我们,反而是想回到当初那个窝巢,做一只懵懂的雏鸟。
转眼间怀宝宝已经九个月了,虽眼看终点在即,但后期的各种腰酸背痛也随之而来,每天倒数着日子,突然发现五月快终结了,那六一儿童节不就马上到了么!想过儿童节的大朋友肯定不少,但挺着这么大肚子还想过儿童节的人估计也就我一个吧!是啊,都想在这一天做回童年的自己,看看最喜爱的动画片,用彩笔认真的勾画自己的城堡,或者乖乖的守在门口,等待冰糖葫芦和冰柜的叫卖声等等。动画片、水彩笔、糖葫芦、甚至各种冰淇淋,只要我们想要,可以去任意一家超市满足自己,那我们怀念的是…..?没错,是爱,准确的说是一种被爱的感觉,一种360°被全包容、全呵护、又全控制的爱。
我的童年就在外婆的爱中度过的,外婆有一双被封建“束缚”过的小脚,那双小脚经常颠簸在村里大小道上,为的只是让我回家吃饭或者午睡。在记忆中姥姥没有特别给我庆祝过儿童节,但是她照顾我的那六年,在回忆里是最美好和幸福的,外婆的手总是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不但能变出各种美味饭菜,就连我磕疼了,跌痛了,生病难受了,只要她抚摸抚摸我的背,睡上一会醒来,一切就都安好了。在时间上儿童节和端午节总是相差不远,但每逢端午节,我就会收到小脚老太的礼物,有时是漂亮衣服、有时是文具、书本,香囊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姥姥总是说端午节带上香囊就能驱鬼辟邪、防病止痛,在还没有上学之前香囊就像是我的护身符一样,总被我挂在脖子上,直到又旧又脏,最后不知去向,然后再盼来年端午节的新香囊。上学之后我慢慢不太相信香囊的魔力,甚至觉得脖子上挂个香囊是小屁孩的标志,就这样香囊从我的脖子上失宠到我的衣兜里,再到我的书包里,最后彻底被我遗弃在家里。再后来我上来初中,在自己看来自己完全已是大人了,不需要家人??里??嗦的关心,更不需要香囊的庇佑,一副小大人的样子,上初二那年的端午节,外婆还是拿着香囊往我衣扣上挂,热情的她似乎没有发现我对香囊的不感兴趣,等到吃完饭,我又悄悄的卸下那个蝴蝶香囊,挂在门口衣帽镜旁,推了自行车大步流星的往外走,谁知小脚老太竟然追了出来,“别急走,把蝴蝶带上……”我连忙蹬起脚踏,嘴里喊着“不带不带,放家里吧!”
这就是所谓的成长,成长既是学会和收获,也是失去和遗憾,当童年离我们越来越远时,童年的记忆也变得越来越发珍贵,如果再回到童年,我不会在她呼唤我回家时,躲到别处假装听不见;如果再回到童年,我想每天给我的小脚老太,说声我爱你,每天亲吻她的脸颊;如果再能回到童年,我想珍藏我的每一个香囊,不管多旧多脏。如果是没有的,再怎么如果我的小脚老太再也回不到我的眼前。
童年无知,少年任性,现在,正好!学会去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儿童节也罢,端午节也好,对家人、朋友、身边的同事都道一声:有你们真好,谢谢每一次对我的陪伴、包容和支持,爱你们!
【篇六】
在生命的长河里,时光荏苒,岁月变迁了沧海桑田。伴随着初夏的灼热,端午节像个俏皮的小孩悄悄的跑来,心中躁动不已又有些感慨万千,也许是怀念粽肥艾香的滋味,也许是记忆深处浮现起的一股书香历史情怀,又也许是萦绕在心头的一种乡愁。
儿时的端午满载的是童真童趣,伴着欢声笑语,粽飘香成为我现在最深有味道的回忆。将回忆拨弄到小时候的端午画面,孩子们总是活蹦乱跳地期盼着快点儿吃上喷香美味的粽子,而在厅堂与院里来来回回追赶着。大人一般在厅堂忙活着,邻里邻外的互相包着粽子,分外的热闹。家乡的粽子是比较讲究款式的,每一种形态都赋予着不同的寓意。其中一款“母带群子”深感我心,永难忘却。本地土方言不懂说就只能这样简单的表述了。一挂粽子由一个特别大的粽子跟十个很小形态尖尖的小粽组成,大的被比作母亲小的自然而然被比作小孩了。我们那有一个习俗,周岁左右的小孩赶上这端午时节是要背粽子的。挂在身上背一背寄寓着孩子可以健康快乐的成长,大孩子围绕着背粽子的小孩子边唱童谣边起哄,场景欢快十足。我自然也是背过粽子跟起过哄的,如今这种场景只有寄予在梦乡里了。
那时对端午的认识,主要停留在香喷喷的粽子上。小时候只隐约听大人简单说端午与悼念一位当官的古人有关。进学堂后这一知半解的疑惑终于慢慢的打开了,他是为了悼念屈原的。熟读着屈子的诗深感这位老人壮志未筹的无限哀思忧愁,对国家的爱与恨都倒入江流,从此涅罗江中有一颗千古闪烁着的不屈心,有一段可歌可泣的爱国情怀。人们为了缅怀屈子,以粽子寄思,后来慢慢演变成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时光匆匆如流水一般,一去不复返,背粽子的孩子们长大了,背咏《离骚》的学子们早已踏入社会,为着理想奋斗着,为着生活努力着。漂泊的心早已感到了孤独和疲惫,此时此刻好想再穿梭回厅堂前院望着长辈们欣喜的笑容,好想再看看背粽子的孩子是多么的呆萌可爱,好想再听一听老师是怎么讲解屈原与端午的来源。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端午的味道越来越浓了。
查看全文